張愛玲和炎櫻:有一種友誼,只能共青春

2021-02-23 閆紅和陳思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一本《青年文摘》上,我看到張愛玲寫炎櫻。文章開頭第一句是:我的朋友炎櫻說:「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靈魂,回來尋找它自己」。

作為一個文藝小青年,我當即為這句話傾倒,再朝下看,這位炎櫻妙語如珠,她說:「月亮叫喊著,叫出生命的喜悅;一顆小星是它羞澀的回聲。」第一次看人用「叫喊」形容月亮帶來的歡喜,卻也道盡了它的璀璨;她也有調皮的時候,在報攤上翻畫報,統統翻遍之後,一本也沒買,報販諷刺她說:「謝謝你!」她毫不客氣地回答:「不用謝!」

她去猶太人的的店裡買東西,討價還價,把錢包翻給老闆看,說:「你看,沒有了,全在這兒了,還多下二十塊錢,我們還要吃茶去呢。專為吃茶來的,原沒想到要買東西,後來看見你們這兒的貨色實在好……」

張愛玲寫道:「店老闆為炎櫻的孩子氣所感動——也許他有過這樣的一個棕黃色皮膚的初戀,或是早夭的妹妹。他悽慘地微笑,讓步了。『就這樣吧。不然是不行的,但是為了吃茶的緣故……』他告訴她附近哪一家茶室的蛋糕最好。」

幾句話,描繪出一個慧黠、靈動、神採飛揚的女孩,在張愛玲那些滿目瘡痍的小說進入我的視野之前,驚豔現身。

然後才知道,這位炎櫻,又名獏夢,即吃夢的小獸,這是張愛玲為她起的名字,可見得對她的愛意。她姓摩希甸,父親是阿拉伯裔錫蘭人(今斯裡蘭卡),在上海開摩希甸珠寶店,《色戒》裡描述的那個珠寶店,就是炎櫻父親的家業。她母親是天津人,所以她有一半中國血統,她在香港大學與張愛玲同窗,在張愛玲的早年生活裡,炎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

張愛玲的散文《氣短情長及其他》裡有她:

「有一位小姐說:『我是這樣的脾氣。我喜歡孤獨的。』獏夢低聲加了一句:『孤獨地同一個男人在一起。』

獏夢說:『許多女人用方格子絨毯改制大衣,毯子質地厚重,又做得寬大,方肩膀,直線條,整個地就像一張床——簡直是請人躺在上面!』」

是刻薄了點,但刻薄得機智又幽默。而在《雙聲》裡,她和張愛玲從俄羅斯與日本的民族文化,談到死去時要穿什麼樣的禮服,兩人靈感頻發,顯見得是無須多言卻又言之不盡的soul mate。張愛玲的《傳奇》再版時,炎櫻給她畫封面:「像在綢緞上盤了深色雲頭,又像黑壓壓湧起了一個潮頭,輕輕落下許多嘈切嘁嚓的浪花,細看卻是小的玉連環。有的三三兩兩勾搭住了,解不開;有的單獨像月亮,自歸自圓了;有的兩個在一起,只淡淡地挨著一點,卻已經事過境遷──用來代表書中人物相互間的關係,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炎櫻只打了草稿。為那強有力的美麗的圖案所震懾,我心甘情願地像描紅一樣一筆一筆地臨摹了一遍。」

「震懾」和「心甘情願」,都是用得很重的詞。

雖然她也寫到兩人吃蛋糕時各自付帳,且為乘三輪車的費用爭執不已,那種薄嗔更像閨蜜之間「曬友情」,唇槍舌劍間透著沒拿對方當外人的親暱。

正因如此,張愛玲上世紀七十年代創作、本世紀才問世的《小團圓》裡,關於炎櫻的文字是最讓我產生違和感的那一部分。那是一本「狠辣」之書,張愛玲一路寫下去,見佛滅佛,見魔滅魔,從父母到姑姑、弟弟,連她自己,一個都不放過。但別的人的陰暗面,在以前的文章裡尚有伏筆,唯獨炎櫻,她在小說裡稱為「比比」的這個女孩,看上去突兀而陌生。

港戰時差點被炸死,劫後餘生盛九莉(小說裡張愛玲為自己擬的名字)想:「告訴誰?難道還是韓媽?楚娣向來淡淡的,也不會當樁事。蕊秋她根本沒有想起。比比反正永遠都是快樂的,她死了也是一樣的。」

