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中譯本臺北首發

2020-12-12 中國網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記者路梅劉舒凌)9月適逢張愛玲90歲冥誕暨逝世15周年,臺灣皇冠出版社9日在此間舉行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首發會,並表示這兩部小說與《小團圓》構成完整的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據介紹,《小團圓》從張愛玲童年時期、求學階段,一直寫到與胡蘭成的愛恨離合,而《雷峰塔》和《易經》則聚焦在張愛玲的成長階段,可稱為「張愛玲前傳」。其中《雷峰塔》從女主角「琵琶」4歲寫到18歲逃離父親家、投奔母親為止;《易經》則接著寫「琵琶」18歲到22歲的經歷,從遠赴港大求學直到二次大戰香港失守,返回上海。

根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通信,這兩部英文小說寫於1957至1964年間,張愛玲希望藉此叩開英美文壇,但在美國尋求出版的過程並不順利,最終未能售出版權。張愛玲生前也曾有意將其譯寫成中文,卻又「從心底裡代讀者感到厭倦」,而始終未能真正進行。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從香港來到臺北參加新書首發會。宋以朗表示,1995年張愛玲過世後,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將所有遺物寄到香港宋家。他後來從中發現了這兩部小說的英文原稿,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將這兩部遺作同時以中英文出版,給讀者以兩種選擇。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指出,一般人總以為父親和胡蘭成是張愛玲一生的痛點,看完《雷峰塔》和《易經》才發覺傷害她更深的其實是母親。她和母親一樣,奮力想掙脫傳統的枷鎖,卻終其一生,帶著沉重的枷劈傷了好幾個人。(完)

