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如何「看蘇青」?《小團圓》裡的一句話特別意味深長

2020-12-16 曉讀曉看

導讀:作為20世紀40年代上海灘最著名的兩位女作家,張愛玲和蘇青的關係曾經既是編者與作者,亦是好友,後來由於胡蘭成,三人之間的關係卻變得非常複雜。雖然張愛玲說過:「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然而在她的《我看蘇青》一文中,對她們關係的評述似乎並不像她所說的甘心情願,她們根本就像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而在30年後的《小團圓》裡,對蘇青的「揭露」更是不留情面。

張愛玲和蘇青

張愛玲和蘇青結緣於《天地》雜誌

年輕時的張愛玲才華卓著、孤高傲世,能接近並成為她朋友的人寥寥無幾。除了大學同學炎櫻和中老年時的知己鄺文美外,她在20世紀40年代和蘇青的一段交往,可算是這極少數中的特例。

不同於和炎櫻青春年少時就形影不離的閨蜜關係,張愛玲與蘇青的交往相對摻入了許多複雜的因素,她們的相識與交往是從「業務關係」開始的。

1943年10月,那時已離婚的蘇青,在上海創辦了文學刊物《天地》雜誌,當紅的張愛玲是蘇青極力拉攏的對象。張愛玲念「叨在同性」,成為《天地》雜誌的主要撰稿人,有一年多時間,《天地》每期都有張愛玲的作品,一直持續到1945年5月。

《天地》雜誌封面

1945年4月,蘇青出版散文集《浣錦集》,張愛玲寫了《我看蘇青》一文,文中許多有名的句子,至今廣為傳頌。張愛玲談她與蘇青的關係,也談她自己,特別是論及女性之間的友誼,非常饒有意味。

文章開篇就說:

蘇青與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密切的朋友,我們其實很少見面。也不像有些人可以想像到的,互相敵視著。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況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如果必須把女人作者特別分作一檔來評論的話,那麼,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

張愛玲這段話,雖然甘心將自己同蘇青放在同一位置,但自降身價的意味也很明顯。

她評論蘇青的小說:「許多人,對於文藝本來不感興趣的,也要買一本《結婚十年》看看裡面可有大段的性生活描寫……大眾用這樣的態度來接受《結婚十年》,其實也無損於《結婚十年》的價值。」

在張愛玲看來,蘇青的《結婚十年》只能歸於通俗作品,雖然也有普通讀者所不能懂的高級情調,但並不能掩蓋作品本身的平庸。張愛玲說自己很容易把別人看扁了,「扁的小紙人,放在書裡比較便利。『看扁了』不一定是發現人家的短處,不過是將立體化為平面的意思。」如此措辭婉轉、曲折隱晦,雖然不是貶低,但也絕非讚美。

普通讀者買《結婚十年》是想看其中的八卦隱私,張愛玲則看到蘇青的「真情實義」,看到她作為小女人的「可愛」之處。如果俯下身姿,摒除挑剔,張愛玲其實可以很寬厚很悲憫。

蘇青《結婚十年》

作家只是一種職業,在家裡,她是女兒,是母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有喜怒哀樂,有愛恨情仇。相較於作家身份,張愛玲更願意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看蘇青。

她的豪爽是天生的。她不過是一個直截的女人,謀生之外也謀愛,可是很失望,因為她看來看去沒有一個人是看得上眼的,也有很笨的,照樣地也壞。她又有她天真的一面,輕易把人幻想得非常崇高,然後很快地又發現他卑劣之點,一次又一次,憧憬破滅了。

當張愛玲以一種俯視的姿態來審視芸芸眾生時,她的內心只有哀矜。「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因為寫小說的人,我想這是我的本分,把人生的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惡的心,看明白之後,也只是哀矜。眼中所見,那些天資很高的人,分明在哪裡走錯了一步,後來怎麼樣也不行了,因為整個的人生態度的關係,就壞也壞得鬼鬼祟祟,有的也不是壞,只是沒出息,不乾淨,不愉快。

