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到底怎樣?竇唯:她在美國的境遇,已說明情況

2020-12-09 青琯評史人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品種的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能成為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只能長成枳樹。為什麼?因為兩地的水土、氣候不同,所以橘樹的生長不同。

橘樹這樣,人更是這樣。在中國我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都不成問題,但是到了別的國家,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才女張愛玲,在中國是受人追捧的作家,但到了美國卻佳作全無,竇唯認為是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限制了她的發展

蒼天知道她不認輸

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中。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長女。她的父親帶著明顯的封建主義思想,母親是接受過西方進步思想的新時代女性

那時社會動蕩,母親和姑姑去歐洲遊學,張愛玲跟著父親長大,但沒有感受到所謂的父愛,張愛玲在小時候就看盡了人生冷暖。張愛玲幼時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在她七歲時就寫了三部小說,但都是以女性人物的死亡而悲劇結尾。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入美國教會舉辦的小學班讀六年級,這是張愛玲第一次接觸英文。張愛玲果然不愧才女之名,在小學時就已經能寫出一部情節完整的小說。張愛玲小學畢業後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讀初中和高中,而聖瑪利亞女校是全英文教學

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學到了地道正統的英文,在如饑似渴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她也沒有放棄寫作。張愛玲受母親影響頗深,格外嚮往國外的生活。1939年張愛玲考取了倫敦大學但是因為國家還不安定便留下來讀了香港大學。

即使留在國內,張愛玲仍舊不放過一絲一毫的機會學習英語。讀大三時,更是強迫自己看全英文的書,並嘗試著全部翻譯下來。張愛玲看過許多西方的名著,對於蕭伯納、赫胥黎等著名作家更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她在少女之際,就能讀懂那些富有哲理、晦澀難懂的西方著作,可見她的英文功底是非常好的,但是英文功底也僅限於看書翻譯,在寫作方面比西方作家遜色不少

張愛玲在1944年與胡蘭成相識,胡蘭成愛上張愛玲的博學多識,張愛玲迷戀上胡蘭成的溫柔體貼。即使這場戀情給張愛玲招來許多罵名,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結婚了。這場「世紀婚姻」只持續了兩年,便以胡蘭成的背叛告終。

這一次痛徹心扉的感情讓張愛玲身心俱疲,但是她不會屈服於這些挫折,她要與之抗爭,所以她在她的作品中加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人性、命運的思考。

在美生活潦倒

1955年張愛玲移居美國,這一年,她的小說《秧歌》在美出版,後又寫了一本英文小說但反響並不太好。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在張愛玲身上,水土不服,皮膚病。即便如此,張愛玲還是沒有丟掉自己立身的根本——翻譯。她花費三四年的時間翻譯完了《海上花列傳》,但是卻在一次搬家的時候全部弄丟了。

1956年,35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美國作家賴維結婚。新婚剛兩個月丈夫就中風了。為籌措給丈夫治療的費用,張愛玲四處奔走,但是她的英文作品沒有人買單。張愛玲只能依靠翻譯中英文小說與詩歌籌措丈夫的治療費用,為了能夠掙到錢,張愛玲千方百計錘鍊自己的英文寫作水平

即使張愛玲每天忙碌,但她還是爭取抽時間寫一些自己熱愛的東西。張愛玲擅長於寫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背景,雖然她的英語不錯,可是中美兩國有巨大的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愛看舊中國的事情。找不到讀者,寫了也就是白寫。張愛玲運用漢字可謂是遊刃有餘,可是對於英文只能算是掌握了「皮毛」。

國內書迷了解到張愛玲潦倒的近況,大都對張愛玲寫作水平表示懷疑,曾經的才女是「江郎才盡」還是英文寫作水平不行?可能這兩個原因都有吧。張愛玲在美國消息閉塞,每天都為了掙錢奔波,沒有新思想與她碰撞;而且英文對於張愛玲來說終究是外文,運用起來肯定不如中文得心應手;再加上中美兩國文化差異,風俗不同。這才造成了張愛玲潦倒的現狀。

賴維去世後,張愛玲才算得到解脫,終於能為自己而活。她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仍舊致力於英文創作,張愛玲寫過不少英文隨筆還有小說詩歌,但是都沒有被發表過。

悽涼的晚景

1968年,張愛玲本想搏一搏,將《金鎖記》推廣到西方世界中去,用心翻譯成英文後,給夏志清看了看。夏志清對她的翻譯並不滿意,又動手給她修正一番才發表出去。夏志清幫張愛玲翻譯的事件傳回國內,國內關於張愛玲英語寫作水平不行的傳言甚囂塵上,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畢竟英文是外文,用起來並不那麼得心應手

1972年,張愛玲移居紐約,開始了晚年的幽居生活。在悽涼的晚年生活中,文字是她唯一的慰藉。那時的張愛玲對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都失去了興趣,所以後期的作品都有著滄桑無力之感。張愛玲1995年去世後一周才被人們發現。

