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英文水平高,曾傳授弟弟學習小方法,一般人大概很難做到

2021-01-10 看歷史起合紛呈

不論人們對張愛玲的行事風格和個人品質方面有什麼異議,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她筆下的百態人生無疑都是讓人信服的。抬高一個人的地位時,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自動加上很多光環,或直接以「天才」來代稱,用以區別普羅大眾,但張愛玲,除了得天獨厚的稟賦,她自身的奮發也是一個重要的點,尤其是她不僅中文折射出無盡的魅力,在英文上也依舊大放光彩。

張愛玲不僅英文造詣相當深厚,而且在英文的學習上頗有心得。

小時候,張愛玲和弟弟由於父親的堅持,並沒有去學校接受統一的教育,而是在家裡請了先生來單獨授課。當然,我們一聽私塾,興許腦子裡浮現得更多是與中國古文,國學相關的東西,但其實兩個孩子在家裡不僅接觸了這些,還同時學習了了英文和數學。這是張愛玲英文教育的開始。

她中學讀完後,曾一度想去英國,但由於父親不想提供經濟上的支持,母親也捉襟見肘,張愛玲的夢想破碎。為此她和父親張志沂狠狠吵了一架,還被關入小屋子裡限制了自由。這段記憶張愛玲始終難以忘懷,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段噩夢般的經歷,她認為父親大概是想要摧毀她的心力,關個幾年再放出來,人也就徹底地沒了精氣神。

張愛玲不願坐以待斃,她在從小照顧她長大的保姆何幹的幫助下逃了出來。而後不久,她在雜誌上發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通篇以英文寫就,講述了她這段遭遇。雜誌是由一個美國人所辦,名為《大美晚報》。至於她為何用英文來寫,或許是不想讓父親或其他相熟的人知道,或者有什麼其他的考量,如今已經成為了謎題,但父親張志沂卻還是看到了,他大為惱怒,卻又無能為力,因為張愛玲已經不再依賴他,全然地脫離了他的掌控。

姑姑張茂淵對這個侄女是深深佩服的,因為她自己也是追求新興事物的女性,還跟著嫂子一起國外留學,對英文的學習感觸深刻。所以愈發地讚賞張愛玲英文功力的深厚。她曾這樣誇獎張愛玲:真是很有本事,隨便什麼英文書,拿來就能看,即便是物理化學,好像也沒有妨礙。

她有一段時間曾給《泰晤士報》寫影評,在上海陷入孤城之前,不少歐美的片子會被引進來而且廣受好評。該雜誌是英文版的報刊,所以她寫的評寫自然也是用的英文,張愛玲自身便是影片的資深愛好者,並且對演技派的明星十分欣賞,因而在影評方面相當專業且深入。直到1937年上海境況大壞,張愛玲和報社的合作才漸漸終止。

不過緊接著張愛玲便被另一家英文雜誌慧眼識珠,此時的她還尚未出名,掛著一個作者的名號,連「家」都稱不上。一個由德國人創辦的,名叫《二十世紀》的報刊,在看了張愛玲的影評後,積極地與她接洽。張愛玲便是在這家雜誌上初次讓人見識到了她不同凡響的功力。

她寫了什麼呢?一篇名叫《Chineses Life and Fashions 》的文章,統共長達8頁,在裡面她詳盡地介紹了中國人在服飾方面變革的整個過程,並配上了自己繪製的圖畫。獨特的視角,專業的展現,和地道的英文讓她在眾多稿件作者中獨樹一幟,迅速被人熟知。

張愛玲的英文到如此程度,如果都只以一個「天才」便帶過,似乎是不太真誠的,因為張愛玲在學習英文上的刻苦和奮鬥,能做到的人並不多。張子靜回憶道,張愛玲有一段時間曾指導過他怎麼練習英文,還給出過自己的一些小方法。

她初到香港的時候,英文還不像後來那麼熟練,為了能提高書寫能力,她都是先用中文寫,寫完之後,自己一一對照著譯成英文,然後又再根據英文,一點點轉成中文。反覆進行多次,每一次的中英文互譯,都要避免用重複的句子。這樣能使兩邊都得到快速提高。她有這樣的結論,應該是自己的確有實驗過,才深有體會。不過一般人能做到她這樣的估計不多。

不光這樣,為了讓英文得到一個徹底的提高,張愛玲在香港期間,都儘量避免使用中文,讀書寫信,做筆記,有時候還參加學校舉辦的徵文有獎活動,但凡涉及到讀寫的,她都無一例外地堅持用英文來磨礪自己。

因為學習英文太刻苦,張愛玲還鬧過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1942年,港大迫於戰火暫停授課,張愛玲只得又轉回上海的聖約翰,入學考試中,一向在文才上讓人望塵莫及的張愛玲居然國文得了個不及格,半途臨時去做了補習。因為她在香港常年用英文交流和寫作,國文擱置太久竟然有些荒廢了。她自己也哭笑不得,不過補習過後不久,她便從初級班跳到了高級班,於她而言,這只是一個偶爾的晃神而已。