對於好友的死也不會放在心上,比比似乎快樂到沒心沒肺的地步。但她同時又是高姿態的,姑姑對盛九莉說,比比成天叫你穿奇裝異服,她自己的衣服並不怪。盛九莉知道這是因為比比個子不高,又一直有發胖的趨勢,不適合做太時髦的裝扮,但比比才不會說這樣自我貶損的話,只是說盛九莉「蒼白退縮,需要引人注意」。像是好友之間的打趣,但說的人有幾分是真心,聽的人也明白她有幾分是真心,反正盛九莉是存在了心裡。

比比在盛九莉面前有高姿態的理由,她漂亮活潑,追求者甚眾,她對追求者很有一套,對於嚴肅的她會挑逗,對於熱絡的,她會特意莊重,像是錢鍾書在《圍城》裡說的,她握著一把男朋友在手裡玩。她從不誇別人漂亮,說起別的女孩她總是做倒了胃口狀,雖然因為個子矮,她腿短,這讓個高腿長的張愛玲碰到她的腿時很不適應,但她對盛九莉青裡泛紫的長腿也很反感,覺得像「死人肉」。

這個叫比比的女孩,精明、現實,善於貨比三家,奉行失節事小吃虧事大,這使得她有時還有一絲絲粗鄙,比如蘸了唾沫去搓土布,看它會不會掉色。

在《小團圓》中,炎櫻從快樂的吃夢的小獸,還原成了一個太通俗的女孩,通俗得我們在鄰居家就能見到,張愛玲和炎櫻的各種芥蒂因此無遮攔地鋪展開來,寫《小團圓》時,張愛玲和炎櫻已疏於聯繫。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大陸來到香港,她一度前往日本與炎櫻匯合,以為是赴美的快捷路徑,三個月後無功而返。但炎櫻在日本顯然過得不錯,張愛玲曾對她後來的知己鄺文美說:

「無論誰把金錢看得重,或者被金錢衝昏了頭——即使不是自己的錢,只要經過自己的手就覺得很得意,如炎櫻在日本來信說『憑著自己的蹩腳日文而做過幾bilions(數以十億)的生意』——我都能明了。假如我處在她的位置,我也會同她一式一樣——所以看見一兩個把金錢看得不太重的人,我總覺得差異,而且非常佩服。」

我不知道她這話是不是在讚美鄺文美。但她口口聲聲能理解另一種人的同時,隱約亦有不以為然,拿自己打底,不過是給予更辛辣的諷刺。這也可以看出兩人主場的變換,早年在大陸,炎櫻仰仗張愛玲得以結識蘇青、紀弦、池田篤紀等人的,在給朋友的信裡,炎櫻描述張愛玲的風光,說:「你不知道現在同愛玲一塊出去有多討厭……一群小女學生跟在後面唱著『張愛玲!張愛玲!』大一點的女孩子回過頭來上下打量。」連外國人都上前求籤名。炎櫻因此也有了作家夢,並且當真試做了幾篇小文,張愛玲熱心地幫她翻譯成中文。

但隨著張愛玲遠離故土,一時不為人所知,生活能力又差,昔日風光逐漸式微。無論在日本,還是在美國,炎櫻都比她更能找到感覺,炎櫻一到日本就有船主求婚,在紐約,也是倚仗她的人際關係,張愛玲才得以進入救世軍辦的貧民救濟所。兩人還走動著,炎櫻陪張愛玲去看胡適,之後她到外面打聽了一下,回來對張愛玲說:「你那位胡博士不大有人知道,沒有林語堂出名。」

境遇的轉換,使得炎櫻原本就有的高姿態更加凸顯,張愛玲對她的原本就有的不滿也隨之水漲船高,那種芥蒂來得如此強烈,我們不能說,張愛玲那篇《同學少年都不賤》寫的就是她們的故事,但可以想見,同學飛黃騰達後的冷落,張愛玲一定深刻地感受過。何況這時,張愛玲已有了更好的閨蜜鄺文美。

鄺文美是作家、評論家宋淇的夫人,曾就職於設在香港的美國新聞處。張愛玲赴美之前也在該處任翻譯,倆人得以相識。鄺文美不像炎櫻那樣光芒四射,張愛玲認為這是她犯不著以才氣逼人。張愛玲給鄺文美的許多信裡都有對她性情的讚美,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拼湊出一個溫婉善意宜室宜家的端方女子,是張愛玲心中最理想的那種形象。除了各種經得住考驗的美德,她對張愛玲也有遠比炎櫻更多的愛意,在她的耐心聆聽面前,張愛玲逸興遄飛滔滔不絕,卻也知道她需要照顧家人,所以每到晚上八點必然催她回家,並詼諧地把她稱之為「我的八點鐘灰姑娘」。