張愛玲說她的書裡多的是這等人,即使有什麼不好,她也能原諒,就因為這種人是真實的。所以她說:「像蘇青,即使她有什麼地方得罪我,我也不會記恨的。」

蘇青得罪她?一開始張愛玲說她們並非親密朋友,不過「業務關係」而已,但她屢次說到同性相妒,顯然她妒忌的絕非蘇青的文才,這一點張愛玲很清楚。儘管她屈尊紆貴將自己放在與蘇青同等位置,卻並不表明她「甘心情願」。

蘇青是亂世裡的盛世的人

蘇青

對於蘇青,張愛玲的心態略顯複雜。「我想我喜歡她過於她喜歡我,是因為我知道她比較深的緣故。」蘇青做事爽利,有話直說,這和蘇青抱怨張愛玲「一句爽氣話也沒有的!」形成鮮明的性格反差。

「蘇青是亂世裡的盛世的人。」她是完全融入生活的,總是忙得興興頭頭,有一般小女人的喜怒哀樂,而張愛玲則是對生活保持遠觀。表現在創作上,因為蘇青「對於人生有著太基本的愛好,她不能發展到刻骨的諷刺。」

張愛玲說:「喜劇而非諷刺喜劇,就是沒有意思,粉飾現實。」她認為,如果僅僅停留在諷刺上,不知道在感傷之外還可以有感情,這種創作也許一時暢銷,但究竟有多大價值,是要打問號的。

她本來是想談論蘇青作品的價值,結果曲裡拐彎說了這麼多,卻都是對蘇青作品價值的懷疑。事實證明,當時年僅25歲的張愛玲較之於大她6歲的蘇青來說,無論在作品深度還是文字功力及理論水平上,都遠勝一籌,這也從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高高居前的地位證明了的。

在民國時代,蘇青算是非常獨立的知識女性,如果她的身份只是女兒或母親,那她做得無可挑剔,但作為一個作家,張愛玲說:「即使在她的寫作裡,她也沒有過人的理性。她的理性不過是常識——雖然常識也正是難得的東西。」

張愛玲

張愛玲和蘇青說到將來的世界,有一種「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而作為俗世熱鬧之人的蘇青,卻是一副「簡直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大概是藝術吧?」蘇青的世故精明,似乎是與「文學藝術」相悖的。

或許正是這樣的差別使她們倆人無論在生活、愛情還是寫作上,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處世方式。雖然張愛玲說她和蘇青一樣,都有個寫實的底子,但蘇青是實實在在感受著人間煙火,極少有「玩味人間」的成分。張愛玲則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沒有這底子,飛揚只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

總之,女人有的缺點蘇青都有,女人的優點她也不少。蘇青很有家族觀念,對人亦有十分具體的要求,她不像張愛玲那樣始終與世間一切保持距離。

對張愛玲來說,蘇青象徵了物質生活。「我們都是非常明顯地有著世俗的進取心,對於錢,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

這大概是她們極少比較相像的地方,她們都是「雙手劈開生死路」的現代獨立女性,自然對女性生存的不易有著切身的體會。

她們和胡蘭成的關係

說到張愛玲和蘇青,就繞不開胡蘭成。蘇青早於張愛玲認識他,當時胡蘭成在《天地》雜誌上讀到張愛玲的文章,拍案叫好。這位情場老手通過蘇青拿到張愛玲的地址直接登門拜訪。

幾次見面之後,「男的廢了耕,女的廢了織」,倆人很快就愛得痴纏,難分難捨,半年後就結為夫妻。亂世低調,倆人只請了炎櫻做證婚人。

當初討要張愛玲地址時,蘇青曾警告過胡蘭成,不要輕易招惹張愛玲,她不是一般的女子。但胡蘭成哪管這些?張愛玲不顧一切陷了進去,蘇青也就不好多說什麼了。

但有一件事,讓張愛玲頓然意識到蘇、胡二人的關係並不普通。有一天晚上,胡蘭成在蘇青處勾留,張愛玲恰巧翩然而至。即使心再大,當時的氣氛大約也讓張愛玲看出了不同尋常,以致於胡蘭成說她心中的醋意都來不及掩飾。

