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品種的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能成為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只能長成枳樹。為什麼?因為兩地的水土、氣候不同,所以橘樹的生長不同。
橘樹這樣,人更是這樣。在中國我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都不成問題,但是到了別的國家,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才女張愛玲,在中國是受人追捧的作家,但到了美國卻佳作全無,竇唯認為是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限制了她的發展。
蒼天知道她不認輸
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中。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長女。她的父親帶著明顯的封建主義思想,母親是接受過西方進步思想的新時代女性。
那時社會動蕩,母親和姑姑去歐洲遊學,張愛玲跟著父親長大,但沒有感受到所謂的父愛,張愛玲在小時候就看盡了人生冷暖。張愛玲幼時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在她七歲時就寫了三部小說,但都是以女性人物的死亡而悲劇結尾。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入美國教會舉辦的小學班讀六年級,這是張愛玲第一次接觸英文。張愛玲果然不愧才女之名,在小學時就已經能寫出一部情節完整的小說。張愛玲小學畢業後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讀初中和高中,而聖瑪利亞女校是全英文教學。
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學到了地道正統的英文,在如饑似渴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她也沒有放棄寫作。張愛玲受母親影響頗深,格外嚮往國外的生活。1939年張愛玲考取了倫敦大學,但是因為國家還不安定便留下來讀了香港大學。
即使留在國內,張愛玲仍舊不放過一絲一毫的機會學習英語。讀大三時,更是強迫自己看全英文的書,並嘗試著全部翻譯下來。張愛玲看過許多西方的名著,對於蕭伯納、赫胥黎等著名作家更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她在少女之際,就能讀懂那些富有哲理、晦澀難懂的西方著作,可見她的英文功底是非常好的,但是英文功底也僅限於看書翻譯,在寫作方面比西方作家遜色不少。
張愛玲在1944年與胡蘭成相識,胡蘭成愛上張愛玲的博學多識,張愛玲迷戀上胡蘭成的溫柔體貼。即使這場戀情給張愛玲招來許多罵名,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結婚了。這場「世紀婚姻」只持續了兩年,便以胡蘭成的背叛告終。
這一次痛徹心扉的感情讓張愛玲身心俱疲,但是她不會屈服於這些挫折,她要與之抗爭,所以她在她的作品中加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對人性、命運的思考。
在美生活潦倒
1955年張愛玲移居美國,這一年,她的小說《秧歌》在美出版,後又寫了一本英文小說但反響並不太好。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在張愛玲身上,水土不服,皮膚病。即便如此,張愛玲還是沒有丟掉自己立身的根本——翻譯。她花費三四年的時間翻譯完了《海上花列傳》,但是卻在一次搬家的時候全部弄丟了。
1956年,35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美國作家賴維結婚。新婚剛兩個月丈夫就中風了。為籌措給丈夫治療的費用,張愛玲四處奔走,但是她的英文作品沒有人買單。張愛玲只能依靠翻譯中英文小說與詩歌籌措丈夫的治療費用,為了能夠掙到錢,張愛玲千方百計錘鍊自己的英文寫作水平。
即使張愛玲每天忙碌,但她還是爭取抽時間寫一些自己熱愛的東西。張愛玲擅長於寫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背景,雖然她的英語不錯,可是中美兩國有巨大的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愛看舊中國的事情。找不到讀者,寫了也就是白寫。張愛玲運用漢字可謂是遊刃有餘,可是對於英文只能算是掌握了「皮毛」。
國內書迷了解到張愛玲潦倒的近況,大都對張愛玲寫作水平表示懷疑,曾經的才女是「江郎才盡」還是英文寫作水平不行?可能這兩個原因都有吧。張愛玲在美國消息閉塞,每天都為了掙錢奔波,沒有新思想與她碰撞;而且英文對於張愛玲來說終究是外文,運用起來肯定不如中文得心應手;再加上中美兩國文化差異,風俗不同。這才造成了張愛玲潦倒的現狀。
賴維去世後,張愛玲才算得到解脫,終於能為自己而活。她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仍舊致力於英文創作,張愛玲寫過不少英文隨筆還有小說詩歌,但是都沒有被發表過。
悽涼的晚景
1968年,張愛玲本想搏一搏,將《金鎖記》推廣到西方世界中去,用心翻譯成英文後,給夏志清看了看。夏志清對她的翻譯並不滿意,又動手給她修正一番才發表出去。夏志清幫張愛玲翻譯的事件傳回國內,國內關於張愛玲英語寫作水平不行的傳言甚囂塵上,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畢竟英文是外文,用起來並不那麼得心應手。
1972年,張愛玲移居紐約,開始了晚年的幽居生活。在悽涼的晚年生活中,文字是她唯一的慰藉。那時的張愛玲對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都失去了興趣,所以後期的作品都有著滄桑無力之感。張愛玲1995年去世後一周才被人們發現。
張愛玲一生創作過許多文學作品,中文有英文也有,但是只有一本英文小說被出版。明星竇唯是張愛玲的書迷,認為張愛玲的英文不好,「她後來在美落魄,已說明問題」。
竇唯認為張愛玲在美落魄是因為英語創作水平不高的想法,其實是片面的,即使張愛玲學習運用了大半輩子的英語,但是也僅限於溝通交流沒有問題,如果說真的能運用得得心應手那也是不容易的。畢竟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英語用的再多也只是外語。
張愛玲善於從細緻入微處描寫中國的社會生活,精彩雜糅的語言,蒼涼悲壯地表達,清新亮麗的詞句都是她的寫作亮點。張愛玲的寫作方式不適合用簡單直接的英文表達。受到國人追捧的才女張愛玲卻在美國屢次碰壁,原因並不僅僅是她英文寫作水平不高,更應該從中美差異,美國社會看待問題。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