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因寫作收入有限,欲開一家時裝店

2020-12-20 近代作家的風花雪月

文/烏啼霜落月,本文為百家號「烏啼霜落月」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烏啼霜落月。

勢利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後天的生活所陶冶成的一種習慣,我以為,物質的享受愈接近奢侈,其勢利的度數也愈深。每個人都喜歡有錢,也只有有錢人討人歡喜,而且有錢能使鬼推磨,以錢來打動人的心就百發百中。《傾城之戀》的範柳原,獲得白流蘇為情婦之初,就依仗著有錢,而白流蘇德出此下策,是為著兄嫂的勢利,勢利的原因就為的是錢。

雖然,流蘇這樣說:「男子的愛,可以換得女人的真心!」但是愛與真心之間,顯然還得以金錢做橋梁。再,後來流蘇的兄嫂投奔到香港,流速與柳原同居的地方,流速不是可以來一個「反勢利」嗎?金額十劇本上不曾這樣寫,而且暗示一個受慣人勢利的對待的人並不會勢利的!關於這些,也許劇作者是替人類留著點面子。好像《傾城之戀》的劇作者說過:「這是個《李三娘》那樣的故事」。

以李三娘比白流蘇,確很近情,因為《李三娘》中所描寫是古人的勢利,而《傾城之戀》所描寫,正是現代人的勢利,相異的是現代人所採取的勢利方式較為「文明」「故《傾城之戀》唯一的成功,也就在描寫人類的勢利方面,而將它認為一個現代的民間喜劇,有何不可。與其說白流蘇是喜劇中的角色,倒不如說是個喜劇中的悲角,羅蘭演來,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到最後柳原說出與她結婚的決議後,始神妙的破涕為笑,使觀眾帶回去一個輕鬆甜美的感覺。

舒適也是個富有舞臺經驗像範柳原那樣的小生角色,演來自覺遊刃有餘。端木蘭心可黎一空都還好,布景以淺水灣飯店那幕最幽美,月下調情,完全詩意的,可惜音樂配奏不夠。尤其流蘇洗澡那一場,應該熱情,狂放,教觀眾盡耳管的享受。忘記臺上是沒有人的。導演盡最大的努力,飯店中的打電話一場,完全是導演的技巧,同時我歡喜流蘇以銅板賭愛情勝敗的那一個小動作。

大中劇社近演《傾城之戀》,為女作家寫劇之始。其故事雖甚簡單,而三小時許之鋪排,頗不沉悶。以音樂襯託,使難以言語形容之境,均得增強其情緒與氣氛,甚見匠心。對白多玄味,或?深歷情愛之波雲者所能解。而舒適羅蘭刻劃個性特殊之情侶,能恰到好處。至於其家人委瑣破落之狀,雖微嫌過火,要能為綠葉之扶持。最後寫香港被兵之狼狽,憧憬與一昨 警,殊生不暇憫人將以自哀之感。

歸謅兩絕以記之:突起蒼頭數大中,故人垂老仍心雄,舊時俊侶飛揚意,不與東塘襟抱同。傾城一顧傾城戀,妙語如珠設想工;世變自己憑籍處,可憐人力有時窮。我寫過《炎櫻語錄》,現在又來寫《炎櫻衣譜》,炎櫻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的。最近她和妹妹要開個時裝店,(其實也不是店——不過替人出主意,做大衣旗袍襖褲西式衣裙。)我也有股子在內。

我一聽見她妹妹是同我們合作的,馬上就說:「你妹妹能做什麼呢?」炎櫻大笑了,告訴我:「我妹妹也是:一聽見說有你,就叫了起來:『愛玲能做什麼呢?』」我只能想法子做廣告。下個月的《天地》要出個「衣食住行」特輯,「衣」的部分蘇青叫我轉託炎櫻寫,因為她是專家。那篇文章她正在那寫著罷?想必有許多大道理。基本原則我留給她去說了,我這裡只預備把她過去設計過的衣服,也有她自己的,也有朋友的,流水帳式的記下去。

每一節後面註明:「炎櫻時裝設計 電約時間 電話 三八一三五 下午三時至八時」——這樣子好不好?除了做廣告以外,如果好有別的意義,那不過是要使這世界美麗一點!使女人美麗一點,間接的也使男人的世界美麗一點。人微言輕,不過是小小的現在的調整,我不知道為什麼,對於現實表示不滿,普通都認為是革命的,好的態度;只有對於現在流行衣服式樣表示不滿,卻要被斥為奇裝異服。

有一時期,張愛玲筆下常有其密友「炎櫻」出現,而且曾經出席過「張愛玲作品座談會」,也偶然發表過幾篇散文,由張愛玲從英文翻譯過來。許多人不相信有炎櫻這人,以為是她自己。而其實炎櫻有姊妹二人。同在本市某教會大學念英文文學。

母親是印度人,所以她們英文甚佳,中文卻不靈,只會說幾句國語。她們都是生的黑黑胖胖矮矮的,炎櫻是姊姊,妹子較美。前一時期,胡蘭成的苦竹雜誌上曾經登有張愛玲與炎櫻姊妹時裝設計的廣告,就是指她們。去校上課時常是奇裝異服。