張愛玲、胡蘭成、蘇青

胡蘭成寫文章說,要讓張愛玲妒忌別人是不容易的,只有別人妒忌她。胡蘭成說他自己就妒忌張愛玲超凡的文學才能和鑑賞力,總想要和她「鬥一鬥」。

1975年,張愛玲在美國創作自傳式小說《小團圓》,追溯年輕時的人和事,筆下的人物大都是她熟悉的、在生活中有原型的,一個個如走馬燈般紛紛出場,包括自己的母親,張愛玲對他們的揭露一概不留情面。

小說中有個叫「文姬」(蘇青曾被罵做「文妓」)的女作家,「不修邊幅,石像一樣清俊的長長的臉,身材趨向矮胖……」熟悉張愛玲小說的讀者一看就知道「文姬」的原型是蘇青。

「文姬」和「邵之庸」(原型胡蘭成)之間有段對話:

「你有性病沒有?」文姬忽然問。他笑了。「你呢?你有沒有?」

盛九莉(原型張愛玲)知道「邵之庸」以前有許多很有情調的小故事,「她總以為是他感情沒有寄託。」但他自己承認,他是喜歡女人。

盛九莉說她不妒忌「文姬」。或許張愛玲也從來不曾在這件事上妒忌過蘇青,因為她知道蘇青對於男人的態度,也知道胡蘭成對於女人的態度,他實際上「老的女人不喜歡」,他們不過是各取所需吧。