張愛玲一生創作過許多文學作品,中文有英文也有,但是只有一本英文小說被出版。明星竇唯是張愛玲的書迷,認為張愛玲的英文不好,「她後來在美落魄,已說明問題」。

竇唯認為張愛玲在美落魄是因為英語創作水平不高的想法,其實是片面的,即使張愛玲學習運用了大半輩子的英語,但是也僅限於溝通交流沒有問題,如果說真的能運用得得心應手那也是不容易的。畢竟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英語用的再多也只是外語。

張愛玲善於從細緻入微處描寫中國的社會生活,精彩雜糅的語言,蒼涼悲壯地表達,清新亮麗的詞句都是她的寫作亮點。張愛玲的寫作方式不適合用簡單直接的英文表達。受到國人追捧的才女張愛玲卻在美國屢次碰壁,原因並不僅僅是她英文寫作水平不高,更應該從中美差異,美國社會看待問題。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也正是憑藉著對英語的嫻熟,於英文寫作可揮灑自如,她後半生得以在異國他鄉的美國,很獨立地安身、謀生、終老,直到告別人世。從其生平跟作品來看,張愛玲與其說是中國文化的寧馨兒,毋寧說是西方文學給她的意志、趣味及精神內核定調。
  • 後半生在美國謀生的張愛玲英文功底到底如何?胡蘭成這樣評價
    民國才女張愛玲後半生去了美國定居,在美國謀生的張愛玲英文功底到底如何呢?胡蘭成曾這樣評價她:「愛玲經常給我講西方文學,她讀得最多就是現代西洋文學,蕭伯納、勞倫斯等等都是她喜歡的作家。她對著我將這些東西的時候如數家珍,就像尼姑搬出美食請情郎來吃。」
  • 好奇 | 林徽因、張愛玲、楊絳……她們的英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張愛玲五六歲時,家裡就請了英國人教英語,後來她又去了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這所貴族學校,學費是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學生,重視英文,學生都能說一口極其流利的英語。有錢人在孩子的教育上真是從不吝嗇啊。
  • 留學視野丨張愛玲,林徽因她們真實的英語水平到底如何?
    那她們的英文水平到底如何呢?01  張愛玲國學英語都挺6文科生裡的Sheldon英文水平:寫作強無敵張愛玲五六歲時,家裡就請了英國人教英語,隨後她去了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這所貴族學校,學費是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學生,重視英文,學生都能說一口極其流利的英語。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
    就在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麥道偉文藝營寫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說沒有《秧歌》的好運。由好友夏志清推薦,張愛玲1967年9月抵達麻州劍橋,在賴氏女子學院設立的研究所專心翻譯晚清小說《海上花列傳》。賴氏研究所任滿之後,1970年,張愛玲赴伯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她不按時上班,黃昏時間才去研究中心,一人在辦公室熬夜。
  • 張愛玲英文水平高,但國文卻考試不及格,難道她不喜歡傳統文學?
    而張愛玲就是這麼一個天才,她在4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識字了,她愛學習、愛創作,她的許多作品都被現代的人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張愛玲的的家族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她的祖父是晚清時期的名臣,祖母還是李鴻章的女兒,而她的父親在鐵路局中擔任英文秘書的職位。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雖然張愛玲離開了大陸,雖然她並無意加入20世紀新文學的主流,但是我不認為她這個異數完全來自她個人的選擇。她的疏離也是歷史。  我們討論《色·戒》的時候沒有花工夫區別李安和張愛玲,兩個人真的很不一樣。張沒有李安的成功卻有李安同樣的艱難。這不是個別的現象,是二戰之後的美國移民史的典型。5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國社會比現在要封閉得多,大部分移民的唯一出路就是融入美國社會。
  • 張愛玲和美國作家奉子結婚 跳蚤咬得她到處搬家
    上海解放後,她住了兩年,因為有香港大學的學籍,她又去了香港。   和美國一左派作家「奉子結婚」   1952年開始她在香港一住三年,並認識了名作家宋淇,她從此得到很多幫助。這段時期,她還得到美國新聞署的資助,寫了兩本小說,一本叫《赤地之戀》,一本叫做《秧歌》。這兩本小說裡都有明顯的政治偏見,而且水平不高。
  • 張愛玲與賴雅:他是她的肩,讓她得到依靠,卻讓她擔起更重擔子
    △、人到中年的張愛玲,漂泊到美國,在波士頓的文藝營進行寫作。由聲名顯赫的貴族之家,到破落殘敗的最後貴族;由才情絕世的年輕少女,到漂泊天涯的中年婦女,一切都是怎樣的蒼茫變幻。張愛玲是一個職業文人,沒有固定的收入,到了美國的她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張愛玲向基金會尋求資助。之後,她挑中了麥克道威爾文藝營。1956年3月初,張愛玲從紐約搭上開往波士頓的火車。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像只狗一樣」