有一次炎櫻穿的是拖滿流蘇的裙子,有一天她上課時著一套露背的西服,系用深紅與深黑二鍾顏色拼成,非常鮮豔觸目。她們的功課甚佳,人緣也較好,不過不大懂中文,有一天炎櫻把一本扉頁上畫著她的像(張愛玲畫)的雜誌拿到學校去借給人看,有人問她,「您怎麼看這書的?」「我看不懂,可是他們每期送我一本」,炎櫻說,黑臉上甜蜜地一笑。

相關焦點

  • 「卡車時裝店」在美國興起
    美國洛杉磯等地興起了「卡車時裝店」的新型生意模式。商人們買來配有封閉式車廂的卡車,將卡車車廂翻修一新,打一個天窗,裝上空調、頂燈和硬木地板等,然後將各類服裝擺放在車內的貨架裡。於是,一個「卡車時裝店」就誕生了。他們開著卡車四處兜售,將商品帶到不同的客戶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1952年張愛玲以完成抗戰時中止的學業為由,申請去了香港。離開內地時,她連自己的弟弟都沒有告知,只是同姑姑告別了一下。從此,她就像一隻孤雁四處漂泊。  她在香港生活了三年,結識了終身的摯友和相助者宋淇(即詩人林以亮)。她在香港也寫了一些作品,但她的作品在當時吸引力較為有限。她覺得香港似乎已沒有她的前途,於是決定移民美國尋求發展。
  • 電子音樂會開在時裝店裡,10年堅持做原創品牌,這也是澳門年輕人 |...
    正如這家小小的時裝店。從最初交不起房租,到如今開出兩家分店,在時裝店裡辦電音live show(現場音樂會)更是讓mushroom成為澳門街頭獨特的風景線。「這一路其實有很多困難,只是我們比較堅持。」他們的故事,或許是當下澳門年輕人的一個真實寫照。
  • 張愛玲與唐大郎:因小報結緣、訂交、分離
    但「聖校」的教學法讓習慣自學的張愛玲不太適應,同時,她利用課餘時間替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分散了精力。張愛玲渴望早點經濟獨立。她既不想畢業後當公司文員,又有了英文寫作的成功經驗,於是才讀了兩個多月便主動退學,轉而拓展中文賣稿生涯。儘管張愛玲生於上海,卻因鎮日讀書,涉世未深,與現實社會難免睽隔。想要融入十裡洋場的新環境,她需要走出書齋,與外界多打交道。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一部小說如何才能打動人心?這一點至關重要
    張愛玲在她的小說中將傷感表現得自然而靈動,這與她在寫作中巧妙地運用情緒渲染分不開。她的傷感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她從小生活的環境造就的。張愛玲喜歡清靜的生活,這似乎是迫於無奈的。她孤獨地享受夜間清冷的月光,這使她擁有安全感,而她的精神慰藉就是寫作,她把自己那一腔無人理解的情緒都寫成了文字。城市裡的角落,充斥著與她同樣孤獨的人,在那些並非黑暗的地方,到處都是讓人戰慄的寒意。
  • 朱西寧致張愛玲公開信(張愛玲因這封信與他絕交)
    一朝風月二十八年──記啟蒙我與提升我的張愛玲先生》,張愛玲讀後給了他回信。特別在一次「張愛玲研究會」上巧之又巧的從林懷民處獲知蘭成先生當時適在臺灣,特去謁訪,得益不知如何說了。這些都叫我急於想讓先生知道。然而還是似有緣因而又無緣因的拖拉至今。 當然不止這三年,比這更多的更長的時間,曾出現過不少批評先生的作品,我知那些矯情乃至似非善類的侮蔑,也只供先生「詫笑」,「也隨它去」。我得承認我有不平。
  • 張愛玲如何挑選寫作素材?
    #張愛玲#張愛玲的《小團圓》,動筆於上世紀的70年代。張愛玲在素材的選擇上,從來都是秉持「自己最深知的素材,才是最好的素材」,自己最深知的素材,寫起來自然是最得心應手的,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留下的快樂、傷痛、悲哀以及無奈,都是深刻而動人的。
  • 她用《傳奇》寫自己的傳奇:張愛玲33堂寫作課,華美與蝨子的悲美
    讀這本端木向宇老師寫的《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就是一邊向張愛玲的文字深處索取技巧,一邊窺探她的生活,再一邊心裡暗暗叫勁替她拈蝨子般的感覺。看似精明世故的張愛玲,厚厚的高傲外表下,所包裹的仍然是一顆屬於小女人的心靈,脆弱敏感,旅途寂寞。
  •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今天我就把這兩個關鍵影響我們品讀張愛玲的兩大障礙,逐一的對其分析和解讀,從而為你閱讀她的作品掃清障礙,同時也就基本可以完成了我對文章題目的一個系統性闡釋。因為之前自己一直寫一些關於文學理論上的文章,應網友要求,最近有針對性的對一些作品做一些實踐性的解讀,從而讓我們把讀書能力通過實踐,轉化為一種寫作能力。有人說過,好文筆是讀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誤會6:張愛玲在愛丁頓公寓樓下咖啡館寫作這個謠言也不知道從啥時候流傳的——可能是從現在的常德公寓樓下開了咖啡館開始的吧。傳得太久,以假亂真,我都信過幾年。你如果說張愛玲在她姑姑公寓的陽臺寫作也就算了,畢竟沒人能穿越回去爬陽臺看看女作家是否正皺著眉頭奮筆疾書。但當年公寓樓下存不存在咖啡館,一查就知道了。
  • 張愛玲:我是怎麼寫作的?