當55歲的張愛玲寫《小團圓》時,已經距離她輝煌的上海時期過去了30年,回頭再看當年的一切,那麼遙遠、虛無和荒誕,人事早已全非,愛與恨亦早成過往,「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有時候,喜歡與不喜歡,愛與不愛,或許都是真的,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曲終人散,所有人都不過是塵世中的渺渺過客,最終都要與這個世界和解、放手……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和蘇青的友情,因為一個男人形同陌路
    《續結婚十年》:蘇青回憶錄,唯獨沒有張愛玲蘇青在寫《結婚十年》的時候她和張愛玲還不相識,而在寫《續結婚十年》的時候,姐妹二人就斷了聯繫。而張愛玲在《小團圓》自己回憶錄中,除了一句「文姬說外界傳你們走的近」也沒有再提到蘇青。曾經關係那麼好的人,卻再也沒有出現在各自的記憶裡,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介紹張愛玲和胡蘭成認識的女子,蘇青婚後生頭胎,娘家送禮有多重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初識故事裡,提過一個女子,她就是蘇青。也許不是蘇青,或許胡蘭成和張愛玲會擦身而過,因為張愛玲的朋友不多,當時特別交好的就是蘇青,兩個閨蜜好到連衣服都可以互換。蘇青把張愛玲家的地址給了胡蘭成,淡淡說了一句:「愛玲是不願見人的。」這句話看似平淡卻至關重要,讓胡蘭成未見張愛玲就有了吃閉門羹的準備,也讓他思忖如果張愛玲不見他該如何應對不見的局面。胡蘭成給張愛玲留的紙條內容不得而知,也許裡面提到了蘇青。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張愛玲最後的遺囑用英文清清楚楚地寫著兩條,翻譯成中文是:  1、我死後,我的所有遺物都遺贈給宋淇、鄺文美夫婦。  2、我希望立即火葬――不舉行任何葬禮儀式――骨灰如果撒在陸地上的話就撒在空曠處。  「張愛玲遺囑沒有提《小團圓》一事,白紙黑字,一切『遺囑要求銷毀』言論是謊言和妄言。」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宋以朗先生急於要糾正一個錯誤的認識。
  • 蘇青:淹沒於紅塵
    蘇青丈夫叫李欽,是個富二代,長得清秀,與蘇青是同學,兩人曾一起演舞臺劇《孔雀東南飛》。李父看演出時,覺得機靈、秀氣的蘇青與兒子很般配,便託人去張家提親。兩家門當戶對,家長都滿意,更重要的是,蘇青也願意,雖然這是一樁包辦婚姻,但是很完美。他們婚姻生活起初的幾年也是完美的,愛情結晶接二連三地誕生。不幸的是,這些結晶全是女孩。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別說在民國,就是在當今社會,蕊秋和楚娣也要被人看為不良女人,而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是這種人嗎?當然不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面對這位漢奸、朝秦暮楚的浪蕩子、張愛玲悲劇人生的一手製造者,張愛玲也曾經墜入愛河不能自拔,但是他的薄情、他的寡意,他跡近遊戲的感情糾葛,終究還是壓倒了他韶華勝極的文筆功夫留下的美好印記。  張愛玲終究忍耐不住,要「自己來揭發」。如果我們相信這本書就是張愛玲的自傳的話,那麼我就能從書中了解到一個男人的無情和一個女人的多情將會蛻變成怎樣蒼涼的悲劇?
  • 蘇青:女人當活成一顆會開花的樹
    (一) 張愛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必須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麼,
  • 冰心做錯了什麼,為何魯迅、張愛玲、蘇青和林徽因都對她很不滿?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傳統思想與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國在那一段特殊時期,文壇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人物,比如魯迅、張愛玲、蘇青與林徽因等都是那一時期的著名人物。在面對外敵時,他們有著共同的態度,希望用自己的一支筆來表達愛國之志。
  • 蘇青與張愛玲關係莫逆,一是因為互相欣賞,也是因為兩人過於相像
    才女張愛玲,是多少文藝青年心裡的白月光。她寫盡人情冷暖,卻一生坎坷,不得所愛。然而,同時期的蘇青,很多人聽說過,卻鮮有人讀過她的作品,更不知她曾和張愛玲齊名,是張愛玲一生的對手和朋友。其實只要了解蘇青的遭遇,就會明白,為何兩人可以成為莫逆之交。蘇青一生坎坷,從未感受過來自家人的溫暖和愛。而家庭的影響,也造就了蘇青婚姻的不幸。蘇青家世顯赫,從小衣食無憂,卻有一個滿身惡習的父親和軟弱無能的母親。她從來沒有在父母身上獲得溫情。
  • 張愛玲用過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筆名?
