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我是怎麼寫作的?

2021-02-11 史學理論研究
寫作果然是一件苦事麼?寫作不過是發表意見,說話也同樣是發表意見,不見得寫文章就比說話難。——張愛玲

文 | 張愛玲

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先生向我們說:「做文章,開頭一定要好,起頭起得好,方才能夠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結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昧。」我們大家點頭領會。她繼續說道:「中間一定也要好——」還未說出所以然來,我們早巳哄堂大笑。

然而今天,當我將一篇小說寫完了,抄完了,看了又看,終於搖搖頭撕毀了的時候,我想到那位教師的話,不由得悲從中來。寫作果然是一件苦事麼?寫作不過是發表意見,說話也同樣是發表意見,不見得寫文章就比說話難。古時候,紙張筆墨未經發明,名貴的記錄與訓誨,用漆寫在竹簡上,手續極其累贅麻煩,人們難得有書面發表意見的機會,所以作風方面力求其簡短含蓄,不許有一句廢話。後來呢,有了紙,有了筆,可以一搖而就,廢話就漸漸多了。到了現在,印刷事業發達,寫文章更成了稀鬆平常的事,不必鄭重出之。最近紙張缺乏,上海的情形又略有變化,執筆者不得不三思而後寫了。紙的問題不過是暫時的,基本問題還是: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我並不是說有許多天才沒沒無聞地餓死在閣樓上。比較天才更為要緊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也許是至理名言,也許僅僅是無足重輕的一句風趣的插渾,然而積少成多,究竟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項損失。舉個例子,我認識一位太大,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對於老年人的脫髮有極其精微的觀察。她說:中國老太太從前往往禿頭,現在不禿了。老太爺則反是,從前不禿,現在常有禿的。外國老太大不禿而老太爺禿。為什麼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結論:舊時代的中國女人梳著太緊的髮髻,將頭髮痛苦地往後拉著,所以易禿。男子以前沒有戴帽的習慣,現在的中國男子與西方人一般的長年離不開帽子,戴帽於頭髮的健康有礙,所以禿頭的漸漸多了。然則外國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禿呢?因為外國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壓在眉心,忽而釘在腦後,時時改變位置,所以不至於影響到頭皮的青春活力。諸如此類,有許多值得一記的話,若是職業文人所說,我就不敢公然剽竊了,可是像他們不靠這個吃飯的,說過就算了,我就像撿垃圾一般的撿了回來。職業文人病在「自我表現」表現得過度,以至於無病呻吟,普遍人則表現得不夠,悶得謊。年紀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出話來有相當分量,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語,切忌生玲,總揀那爛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後,比較不負責任,可以言論自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人情人理的話,也當做耳邊風。這是人生一大悲劇。真是缺乏聽眾的人,可以去教書,在講堂上海闊天空,由你發揮,誰打阿欠,扣誰的分數——再痛快也沒有了。不得已而求其次,惟有請人吃飯,那人家就不能不委屈一點,聽你大展鴻論,推斷世界大戰何時結束,或是追敘你當年可歌可泣的初戀。《笑林廣記》裡有一個人,專好替人寫扇子。這一天,看見朋友手搖白摺扇,立刻奪過來要替他寫。那朋友雙膝跪下。他攙扶不選道:「寫一把扇子並不費事,何必行此大禮?」朋友道:「我不是求你寫,我是求你別寫。」聽說從前有些文人為人所忌,給他們錢叫他們別寫,像我這樣缺乏社會意識的,恐怕是享不得這種福了。李籤翁在《閒情偶寄》裡說「場中作文,有倒騙主司人彀之法。開卷之初,當有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送別,此一法也。」又要驚人,眩人,又要哄人,媚人,穩住了人,似乎是近於妻婦之道。由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討論討論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西方有這麼一句成語:「詩人向他自己說話,被世人偷聽了去。」詩人之寫詩,純粹出於自然,腦子裡決不能有旁人的存在。可是一方面我們的學校教育卻極力的警告我們,作文的時候最忌自說自話,時時刻刻都得顧及讀者的反應。這樣究竟較為安全,除非我們確實知道自己是例外的曠世奇才。要迎合讀書的心理,辦法不外這兩條:(一)說人家所要說的,(二)說人家所要聽的。說人家所要說的,是代群眾訴冤出氣,弄得好,不難一唱百和。可是一般輿論對於左翼文學有一點常表不滿,那就是「診脈不開方」。逼急了,開個方子,不外乎階級鬥爭的大屠殺。現在的知識分子之談意識形態,正如某一時期的士大夫談禪一般,不一定懂,可是人人會說,說得多而且精彩。女人很少有犯這毛病的,這可以說是「男人病」的一種,我在這裡不打算多說了。退一步想,專門描寫生活困難吧。固然,大家都抱怨著這日子不容易過,可是你一味的說怎麼苦怎麼苦,還有更苦的人說:「這算得了什麼?」比較富裕的人也自感到不快,因為你堵住了他的嘴,使他無從訴苦了。那麼,說人家所要聽的吧。大家願意聽些什麼呢?越軟性越好——換言之,越穢褻越好麼?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錯誤觀念。