一九五五年,張愛玲離港赴美,她在美國給鄺文美寫的第一封信,提及宋淇夫婦轉身離去時說,她心裡轟然一聲好像天坍下來一樣,喉嚨被堵住,眼淚流個不停。之前張愛玲也曾為炎櫻落過淚,但那是她和炎櫻約定一道回上海,炎櫻卻撇下她先走了時。

張愛玲在這封信裡還說:「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再沒有這樣的人。」她說得不錯,就算是老朋友跟鄺文美也沒法比。剛到美國的張愛玲大概很受了炎櫻的冷遇,兩個月後,她給鄺文美的信裡又寫道:「Fatima(炎櫻英文名)並沒有變,我以前對她也沒有幻想,現在大家也仍舊有基本上的了解,不過現在大家各忙各的,都淡淡的,不大想多談話。我對朋友向來期望不大,所以始終覺得,像她這樣的朋友也總算了不得了。不過有了你這樣的朋友之後,也的確是寵壞了我,令我對其他朋友都看不上眼。」

看到沒有,在張愛玲的筆下,炎櫻成為她的閨蜜,是她「對朋友期望不大」的產物,她還曾跟鄺文美說:「『宗教』有時是扇方便之門。如炎櫻——她固信教,不說謊,可是總有別的辦法兜圈子做她要做的事。我覺得這種『上帝』未免太笨,還不容易騙?」

即使這話不算諷刺,也未免看得太透,通常看透又說透,而且是跟第三者說透時,那友誼已所剩無幾。張愛玲還有一段話,是幫鄺文美詮釋她和一位好友的交情,卻也像是她和炎櫻友誼稀落的註腳:「如果老朋友再會晤的時候忽然不投機起來,那是以前未分開的時候已經有了某些使人覺得不安的缺點,已經了分歧。」

的確是這樣,她在香港、在上海時,對於炎櫻的高姿態,對於她不夠愛自己,都已有芥蒂。但是,那時候,她還很年輕,即使已有自閉傾向,還有一部分是朝外面打開著的,對於外界,有一種年輕人的興致與好奇心。炎櫻的聰慧善悟、神採飛揚,尚且能夠吸引她,即使她不夠愛自己,即使有時暗自生一肚子氣,年輕的時候,也有足夠的氣力抵擋與忽略這些,去見對方的好,吸取那些有益的能量。

而到了張愛玲的紐約時期,她已經閱盡千帆,人生失意,理想還在遙遠處閃著光,她的靈魂和身體都很疲憊。時間不夠用,精力也不夠用,她須得刪繁就簡,在有了更好更愛她的女友之後,炎櫻,就成了她大刀闊斧刪去的那一部分。

表面上看,她和炎櫻分開,是因為她結了婚,賴雅將她帶離炎櫻居住的紐約,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契機,讓她終於能夠,與這位日漸發達也益加陌生的舊友分道揚鑣。

1960年,張愛玲給鄺文美的信裡寫道:「Fatima上月結婚,自紐約寄請帖來,對象不知道是個醫生還是博士,我也沒查問,大家都懶寫信。」

事實上,應該是她更懶得寫信,這固然是她中年之後深居簡出,懶得與絕大多數人通信,但她對炎櫻的冷漠,更來得心意如鐵。據張愛玲遺產繼承人,也是唯一看過張愛玲留下的全部資料的宋以朗先生介紹,炎櫻曾經給張愛玲寫了好幾封信,張都未予回復。炎櫻在某封信的開頭說:「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使得你不再理我。」看到這句是不是挺傷感?無緣無故地就被少年時的好友甩了,甚至連解釋反省的機會都沒有。可是接下來,炎櫻又開始誇耀她掙了多少多少錢,全然不顧張愛玲當時灰暗的心情。

不是所有人,都能原諒朋友一生得意洋洋愛炫耀,張愛玲對這一點尤其反感,她曾寫她小時候剛到上海時,給她天津的玩伴寫信,描寫她的新家,寫了三張信紙,還配了插圖。「沒有得到回覆——那樣粗俗的誇耀,任是誰也要討厭的吧?」

炎櫻的自我誇耀,即使不算粗俗,也常常是淺薄的,1992年,她給孀居多年的張愛玲寫信:「你有沒有想過我是一個美麗的女生?我從來也不認為自己美麗,但George(炎櫻丈夫)說我這話是不誠實的——但這是真的,我年幼的時候沒有人說我美麗,從來也沒有——只有George說過,我想那是因為他愛我……」我想像張愛玲看到這封信時的反應,是啼笑皆非呢?還是在心裡說,真是受夠了!