張愛玲英文造詣深厚,小說,專業影評在她那裡都不是問題,這不僅因為她從小底子打得好,更在於她自己也十分刻苦努力。她提供的那些小方法都是經過自己實踐的,有這個恆心的小夥伴,不妨親自試一試。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學英文的竅門,曾傳授弟弟學習小方法,一般人大概很難做到
    正如世人一般,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人們不能片面地放大一個人的優點,也不能因某一缺點而否定他的全部成就。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民國時期曾有四位才女出世,其中張愛玲是影響更為深遠的人物。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在上海公共租界西邊的一個貴族宅邸裡。張愛玲出身名門,祖父為清末名臣,祖母為李鴻章,清朝重臣。
  • 張愛玲英文功力深厚,曾因學得太刻苦,鬧出過一個啼笑皆非的故事
    張愛玲不僅英文造詣相當深厚,而且在英文的學習上頗有心得。小時候,張愛玲和弟弟由於父親的堅持,並沒有去學校接受統一的教育,而是在家裡請了先生來單獨授課。當然,我們一聽私塾,興許腦子裡浮現得更多是與中國古文,國學相關的東西,但其實兩個孩子在家裡不僅接觸了這些,還同時學習了了英文和數學。這是張愛玲英文教育的開始。
  • 張愛玲英文水平高,但國文卻考試不及格,難道她不喜歡傳統文學?
    當時民國就出了四大才子徐志摩、鬱達夫、邵洵美和戴望舒,他們四人都是極其有文採的人,對中國文學發展有著十分卓越的貢獻。除了才子之外民國也有四大才女,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和張愛玲,張愛玲更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女性傳奇人物。
  • 張愛玲弟弟為何遭家人冷落?英文遺作《雷峰塔》流露情節讓人寒心
    晚年張子靜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生於1921年,比張愛玲小1歲。童年時的張子靜很俊俏,因此惹得張愛玲嫉妒弟弟的「美貌」:「我的弟弟長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從小我們家裡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有一次父親訓斥張子靜,結果張愛玲委屈地哭起來,跑到浴室裡閂上門,說道:「我要報仇。」那時的張愛玲,也有同胞情誼的真摯流露。但隨著年齡增長,張愛玲與家人的關係越來越淡漠。
  • 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譯成英文第一人:張愛玲獨創英語學習法
    張愛玲被譽為"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翻譯成英文第一人",足見世人對她雙語功底的認可。雖然她少年成名,但不能抹去她的勤奮和執著,在港大她發奮讀書,獎學金就拿過兩次。對於學習英語,張愛玲很有一套別出心裁的方法,她大方教授給弟弟張子靜。
  • 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到底怎樣?竇唯:她在美國的境遇,已說明情況
    橘樹這樣,人更是這樣。在中國我們的語言和生活習慣都不成問題,但是到了別的國家,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才女張愛玲,在中國是受人追捧的作家,但到了美國卻佳作全無,竇唯認為是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限制了她的發展。
  • 好奇 | 林徽因、張愛玲、楊絳……她們的英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張愛玲五六歲時,家裡就請了英國人教英語,後來她又去了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這所貴族學校,學費是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學生,重視英文,學生都能說一口極其流利的英語。有錢人在孩子的教育上真是從不吝嗇啊。
  • 盛名下的蒼涼丨弟弟眼中的張愛玲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張愛玲曾在1944年5月發表的散文《童言無忌》中這樣描寫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
  • 晚年富裕張愛玲,對落難弟弟見死不救?表面刻薄,隱情令人沉痛
    因為貧窮,一直住在「那時簡直就是鄉下的鄉下」的上海浦東,棲身於父親與後母最後留下的14平的小破屋裡,靠業餘偶爾給人補習英文謀點生路,常常有了上頓沒下頓。1988年,張子靜誤信報上所傳張愛玲病逝的消息,終於打聽到了姐姐的住址,寄出了一封信件時,已30多年未曾聯絡的姐弟倆終於再度「接頭」。
  • 其實英文水平一般的父母也能做到
    這事兒光著急沒有用,找不到合適方法也沒有用,耽誤啥也不能耽誤孩子。所以,我查詢了不少資料,同時也歸納總結了自己的一點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類似困惑的家長們。一、家庭英語環境布置好多家長都會說,我們英語水平一般,怎麼有能力和人家「英語學霸」父母拼啟蒙呢?英語就輸在起跑線上了!看看小標題,從第一條開始,咱們就不會輸。