    不過,「女人圈」創辦當時的另一則小報消息卻支持「女人圈」編者為蘇青的推斷,那就是發表於1946年7月20日上海《星光》周報新二號,署名「文探」的《騙美金稿費——張愛玲寫英文小說》,文中說 :敵偽時期上海文壇上的二位紅牌女作家蘇青與張愛玲,勝利後蘇青依舊很活躍,寫寫小說,並為某小型報[編]輯「婦女圈」,仍在文化界裡活動。而張愛玲則銷聲匿跡,並無作品發表過。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一開始就說「用洋人看京劇的眼光來看看中國的一切,也不失為一樁有意味的事情。」口吻多少帶有點自我辯護的味道。之後她又說,很多人愛國卻不知道自己愛的是什麼東西,「我們不幸生活在中國人之間,比不得華僑,」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所愛的對象「看個仔細」才行。一個「我們」,調整了原來英文文章中客觀的抽離的視角,把自己看成了中國人以及中文讀者中的一員。
  • 張愛玲最經典一句話,僅25個字,讀了一遍沒懂,再讀幾乎要落淚!
    張愛玲真的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天才女作家,她的許多文學作品,成就很高。就拿《小團圓》來說吧,有人說《小團圓》和《紅樓夢》有著跨越時空的對接。如果喜歡讀《紅樓夢》的人,絕不會否定張愛玲的《小團圓》。而《小團圓》無疑是張愛玲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小說之一,很多人認為小團圓的主角盛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因為跟張愛玲的人生經歷太想像了。而邵之雍這位風流文人,盛九莉前夫,就是胡蘭成。張愛玲的《小團圓》,在她活著的時候,因各種因素卻沒能順利出版。直到2009年宋以朗授權出版了,可謂不容易。
  • 胡蘭成與張愛玲—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二十一年前的今天,張愛玲在洛杉磯的寓所孤獨的離世,也帶走了屬於她的灰色,她的一生既有光芒也有灰暗,那種攪動人心的鋒利藏在她的文字裡,卻是割在每個人心裡,張愛玲的文字曾讀過許多次,但都讀不下去,無論是《半生緣》還是《小團圓
  • 王安憶:​倘若能看清蘇青,大約便可認識上海的女性市民
    張愛玲的聲音聽到頭來,便會落空,她滿足不了我們的上海心。因此,張愛玲是須掩起來看的,這還好一些,不至墜入虛無,那些前臺的景致寫的畢竟是「上海」兩個字。蘇青卻躍然在眼前。她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我們好像看得見她似的。即便是她的小說,這種虛構的體裁裡,都可看見她活躍的身彰,她給我們一個麻利的印象,舌頭挺尖,看人看事很清楚,敢說敢做又敢當。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事實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淪陷區,「姘居」確實得到了傳媒的首肯——有學者發現,人們普遍運用戰時比喻「開闢第二個戰場」來指代姘居,而除張愛玲之外,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也在自傳小說中討論過傳統婚姻制度受到外部生活威脅之後應當如何的問題(蘇青寫,「為女人打算,最合理想的生活,應該是: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生出孩子來則歸母親撫養,而由國家津貼費用。」)
  • 張愛玲為他患上婦科疾病,可惜此人一生女人無數,不愛才女愛流氓
    張愛玲為他患上婦科疾病,可惜此人一生女人無數,不愛才女愛流氓文 | 媽咪說史張愛玲作為民國有名的才女,常常身著一身旗袍示人。昂著頭的她,流暢下頜線條卻總帶著一股子傲氣。而讓張愛玲有如此真摯之感的男人,就不得不提一下胡蘭成。不過胡蘭成確實一個徹頭徹尾的渣男,仿佛是賈府的寶玉再世,對於女人他總有一種柔情。他懂女人,識女人,卻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胡蘭成一邊讚美張愛玲,一邊欣賞她的好友炎櫻,甚至是還被張愛玲撞見過他和蘇青密會。
  • 張愛玲:那些喜歡刺探別人隱私的人,一般都有這個性格特點
    01最近在看《小團圓》,這是一部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在其中跟著她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小門道。其中有一條,很有感悟,拿出來分享。張愛玲在《小團圓》中敘述了一個很隱私的情節。姑姑還評價張愛玲的弟弟,說他「賊」——用了英文字「sneaky」(蛇),還不像「賊」字帶慧黠的意味。結合上下語境,這裡「賊」的意思就是喜歡刺探別人隱私、長舌婦、鬼頭鬼腦。
  • 一輩子也等不到一位讓她卸下盔甲的男人—民國才女蘇青
    張愛玲說過,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她才心甘情願。的確,蘇青與張愛玲都被稱為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四大才女。
  • 張愛玲:被世人誤解的「天才作家」,她比誰都懂得應該如何活著
    親生母親不在身邊,每天還要看繼母臉色。張愛玲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1937年深秋,日軍進攻上海,張愛玲父親家的房子因為在蘇州河邊,張愛玲聽著陣陣炮聲,實在難以入睡,便到親生母親家住了兩個星期。回來那天,繼母當即給了她一巴掌。
  • 世俗的張愛玲
    而說到底,認識張愛玲,是為了認識她的小說,因為於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