其實炎櫻的誇耀,只是一種積習,不完全是想佔朋友上風,1995年底,她對採訪她的司馬新說,她又要做新娘了,並且用中文誇獎自己「好厲害」。司馬新作為張粉,對她有愛屋及烏的欣賞,覺得她確實好厲害。便是我這局外人,也覺得這種自誇有她的一種可愛,張愛玲與炎櫻的友誼走到那一步,是因為她倆都是太自戀的人,她不夠愛她,她,也不夠愛她。

世上的友誼和愛情一樣,有許多種類,像張愛玲和炎櫻這種友誼,是只可以共青春,不可以共滄桑的,年輕的時候,元氣沛然,忽略那千瘡百孔,踮起腳尖,去夠那像月亮一樣的,生命本身的喜悅。而中年之後,沉重的肉身朝下拖,讓你不能夠多承擔一點點,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愛玲與炎櫻曾經的友誼也是可喜又可貴的,因為,那才是青春的友誼,帶著少女氣質的友誼,就像,我們都曾有過的那些友誼那樣。

更多精彩請回復……

回復 01 閆紅:愛到妄自菲薄,切割是唯一選擇

回復 02 陳思呈:沙僧,混過機關的就是不一樣

回復 03 陳思呈:一定是在戀愛中認識到無常的

回復 04 閆紅:相濡以沫更需要英雄主義

回復 05 陳思呈:愛上對手的孫悟空

回復 06 凌青俠:我打了傳說中的瘦臉針

回復 07 閆紅:分手了,我還想和你好好的

回復 08 陳思呈:你懂我,不解釋

回復 09 閆紅:張愛玲和炎櫻:有一種友誼,只能共青春

或回復 閆紅 陳思呈 查看她們各自文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的友情走不過秋天:張愛玲和炎櫻
    01 當時年少春衫薄張愛玲和炎櫻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好到張愛玲專門寫過《炎櫻語錄》,好到別人以為她們是同性愛。張愛玲的自傳式小說《小團圓》中九莉的母親便是這麼說的。她精靈古怪,活潑大方,與張愛玲相比,算是社交達人。張愛玲成名後,炎櫻也曾有過作家夢,曾說要學中文寫文章,也當真寫過幾篇文章,不過她的主要精力還是在經商和服裝設計。她為張愛玲的《傳奇》設計過封面,給她拍照片,打理她的造型。張愛玲也為炎櫻的服裝店寫廣告,畫肖像。
  • 張愛玲《炎櫻語錄》:從前的好朋友是為何慢慢疏遠了的
    張愛玲早年經常提及這段話,也是《炎櫻語錄》的第一段文字,張愛玲對其喜愛可見一斑。在一九四四年的時候,張愛玲曾專門寫過一篇小散文《炎櫻語錄》,在記錄她的好朋友炎櫻說過的「名言」,篇幅不長,每一小段都以炎櫻開頭,有趣事有見解,讓人不禁感慨這真是一對摯友。
  • 張愛玲與炎櫻曾翻臉? 系「吃瓜群眾」所編排
    唐山  「炎櫻在報攤子上翻閱畫報,統統翻遍之後,一本也沒買。報販諷刺地說:『謝謝你!』炎櫻答道:『不要客氣。』」  這段傳神的描寫出自張愛玲的《炎櫻語錄》。在張愛玲的散文中,炎櫻是常出場的人物,上世紀40年代後期,幾乎每篇張文都有她。張愛玲後來去日本、去美國,都有投奔炎櫻的意味,炎櫻還是張愛玲兩次婚姻的證婚人。
  • 路易士(紀弦):記炎櫻
    覺得好或不好,並不一定看了許多之後才有印象。而主要的是決定於最初的印象。這一點,我想,不僅僅乎是我一個人如此,大家都如此吧。 炎櫻的文章,我只看過這兩篇,但我已經很滿足了。聽說她現在和張愛玲計劃開一個什麼設計衣服樣子的店,也許已經開幕了,也許生意很好,但是這些事情不要管吧,因為這些,都不引起我的興趣。而引起我的興趣的,是她的文章。 先說人。
  • 《少年派》女生鬧矛盾,友誼的小船怎麼說翻就翻了呢
    遇到不公平和傷害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丟給你一個椰子,你丟回一個榴槤。正確的做法是與你不相干的人遠離,與你相干的人化解。02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高中時代的一些事。曾經我們班也有一對非常好的朋友玲和慧,她們都住校,玲活潑開朗,慧文靜秀氣。平時她們幾乎形影不離,成績相差不多,甚至說將來報考同一所大學。
  • 張愛玲因寫作收入有限,欲開一家時裝店