我們拿《紅樓夢》與《金瓶梅》來打比吧。拋開二者的文學價值不講——大眾的取捨並不是完全基於文學價值的——何以《紅樓夢》比較通俗得多,只聽見有熟讀《紅樓夢》的,而不大有熟讀《金瓶梅》的?但看今日銷路廣的小說,家傳戶誦的也不是「香豔熱情」的而是那溫婉、感傷,小市民道德的愛情故事。所以穢褻不穢褻這一層倒是不成問題的。低級趣味不得與色情趣味混作一談,可是在廣大的人群中,低級趣味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文章是寫給大家看的,單靠一兩個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要爭取眾多的讀者,就得注意到群眾興趣範圍的限制。作者們感到曲高和寡的苦悶,有意的去迎合低級趣味。存心迎合低級趣味的人,多半是自處甚高,不把讀者看在眼裡,這就種下了失敗的根。既不相信他們那一套,又要利用他們那一套為號召,結果是有他們的淺薄而沒有他們的真摯。讀者們不是傻子,很快地就覺得了。要低級趣味,非得從裡面打出來。我們不必把人我之間劃上這麼清楚的界限。我們自己也喜歡看張恨水的小說,也喜歡聽明皇的秘史。將自己歸人讀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們所要的是什麼。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此外再多給他們一點別的——作者有什麼可給的,就拿出來,用不著扭捏地說:「恐伯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吧?「那不過是推諉。作者可以儘量給他所能給的,讀者儘量拿他所能拿的。像《紅樓夢》,大多數人於一生之中總看過好幾遍。就我自己說,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只看見一點熱鬧,以後每隔三四年讀一次,逐漸得到人物故事的輪廓、風格、筆觸,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現在再看,只看見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個人的欣賞能力有限,而《紅樓夢》永遠是「要一奉十」的。「要一奉十」不過是一種理想,一種標準。我們還是實際化一點,談談寫小說的甘苦吧。小說,如果想引人哭,非得先把自己引哭了。若能夠痛痛快快哭一場,倒又好了。無奈我所寫的悲哀往往是屬於「如匪浣衣」的一種。(拙作《傾城之戀》的背景即是取材於《柏舟》那首詩上的:「……亦有兄弟,不可以據……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艦閔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諸,胡選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如匪浣衣」那一個譬喻,我尤其喜歡。堆在盆邊的髒衣服的氣味,恐怕不是男性讀者們所能領略的吧?那種雜亂不潔的,壅塞的憂傷,江南的人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心裡很『霧數』。」「霧數」二字,國語裡似乎沒有相等的名詞。)是個故事,就得有點戲劇性。戲劇就是衝突,就是磨難,就是麻煩。就連P.G.Wodehouse那樣的滑稽小說,也得把主人翁一步一步誘人煩惱叢中,愈陷愈深,然後再把他弄出來。快樂這東西是缺乏興味的——尤其是他人的快樂。所以沒有一齣戲能夠用快樂為題材。像《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與「閒情記趣」是根本不便搬上舞臺的,無怪話劇裡的拍臺拍凳自怨自艾的沈三白有點失了真。寫小說,是為自己製造愁煩。我寫小說,每一篇總是寫到某一個地方便覺得不能寫下去了。尤其使我痛苦的是最近做的《年輕的時候》,剛剛吃力地越過了阻礙,正可以順流面下,放手寫去,故事已經完了。這又是不由得我自己做主的……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吧?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寫這篇東西的動機本是發牢騷,中間還是兢兢業業的說了些玩話。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願守在「文字獄」裡面呢?我想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文字的韻味。譬如說,我們家裡有一隻舊式的朱漆皮箱,在箱蓋裡面我發現這樣的幾行宇,印成方塊形:鋪在粵東省城城隍廟左便舊倉巷開張自造家用皮箱農包帽盒發客貴客光顧饋認招牌為記主固不誤光緒十五年我立在凳子上,手撐著箱子蓋看了兩遍,因為喜歡的緣故,把它抄了下來。還有麻油店的橫額大匾「自造小磨麻油衛生麻醬白花生醬提尖錫糖批發」。雖然是近代的通俗文字,和我們也像是隔了一層,略有點神秘。五更三點望曉星,文武百官上朝廷。東華龍門文官走,西華龍門武將行。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照例這是當朝宰相或是兵部尚書所唱,接著他自思自想,提起「老夫」私生活裡的種種問題。若是夫人所唱,便接著「老身」的自敘。不論是「老夫」是「老身」,是「孤王」是「哀家」,他們具有同一種的宇宙觀——多麼天真純潔的,光整的社會秩序:「文宮執筆安天下,武裝上馬定乾坤!」思之令人淚落。


相關焦點

  • 我所知的張愛玲
    研討會開始前幾分鐘,其他人都到齊了,還不見張愛玲蹤影。福倫茲先生(系主任)急了,問我怎麼回事,我當然更急,進進出出地梭巡著。最後張愛玲姍姍而至,事實上並未遲到。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印象是她很高很瘦,走起路來不快不慢,很從容,有點像男人。那天張愛玲主要是現身說法,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談香港的電影業情況。
  • 張愛玲如何挑選寫作素材?