    寫作果然是一件苦事麼?寫作不過是發表意見,說話也同樣是發表意見,不見得寫文章就比說話難。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因篇幅不長,陳子善便將此小說逐字逐句抄了下來,等他抄完後,影視公司也正好拍完節目。好玩的是,另一本同期《鳳藻》竟漂流到香港,被香港收藏家,也是另一位張愛玲研究者吳邦謀在網上發現並收入囊中。張愛玲1955年離開香港赴美。到美國後,她用英文寫作,作品雖不少,影響卻不大,有的還無法出版。其中在1958年,她寫了一篇英文散文,手稿保存下來了,因年代久遠,標題中間有被抹掉的痕跡,只留下《紐英倫……中國》。該文已被收進臺灣版的張愛玲全集中,是了解那個年代張愛玲創作的重要文獻之一。
  • 晚年張愛玲多種疾病纏身 因懼怕跳蚤不斷搬家
    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竟一語成讖,成了她自己人生的完美註腳。  《蚤滿華袍:張愛玲後半生》載,張愛玲出走美國後,她在異鄉步履漂泊,不得不忍受經濟的窘迫,照顧癱瘓的丈夫,輾轉於不同的城市尋求安身之地,曾經的榮耀與聲名都成了過眼煙雲。殘酷的生活剝離掉了一切浮皮,把她還原成一個最樸素的寫作者的形象,幾乎要將她打倒。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張愛玲卻能於閨房之內,隨口道來,剖析毫芒,聊作男歡女愛調情增趣的用具,已能證實,她的英文功底是出類拔萃的吧!也正是憑藉著對英語的嫻熟,於英文寫作可揮灑自如,她後半生得以在異國他鄉的美國,很獨立地安身、謀生、終老,直到告別人世。
  • 我所知的張愛玲
    那時候在臺灣買不到張愛玲的書,我應該還是從夏先生那邊借到香港天風出版社重印的《傳奇》增訂本,書名改成《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封面用了她最喜歡的藍色。看了以後真是開了眼界,居然有人用這樣超卓的筆法描寫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故事。也完全同意夏氏昆仲對她的推重。到現在,我始終覺得《傳奇》的藝術價值可以媲美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
  • 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到底怎樣?竇唯:她在美國的境遇,已說明情況
    才女張愛玲,在中國是受人追捧的作家,但到了美國卻佳作全無,竇唯認為是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限制了她的發展。蒼天知道她不認輸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中。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長女。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學到了地道正統的英文,在如饑似渴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她也沒有放棄寫作。張愛玲受母親影響頗深,格外嚮往國外的生活。1939年張愛玲考取了倫敦大學,但是因為國家還不安定便留下來讀了香港大學。
  • 柏克萊的張愛玲
    張愛玲是描寫心計的大師,但她卻從不具備實踐經驗,她的努力註定失敗。第二天,失望的張愛玲乘船回上海。數日後,胡蘭成接到張從上海來信:「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撐傘在船舷邊,對著滔滔黃浪,佇立涕泣久之。
  • 離開胡蘭成後,張愛玲真的枯萎了嗎?
    後來,張愛玲給胡蘭成寄錢、寫信時說: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撐著傘在船舷邊,對著滔滔黃浪,佇立涕泣久之…… 再後來,胡蘭成去上海找張愛玲,卻絲毫不懺悔自己的濫情,反倒要張愛玲評價他和護士小周的戀愛文寫得怎樣,還跟張愛玲談起他和姨太太的事。 那一夜訣別之後,張愛玲再沒見過胡蘭成。
  • 張愛玲書單,成為高情商女生,年少不懂張愛玲,再讀已是淚滿面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作為名門之後,骨子裡的氣質自然是貴不可言。一身的傲骨恐那臘梅也無法與其相比。自幼張愛玲便學會了銳意圖強,凡事都要做得超過其弟張子靜,只為得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證明自古女子骨子裡的那股巾幗不讓鬚眉之姿。面對繼母的冷嘲熱諷,張愛玲站在鏡子面前哭泣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報仇!」因為在求學期間父親抽鴉片沒有任何的生活費,張愛玲便通過努力學習,取得了每門功課第一的成績,並順利的拿到了獎學金。
  • 張愛玲:神話覆滅後的蒼涼現實!
    後來張愛玲和胡蘭成斷斷續續還是有聯繫,經常用自己的稿費接濟他,但是感情的事實也愈漸明朗,兩人之間的情緣正在走向崩裂。在長時間的冷淡後,張愛玲終於釋然了。1947年6月,胡蘭成收到了張愛玲的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