  • 賴雅曾信奉馬克思主義,調侃張愛玲看的英文通俗小說是「垃圾」
    張愛玲和賴雅1956年5月12日,在賴雅留下的日記中,曾有這麼一筆記錄:「去小屋,一同過夜。」不久張愛玲懷孕,賴雅向她求婚,他們在紐約舉行了簡單的婚禮。1957年,張愛玲母親去世,她悲傷不已,大病一場,賴雅陪伴左右並安慰她,這給張愛玲內心帶來溫暖和安慰。婚後幾年,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張愛玲曾來到臺灣、香港,趕寫劇本籌錢。可是賴雅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於1967年4月,在張愛玲的陪伴下去世。
  • 溥儀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但他們接受的教育都是頂級水平,聘請的老師無不是各領域的頂尖高手。如此來看,皇帝雖然沒有學歷,但文化水平都是槓槓滴。末代皇帝溥儀的文化水平又如何呢?溥儀成年照眾所周知,溥儀三歲登基,但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我們先看看,溥儀都請過哪些老師。溥儀學習過漢文、滿文、英文,這都是必修課。僅僅這三門課程,就有至少七位老師,其中漢文老師就有朱益藩、陳寶琛、徐世昌、袁勵準、梁鼎芬。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據現存文獻,僅在1942年一年內,尚是大學生的她,就寫出一批英文影評和散文,刊發於著名英文月刊《The Twentieth Century》上,表現殊非泛泛。港大三年,為更好掌握英文,她完全不看中文書,這是有名故事。可以說,早在青少年時期,張愛玲的英文就十分了得,至少比一般中國學生優秀太多。
  • 張愛玲巨額遺產送給朋友,不給弟弟一分,卻對兩個男人仁至義盡!
    1957年,張愛玲母親重病想見她最後一面,她沒有去,僅僅寄去了100美金。1995年,張愛玲逝世,留下32萬美金全部贈給好友宋淇夫婦,沒有留給弟弟張子靜一分錢。親情淡漠的她為何對生命中的兩個男人仁至義盡!
  • 圖說張愛玲:不計結果只忠內心 任性奔苦一生不知醒
    雖然後來她在《燼餘錄》裡,力求用一種冷漠的瑣碎消解戰爭那巨大的無所不在的影響,但是戰爭的確是張愛玲在香港幾年裡最深的記憶,並且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張愛玲在英文雜誌《二十世紀》上的作者像,她為這個雜誌寫了不少英文散文和影評。在港大三年的全英文學習語境中,張愛玲已將自己的英文磨礪得流暢典雅,純正地道。
  • 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中譯本臺北首發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記者路梅劉舒凌)9月適逢張愛玲90歲冥誕暨逝世15周年,臺灣皇冠出版社9日在此間舉行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首發會,並表示這兩部小說與《小團圓》構成完整的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 宋以朗稱「所作種種是為張愛玲還了心願」(圖)
    其父母生前擁有張愛玲小說的版權,逝世後,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並一手促成張愛玲遺作《小團圓》的問世,而其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則於9月下旬在港正式面世。  宋以朗:翻譯有兩種方法,一個是直譯,一字一句,張愛玲的英文怎麼寫,就怎麼翻譯。另一個方法,把自己當作張愛玲,猜測她會如何行文,然後模仿之。 我認為第二種是不對的。若要活脫脫譯出獨具風採的「張式」文字實屬「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現在的中譯本選擇第一種做法。可能有些人覺得有點不習慣,比如英文句子很短,翻譯過來的中文難免有點怪,但起碼能忠實反映張愛玲本來是怎麼寫的。
  • 鳳棲於梧:張愛玲的中學時代
    鴉片,教我弟弟做《漢高祖論》的老先生,章回小說,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 1932年,12歲的她首次在校刊《鳳藻》上發表《不幸的她》,已經看透「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
  •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最愛我的人是姐姐,最冷漠的還是姐姐
    張愛玲的母親有兩個孩子,張愛玲和張子靜,因為張子靜是男孩子,相比較之下,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比較重視張愛玲的。因為作為張家的男丁,在學業和生活上是不會被虧待的。小時候,張愛玲對張子靜特別好,兩個人也很親近,後來張愛玲上學住宿在學校,慢慢不怎麼見面了。
  • 只要還有人讀書,張愛玲就永遠不會消失
    五十年代起意圖以英文寫作打開歐美市場終至幻滅,靠翻譯、創作劇本只可餬口並不揚名,研究求職屢屢受挫,六十年代訪問臺灣時,寄希望能靠寫張學良趙四故事轉運也無果而終。晚年她徹底隱居,每日受困於「咬齧性的小煩惱」,而將那些改了又改總不肯示人的晚期作品壓在箱籄,甘願領受外界江郎才盡的猜測。——事實大抵如此。人證物證也一應俱全,然而非要我用自己的話把這些重說一遍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