    #張愛玲#張愛玲的《小團圓》,動筆於上世紀的70年代。張愛玲在素材的選擇上,從來都是秉持「自己最深知的素材,才是最好的素材」,自己最深知的素材,寫起來自然是最得心應手的,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留下的快樂、傷痛、悲哀以及無奈,都是深刻而動人的。
  •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對於喜歡張愛玲作品的讀者來說,一定會覺得張愛玲的作品會有一種讓自己欲罷不能的感覺,而不喜歡她作品的讀者,卻會感覺她的作品就是那種「打死都讀不下去」的作品,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我也曾經問過幾個讀者,我覺得那些把張愛玲的作品列為「讀不下去」的作品,歸根結底可能是讀者缺少打開張愛玲的兩把鑰匙。
  • 才女三毛與張愛玲: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張愛玲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三毛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所以,她渴求萬水千山走遍。兩個驚才豔豔的女子,兩個孤寂的靈魂。她們在塵世間,歷經風雨,化繭成蝶。她們素手執筆,渲染紙上的是萬千情意。她們是那樣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這些都促使我們討論這個課題,討論的焦點是,張愛玲一方面很超前,很符合女性主義的一些理論,但另一方面,張愛玲並不是從理論出發寫作的,她批判女性又非常厲害,非常尖刻,不像女性主義般維護女性的。按我的說法,她是一種批判女人的女性主義,一方面在理論上她覺得女性很神聖,把女人的「婦人性」等同於神性,等同於日常生活和諧,她認為這是至少和男人的革命性一樣偉大。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在胡蘭成《今生今世》的記述裡,張愛玲時常為他補習西洋文學,"她講給我聽蕭伯納,赫克斯萊,桑茂忒芒,及勞倫斯的作品」。1940年代,聞名上海灘時的張愛玲她這位薄倖的前夫哥,只讀了一年高中,英文幾乎一竅不通,有妻如此,那是很崇拜且得意的。
  • 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到底怎樣?竇唯:她在美國的境遇,已說明情況
    才女張愛玲,在中國是受人追捧的作家,但到了美國卻佳作全無,竇唯認為是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限制了她的發展。蒼天知道她不認輸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中。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長女。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學到了地道正統的英文,在如饑似渴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她也沒有放棄寫作。張愛玲受母親影響頗深,格外嚮往國外的生活。1939年張愛玲考取了倫敦大學,但是因為國家還不安定便留下來讀了香港大學。
  • 她用《傳奇》寫自己的傳奇:張愛玲33堂寫作課,華美與蝨子的悲美
    讀這本端木向宇老師寫的《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就是一邊向張愛玲的文字深處索取技巧,一邊窺探她的生活,再一邊心裡暗暗叫勁替她拈蝨子般的感覺。看似精明世故的張愛玲,厚厚的高傲外表下,所包裹的仍然是一顆屬於小女人的心靈,脆弱敏感,旅途寂寞。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作家淳子:林青霞到中年才讀懂的張愛玲,到底有...
    而我在行走和尋找的方式當中,得到了兩個重大的發現。第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張愛玲的姑姑,三位因為各種原因單著的女人,她們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每當人生發生變故的時候,她們首先的反應那就是空間移動,搬家。所以當你尋找到她們每一個物理空間的時候,也尋找到了她們生命的關鍵點,這是一個發現。第二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張愛玲寫作的特點。
  • 戴文採:我的鄰居張愛玲
    小時候看七仙女動了憐才之念下凡遇董永,天才的絕頂聰明借了地才的肉身,張愛玲就是這樣自己與自己互相扞格叛逆著,這個世界註定了是地才的地盤──「在人世裡諸天遊戲」到底縛手縛腳。我的這段文字顯然受《今生今世》的影響,因為我對張愛玲的縈懷,原本就是對胡蘭成。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有很多人學習張愛玲,一個也不像,一個也翻不過這座山。至於張愛玲的行事風格,也大可不必學。做自己當然好,做到幾乎避世的程度,有老有小,怎麼做得到?我雖喜歡有趣的文字,但我得承認並不是張愛玲的緣故。8. 為什麼張愛玲那麼瘦?是天生吧。就像她的高。就像她的文字。如果非要說她是為了發展天才而消得人憔悴,我也不反對。9.