    我寫過《炎櫻語錄》,現在又來寫《炎櫻衣譜》,炎櫻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的。最近她和妹妹要開個時裝店,(其實也不是店——不過替人出主意,做大衣旗袍襖褲西式衣裙。)我也有股子在內。我一聽見她妹妹是同我們合作的,馬上就說:「你妹妹能做什麼呢?」炎櫻大笑了,告訴我:「我妹妹也是:一聽見說有你,就叫了起來:『愛玲能做什麼呢?』」
  • 為什麼大部分友誼,都不長久?心理學解析:友誼的進化模式
    「長久」作為一種個體主觀上的心理體驗一直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人類進化而來的一種最終機制。 進化心理學理論對友誼的形成提出了諸多假設,如:互惠的利他主義、友誼聯盟等多種理論。但在眾多跨文化研究當中,友誼始終和積極的情感狀態相關。 自古以來,友誼使原始人類在自然選擇和主觀適應上都能獲得利益,即成功和主觀幸福感。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母親黃逸梵是對張愛玲價值觀影響最深的人早在《私語》裡,她就寫下:「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我要穿最別致的衣服,週遊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過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張愛玲說過:好的壞的就照單全收吧,不要任何事情都跟別人講,這世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只能冷暖自知。」「張愛玲說過:一件事如果讓你變得醜陋,不要去做。一個人如果讓你變得不可愛,離開他。」——張愛玲:我沒說過。這些都是一個東北作家說的,她也叫張愛玲。誰叫我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班級裡就有兩個同名。
  • 《夫妻的世界》:成年人的友誼,都是將自己放在第一位
    01這段時間有一部韓劇《夫妻的世界》正在熱播。雖然這部電視劇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中年夫妻,但我還是從裡面看到了成年人世界裡——另一個殘酷的真相。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真正純粹的友誼。而且,她不僅和女主同齡,還是醫院的同期。如今善雨已經成了副院長,但她還是一個普通的醫生。所以她一邊幫著渣男安撫善雨,一邊冷臉等著看「熱鬧」。再說說善雨的鄰居,一對典型的韓國夫妻。鄰居男非常覬覦善雨的顏值和身材,一邊「恭維」渣男,一邊還看不起渣男吃善雨「軟飯」。而鄰居女總是聽見自己老公誇獎善雨,早就心有不滿,但不敢作聲。
  • 張愛玲如何「看蘇青」?《小團圓》裡的一句話特別意味深長
    除了大學同學炎櫻和中老年時的知己鄺文美外,她在20世紀40年代和蘇青的一段交往,可算是這極少數中的特例。不同於和炎櫻青春年少時就形影不離的閨蜜關係,張愛玲與蘇青的交往相對摻入了許多複雜的因素,她們的相識與交往是從「業務關係」開始的。
  • 胡蘭成與張愛玲—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黃素瓊無法忍受張家這種壓迫窒息的環境,渴望自己的獨立和自由,於是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黃素瓊趁著機會和小姑張茂淵一起出了國,改名黃逸梵,遊歷歐洲,從此與張家無關,她就是她自己,這一年,黃素瓊二十八歲。不知道是如何壓抑的環境能讓一個母親放下自己的兩個孩子離別而去。只知道從此以後張愛玲只能和弟弟相依相伴獨自的打鬧玩耍一起長大。
  • 張愛玲——塵世裡蒼涼的一個靈魂
    說起「文學夢」,誰不曾想筆下生輝、字字珠玉,將自己的思考和想像在文學的世界中變為現實,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精神「伊甸園」。每個人都有「文學夢」,更甚者,無時無刻都有人在為自己的「文學夢」而夜以繼日。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
  • 張愛玲:那個被跳蚤打敗的女人