    84封信札,內容涉及張愛玲在美國找工作、搬家、收集資料等許多方面,令人再一次關注張愛玲赴美後的生活狀況……「天天上午忙搬家」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移民到美國。就在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麥道偉文藝營寫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說沒有《秧歌》的好運。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當時的美國駐香港領事館文化專員理查·麥加錫充當了她移民美國的擔保人。1955年秋天的一個傍晚,35歲的她終於去了這個未知的國度。海輪漸漸駛出維多利亞港灣,張愛玲禁不住落下冰冷的淚,她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一條怎樣的路。  那時,在美國有一個叫文藝營的組織,向一些有才華的藝術家提供免費住宿和創作條件。
  • 賴雅曾信奉馬克思主義,調侃張愛玲看的英文通俗小說是「垃圾」
    在遇到張愛玲前,賴雅有過一次婚姻,並有一個女兒。1956年3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於美國一個叫麥道威爾的文字營,他們第一次見面,就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沒多久彼此就難分難捨。在與賴雅短短11年的婚姻生活裡,張愛玲是盡心盡力的,她為他擦背洗曬,他為她買菜做飯,為她精心安排生日,曾令張愛玲感受到愛情與生活的美好與溫暖。臺灣張愛玲小說研究者水晶先生,曾在美國成功約見過張愛玲一次,那時張愛玲在加州大學做研究員,那次會談時間比較長。
  • 張愛玲英文水平高,曾傳授弟弟學習小方法,一般人大概很難做到
    抬高一個人的地位時,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自動加上很多光環,或直接以「天才」來代稱,用以區別普羅大眾,但張愛玲,除了得天獨厚的稟賦,她自身的奮發也是一個重要的點,尤其是她不僅中文折射出無盡的魅力,在英文上也依舊大放光彩。張愛玲不僅英文造詣相當深厚,而且在英文的學習上頗有心得。小時候,張愛玲和弟弟由於父親的堅持,並沒有去學校接受統一的教育,而是在家裡請了先生來單獨授課。
  • 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譯成英文第一人:張愛玲獨創英語學習法
    都說張愛玲早慧,這種"慧"多半是張愛玲自己的選擇,就像許多人選擇庸碌一樣,她清醒自知地選擇了不凡。17歲那年,《大美晚報》刊登了她的一篇全英文散文,文章講述了她被父親幽禁在家、她智脫牢籠的經歷。文章一見報,張愛玲便大出風頭,成名之路就此拉開序幕。
  • 她用《傳奇》寫自己的傳奇:張愛玲33堂寫作課,華美與蝨子的悲美
    這段時間陸續收到不同版本的張愛玲傳記,靜靜重溫了一下那些璀璨的文章和身世,當年書中不完整的幾楨豁然開朗,一個片段接一個,高清的浮現於眼前,我為她小說痴迷的同時,也不禁再次感到一種宿命與愴然直擊心房,讀她的故事就是讀她的人生,已分不清哪些是虛浮於水面哪些是真實存在,無論如何,好過於沉在史海成為密辛。
  • 張愛玲書單,成為高情商女生,年少不懂張愛玲,再讀已是淚滿面
    自幼張愛玲便學會了銳意圖強,凡事都要做得超過其弟張子靜,只為得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證明自古女子骨子裡的那股巾幗不讓鬚眉之姿。面對繼母的冷嘲熱諷,張愛玲站在鏡子面前哭泣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報仇!」因為在求學期間父親抽鴉片沒有任何的生活費,張愛玲便通過努力學習,取得了每門功課第一的成績,並順利的拿到了獎學金。
  • 王德威:華語寫作的新境遇|天涯·新刊
    曾經想過有沒有更大的市場,比如美國市場,但是好像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中國的非虛構書在美國出版,這是什麼問題?王德威:這是兩個問題。第一,當然就是非虛構和虛構。我要特別先說明一點,美國的非虛構敘事,它是有一個市場的。大家知道的卡波蒂的《冷血》,那是把虛構和非虛構融合到非常精緻的,精彩得不得了,這類作品在美國一直有市場,已經形成了傳統。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這一年,是她到美國的第14個年頭。有一個機會擺到她的面前。她嘗試著抓住,但之後所發生的一切,卻非她所願。正是這個原本善意的機會,導致了這位著名作家驚豔的人生有了一個不好解釋的「汙點」——被加州大學(後稱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解聘,換句話說,張愛玲於1971年6月「不得不」離開了加大。
  • 民國五大才女英文水平輕鬆碾壓95%國人,網友:吊打得我懷疑人生!
    宋夫人的英文能力究竟如何?1943年2月18日美國國會上的那場演講會告訴你,她不僅擁有一流的英文演講水平,更有征服人心的魄力,美國朝野為之轟動。她在美國社會颳起了一場「宋美齡旋風」,宋夫人的英文水平,可以蓋個國際權威認證的章了!02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英文水平:19歲已經可以翻譯了長得好看也就算了,林徽因英文也超厲害,連美國學者費正清都稱讚不已。
  • 張愛玲:那個被跳蚤打敗的女人
    晚年的張愛玲為疾病困擾,這給她的寫作生活帶來了極大困難,牙病、眼病、胃病、皮膚病、失眠症,最恐怖的是她對於跳蚤的感知———1972年到1995年23年間,她遷居洛杉磯,在那裡居無定所,長期住汽車旅館,原因之一是她說得了皮膚病,她懷疑是一種南美的跳蚤老在咬她,所以她就必須老換地方。這是怎樣的一位女性!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生!如果把張愛玲的人生倒過來看,興許她會一直滿懷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