  • 跟著大師學寫作|解讀張愛玲《鬱金香》中「參差對照」手法的應用
    文|蘇米張愛玲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小說中有著傳奇的故事,荒誕的人生,更有著蒼涼的基調,除此之外,她的寫作技法也是登峰造極,尤其是「參差對照」手法在小說中的運用,可以說是出神入化。張愛玲也曾多次談到自己的寫法是參差對照。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我喜歡參差的對照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我給你念一段老舍《駱駝祥子》結尾這一段話,你就可以感受到當年新文學語言是怎麼回事,對比一下就知道張愛玲和他們的不同之處。「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裡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這種語言怎麼讀?很難想像是老舍寫的。
  • 張愛玲最經典的32句名言,已經分類整理,寫作必看
    前言:在考場作文中如何應用張愛玲的名言,應該怎麼用才能用在正確的主題上呢?下面是寨主助理分類整理的張愛玲名言及其應用方法。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他說,即使退一步,這是「違背了張愛玲的意願」,那麼「家父早在1975至1976年間就已堂而皇之的違背了」。  「假設你收到『《小團圓》要銷毀……』的信,你會怎麼辦?」 宋以朗反問,「借你一個膽,你也不會把它燒了吧?朱天文對我說,希望我能促成這本書的最後出版,但是我的決定沒有受到任何個人的影響。
  • 「陽光擦乾了我思念你的淚水」一代才女張愛玲
    沒有任何儀式,只有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為證。「胡蘭成與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後兩句出由胡蘭成所撰。就這樣,他們的感情有了一個踏實安穩的關係——夫妻。但是胡蘭成是個毫無責任感的人,到處沾花惹草,這讓張愛玲的愛在他的胡作非為中慢慢的湮滅了。
  • 張愛玲 柏克萊 紅樓夢
    張愛玲每天走路上班,據她的同事描述,她「總是過了中午才到,等大家都下班了,她往往還留在辦公室。平日難得有機會與同事見到面,也沒有人去注意她的來去,大家只是偶然在幽暗的走廊一角驚鴻地瞥見她一閃而過的身影」。張愛玲為了替自己多保留一些寫作的時間,當初接受的是一份兼職工作,因此過了中午才上班,也屬正常。既然張愛玲並不是全職人員,也不必一年內交出論文。
  • 讀書記:張愛玲《天才夢》所打開的門。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散文,讀完第一篇文章怎麼可以這樣寫?怎麼可以給自己冠以「天才」之名?怎麼可以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纖毫畢露地呈現在文章中?在那個時代裡我理所當然覺得作文是在生活所不企及的一個高度之上。例如寫春遊這樣開頭:今天,天氣晴朗,天空萬裡無雲。我一大早來到學校,準備出發去春遊,我高興極了。那一天可能陰雲密布,但作文裡就是要寫晴朗呀。秋天都是這樣寫的:金秋時節,丹桂飄香。不巧的是,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裡桂樹很少,丹桂更是從未見過。
  • 張愛玲:那個被跳蚤打敗的女人
    伊北: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竟一語成讖,成了她自己人生的完美註腳。晚年的張愛玲為疾病困擾,這給她的寫作生活帶來了極大困難,牙病、眼病、胃病、皮膚病、失眠症,最恐怖的是她對於跳蚤的感知———1972年到1995年23年間,她遷居洛杉磯,在那裡居無定所,長期住汽車旅館,原因之一是她說得了皮膚病,她懷疑是一種南美的跳蚤老在咬她,所以她就必須老換地方。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他吃驚不小,在慎重地考慮後,當天下午就向張愛玲寄出了一封求婚信。  懷孕也讓張愛玲感到興奮,由於沒有及時收到賴雅的求婚信,她急匆匆趕到了耶多。兩人在餐館裡共進晚餐,賴雅當面向她求婚,可是他堅持不要這個孩子。第二天,他們又在公園裡討論了婚姻和孩子的問題,還討論了寫作計劃。最後張愛玲還是同意了賴雅的意見,不要這個孩子。賴雅與張愛玲的結合充滿了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