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人們對張愛玲的行事風格和個人品質方面有什麼異議,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她筆下的百態人生無疑都是讓人信服的。抬高一個人的地位時,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自動加上很多光環,或直接以「天才」來代稱,用以區別普羅大眾,但張愛玲,除了得天獨厚的稟賦,她自身的奮發也是一個重要的點,尤其是她不僅中文折射出無盡的魅力,在英文上也依舊大放光彩。
張愛玲不僅英文造詣相當深厚,而且在英文的學習上頗有心得。
小時候,張愛玲和弟弟由於父親的堅持,並沒有去學校接受統一的教育,而是在家裡請了先生來單獨授課。當然,我們一聽私塾,興許腦子裡浮現得更多是與中國古文,國學相關的東西,但其實兩個孩子在家裡不僅接觸了這些,還同時學習了了英文和數學。這是張愛玲英文教育的開始。
她中學讀完後,曾一度想去英國,但由於父親不想提供經濟上的支持,母親也捉襟見肘,張愛玲的夢想破碎。為此她和父親張志沂狠狠吵了一架,還被關入小屋子裡限制了自由。這段記憶張愛玲始終難以忘懷,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段噩夢般的經歷,她認為父親大概是想要摧毀她的心力,關個幾年再放出來,人也就徹底地沒了精氣神。
張愛玲不願坐以待斃,她在從小照顧她長大的保姆何幹的幫助下逃了出來。而後不久,她在雜誌上發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通篇以英文寫就,講述了她這段遭遇。雜誌是由一個美國人所辦,名為《大美晚報》。至於她為何用英文來寫,或許是不想讓父親或其他相熟的人知道,或者有什麼其他的考量,如今已經成為了謎題,但父親張志沂卻還是看到了,他大為惱怒,卻又無能為力,因為張愛玲已經不再依賴他,全然地脫離了他的掌控。
姑姑張茂淵對這個侄女是深深佩服的,因為她自己也是追求新興事物的女性,還跟著嫂子一起國外留學,對英文的學習感觸深刻。所以愈發地讚賞張愛玲英文功力的深厚。她曾這樣誇獎張愛玲:真是很有本事,隨便什麼英文書,拿來就能看,即便是物理化學,好像也沒有妨礙。
她有一段時間曾給《泰晤士報》寫影評,在上海陷入孤城之前,不少歐美的片子會被引進來而且廣受好評。該雜誌是英文版的報刊,所以她寫的評寫自然也是用的英文,張愛玲自身便是影片的資深愛好者,並且對演技派的明星十分欣賞,因而在影評方面相當專業且深入。直到1937年上海境況大壞,張愛玲和報社的合作才漸漸終止。
不過緊接著張愛玲便被另一家英文雜誌慧眼識珠,此時的她還尚未出名,掛著一個作者的名號,連「家」都稱不上。一個由德國人創辦的,名叫《二十世紀》的報刊,在看了張愛玲的影評後,積極地與她接洽。張愛玲便是在這家雜誌上初次讓人見識到了她不同凡響的功力。
她寫了什麼呢?一篇名叫《Chineses Life and Fashions 》的文章,統共長達8頁,在裡面她詳盡地介紹了中國人在服飾方面變革的整個過程,並配上了自己繪製的圖畫。獨特的視角,專業的展現,和地道的英文讓她在眾多稿件作者中獨樹一幟,迅速被人熟知。
張愛玲的英文到如此程度,如果都只以一個「天才」便帶過,似乎是不太真誠的,因為張愛玲在學習英文上的刻苦和奮鬥,能做到的人並不多。張子靜回憶道,張愛玲有一段時間曾指導過他怎麼練習英文,還給出過自己的一些小方法。
她初到香港的時候,英文還不像後來那麼熟練,為了能提高書寫能力,她都是先用中文寫,寫完之後,自己一一對照著譯成英文,然後又再根據英文,一點點轉成中文。反覆進行多次,每一次的中英文互譯,都要避免用重複的句子。這樣能使兩邊都得到快速提高。她有這樣的結論,應該是自己的確有實驗過,才深有體會。不過一般人能做到她這樣的估計不多。
不光這樣,為了讓英文得到一個徹底的提高,張愛玲在香港期間,都儘量避免使用中文,讀書寫信,做筆記,有時候還參加學校舉辦的徵文有獎活動,但凡涉及到讀寫的,她都無一例外地堅持用英文來磨礪自己。
因為學習英文太刻苦,張愛玲還鬧過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1942年,港大迫於戰火暫停授課,張愛玲只得又轉回上海的聖約翰,入學考試中,一向在文才上讓人望塵莫及的張愛玲居然國文得了個不及格,半途臨時去做了補習。因為她在香港常年用英文交流和寫作,國文擱置太久竟然有些荒廢了。她自己也哭笑不得,不過補習過後不久,她便從初級班跳到了高級班,於她而言,這只是一個偶爾的晃神而已。
張愛玲英文造詣深厚,小說,專業影評在她那裡都不是問題,這不僅因為她從小底子打得好,更在於她自己也十分刻苦努力。她提供的那些小方法都是經過自己實踐的,有這個恆心的小夥伴,不妨親自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