    他懂得張愛玲一直是個要強的女性,所以堅決要當面返還母親的「二兩黃金」;知道她渴望通過文字的精雕細琢以便獲得讀者的認可,除了文字,她沒有嘗試過別的營生,哪怕生活只能靠淘那些便宜的舊貨勉強度日;明白她一直希望尋找到一個可以欣賞激勵自己的文人,所以才會有胡蘭成和賴雅,哪怕中間橫亙著巨大的年齡差距,哪怕最終遍體鱗傷。
  • 朱天文眼中的張愛玲和胡蘭成
    讀張愛玲長大的我們,結果,她可能成了我們頭上的烏雲,遮得地上只長弱草。什麼時候,她已成為我想要叛逃的對象。 首次我感覺到壓力,是七○年代下半鄉土文學論戰。當時我們在唸大學,那個年紀能寫什麼,無非青春無謂的煩惱,白日夢,愛情,以及自己以為的人情世故,小奸小壞。這些,雖不至到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亦相去不遠矣。
  • 《茉莉香片》:人性的陰暗面,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會有好報應
    張愛玲和炎櫻人總是不會和自己相差太遠的人成為朋友的。關於這一點,張愛玲也用她的經歷詮釋過這一點。知道張愛玲的讀者,都知道曾經她有一個很好的閨蜜叫炎櫻。曾經張愛玲為她寫過一本書叫《炎櫻語錄》。這份情誼沒有過硬的交情,是不在話下的。追溯炎櫻的出生,她父親是阿拉伯裔錫蘭人(今斯裡蘭卡),母親是天津人,所以她有一半中國血統。她家在上海開摩希甸珠寶店,張愛玲在《色戒》裡描述的那個珠寶店就是以炎櫻父親的家業為背景,由此得知,她自然也是個富有人家千金小姐。
  • 圖說張愛玲:不計結果只忠內心 任性奔苦一生不知醒
    張愛玲身處亂世,卻做了亂世中的盛世人。愛情、事業、人生都依託於這亂世,山河破碎風飄絮,自己卻在這斑駁黴綠滿目瘡痍中兀自綻放,絢爛中帶著蒼涼。張愛玲和好友炎櫻在陽臺上。張愛玲1944年發表在《雜誌》期刊上的照片。胡蘭成曾戲說照片中的張愛玲「眼睛裡有一種驚煌,看著前面!又怕後頭有什麼東西追來似的」。愛情,總有神魔附體一般的魔力,越是得不可以,它就越要滋生,越要發芽,越要將美麗的海市蜃樓迷惑你的雙眼,越要無孔不入地蔓延將你包圍。任你鋒利的雙眼洞穿人生世事,卻一樣要迷失在愛情的茫茫煙水裡。
  • 張愛玲——吃貨、插畫師、段子手,還擁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一枚資深吃貨人們常稱讚張愛玲極其聰慧,其實,她的味蕾一點也不遜於她的才華。張愛玲八九歲的時候喝雞湯,吃出來雞湯有藥味,家人都說沒有。母親黃逸梵問廚子,結果廚子承認確實給雞吃過萬金油一類的藥膏,她寫自己的心情是「得意得飄飄欲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光榮」,這絕對是只有吃貨才有的驕傲。
  • 民國才女張愛玲: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一世情半生緣
    直到她有了一位繼母,張愛玲的繼母是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與她的父親張志沂於1934年結婚。她的這位繼母雖是大家閨秀,卻是吸食鴉片,常虐待她和弟弟。1937年,張愛玲中學畢業,她的母親從國外歸來,她是欣喜萬分,但與此同時,他與父親的感情卻陷入了危機。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但,擁有她那樣的才情,怕是也得變得極其敏感,敏感到對方稍微有一點遲疑,立即就退到自己殼裡;敏感到時時刻刻都會感覺著生命與生命的縫隙和彼此的咬齧。我更喜歡她的朋友炎櫻,渾厚裡透著機靈,是一串有光澤的珍珠;或者鄺文美,才情上可能會較張愛玲差,好在整個人是含蓄溫婉的,像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或者我不是真的愛文字,我愛的是美好人生。11. 如果你是男的,你願不願和張愛玲談戀愛?
  • 江西共青城:五四獻禮主題歌曲《我們共青春》
    「我們是年輕的人,我們在年輕的城,紅色土地盤踞著歷史的根,滋養活力無限的魂,我們共青春!」2020年5月初,唱響青年一代追逐夢想的「五四青年節」獻禮歌曲《我們共青春》由江西省共青城市製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