相關焦點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中新網4月16日電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另一遺作《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15日正式出版。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 張愛玲英文自傳小說《易經》將出版
    據臺灣媒體報導,繼《小團圓》後,臺灣皇冠出版社近日確定出版張愛玲另一部英文自傳體小說《易經》,中英文版將同步上市,最遲在明年張愛玲逝世15周年時推出。《小團圓》並非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作,更不是張愛玲唯一的自傳體小說。據臺灣皇冠出版社副社長平雲透露,上世紀60年代,身在美國的張愛玲以自己的回憶為主軸寫長篇英文小說,最後她把書一分為二,分別是寫她童年的《易經》和少女時期的《墜落之塔》。然而她在美國的知名度不夠,遲遲找不到出版社出版。
  • 張愛玲弟弟為何遭家人冷落?英文遺作《雷峰塔》流露情節讓人寒心
    張愛玲與弟弟在西湖遊玩 張愛玲在美國寫了三部自傳體長篇小說,這就是《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前兩部用英文寫成,《小團圓》用漢語寫成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不能說《雷峰塔》是《小團圓》的英文文本,兩者在內容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卻可以看成張愛玲赴美之後一個龐大的自我書寫計劃中的兩個不同篇章。據王德威教授為《雷峰塔》所做的英文序文中介紹,張在1957年已經向宋琪透露準備將自己的個人經歷從童年一直到結識胡蘭成通通寫成小說,到了1961年張給這部作品起名為《易經》(Book of Change)。
  • 宋以朗稱「所作種種是為張愛玲還了心願」(圖)
    其父母生前擁有張愛玲小說的版權,逝世後,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並一手促成張愛玲遺作《小團圓》的問世,而其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則於9月下旬在港正式面世。  在9月17日至19日的「發現張愛玲」免費公開展覽上,宋以朗拿出一批難得一見的張愛玲遺物,包括近年出版的《雷峰塔》、《異鄉記》等書籍及珍貴手稿,從未發表的英文小說《香港妻子》的書稿,以及張愛玲和摯友宋淇、鄺文美夫婦的親筆書信。  理科出身、現任國際名企統計學專家的宋以朗習慣了嚴謹。作為張愛玲遺產委託人宋淇夫婦之子,他在父母故去後開始負責處理張愛玲遺產。
  • 張愛玲最後一部英文遺作《少帥》昨日正式發布
    這雖然不是張愛玲最好的作品,但卻是她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說。在她生前給朋友的信中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可見用情之深。今年是張愛玲逝世20周年,昨日張愛玲的遺作《少帥》簡體版正式發布,這也是張愛玲遺作中的最後一部。
  • 張愛玲遺作《少帥》繁體版上市 以張學良為原型
    (《少帥》選摘)  南都訊 記者顏亮 實習生劉紫琦 昨天,張愛玲最後一部小說《少帥》繁體版由臺灣皇冠文化集團正式出版。這本書由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編輯整理,邀請青年譯者鄭遠濤翻譯而成。  《少帥》是張愛玲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為藍本寫就的小說。為創作這部小說,張愛玲曾於1961年10月赴臺灣採訪張學良,但未果。
  • 3萬字「湊」出一本書 厚度不夠用英文來充數
    最近,號稱「張愛玲最後遺作」的未竟小說《少帥》的繁體版圖書出版,簡體版也即將問世。不過相比閱讀張愛玲自己都寫不下去的這部小說,讀者更感興趣的可能還是,這區區3萬字怎麼就能做成一本書?厚度不夠英文來湊?不過打開書才發現,《少帥》的中文譯作一字也沒有增加(張愛玲《少帥》原作是用英文寫的),還是短短的7個章節,連個中篇小說都算不上,卻多出了作為第二部分的英文原稿,還有作為第三部分的人們對於這部作品的評論。有讀者算了一筆帳:《少帥》中文譯本3.7萬字,英文原作2.3萬字,再加上數萬字的評論,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如若再配上一些圖片,這書的確非常「體面」了。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根據《怨女》改寫的英文小說《北地胭脂》反倒是60年代末,她在臺灣二度走紅之後,創作開始轉向研究——英譯《海上花》,詳解《紅樓夢》——所謂的「張愛玲五詳《紅樓夢》,看官們三棄《海上花》」。書中人物有源可溯與否本來是見仁見智的事,但可笑在於此後無數「作家」將《小團圓》內故事直接徵引來當作傳記內容,直接把小說等同於自傳。如果他們有耐心等到2011年《雷峰塔》《易經》出版,恐怕會發現——這兩部張愛玲寫於1956-1963年的英文小說,才真像自傳——把女主角「琵琶」改成第一人稱「我」,你再看看?比九莉更加張愛玲。
  • 張愛玲譯《老人與海》盡顯譯者譯筆風採
    本報訊 寫作之外,女作家張愛玲其實在文學翻譯上亦頗有心得,近日,張愛玲所譯海明威經典名著《老人與海》簡體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令讀者有機會重讀這部歐美小說經典的同時領略張愛玲譯筆的魅力。該書除張譯《老人與海》外,還收入張愛玲翻譯的瑪喬麗·勞林斯《鹿苑長春》及華盛頓·歐文的《睡谷的故事》。
  • 《收穫》雜誌將在大陸首發張愛玲遺作《愛憎表》全文
    即將於近日上市的《收穫》長篇專號秋冬卷將於頭條發表張愛玲遺作《愛憎表》,全文兩萬餘字,為大陸首發。《收穫》長篇專號秋冬卷一九九〇年,上海學者陳子善發掘出張愛玲中學時期一些舊作,並發表《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一文。張愛玲見到了這篇文章,觸發了她寫作的念頭。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1952年她第二次到香港以後,經濟困難,這個時候用英文寫了兩部政治小說。對這兩部作品評論界有分歧,但不管怎麼樣,這是張愛玲新的題材,而且都是籤了合約寫的。王德威教授對此有一個詞用得很準,叫「客串」。客串完了,等她到美國再結婚,生活又暫時安定了以後就不寫了。
  • 賴雅曾信奉馬克思主義,調侃張愛玲看的英文通俗小說是「垃圾」
    張愛玲與賴雅對於張愛玲在美國的第二任丈夫賴雅,我們所知並不多,但從留下的文字來看,和張愛玲結婚後雖然身體狀況一直不好,但他應該是真心愛張愛玲的。1957年,張愛玲母親去世,她悲傷不已,大病一場,賴雅陪伴左右並安慰她,這給張愛玲內心帶來溫暖和安慰。婚後幾年,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張愛玲曾來到臺灣、香港,趕寫劇本籌錢。可是賴雅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於1967年4月,在張愛玲的陪伴下去世。
  • 張愛玲小說譯者金凱筠:我對翻譯題材的選擇
    2015年12月20日,張愛玲小說英文譯者、美國查塔姆大學教授金凱筠(Karen Kingsbury)在京就「全球化時代的中譯外這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其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下的名句。12月17日,張愛玲小說英文譯者、美國查塔姆大學教授金凱筠(Karen Kingsbury)在北京與文學及翻譯研究者和愛好者分享經驗時,脫口而出的就是這段經典文字。
  • 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譯成英文第一人:張愛玲獨創英語學習法
    3歲能誦唐詩;7歲提筆寫小說;12歲作品便被印成鉛字;初中立誓要像林語堂一樣用英文寫就世界暢銷的小說:"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我要穿最別致的衣服,週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她在《童言無忌》中寫道。
  • 張愛玲版《老人與海》稱「第一」被指宣傳誇張
    本報記者 酈亮  現象  「第一中譯本」打擊一大片  這幾天,張愛玲譯《老人與海》簡體中文版已經上架。毫無疑問,張愛玲的加入,讓讀者對書市中的《老人與海》眾多中譯本又多了一個選擇。然而這回書商對張愛玲的包裝,卻引發了不滿。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在胡蘭成《今生今世》的記述裡,張愛玲時常為他補習西洋文學,"她講給我聽蕭伯納,赫克斯萊,桑茂忒芒,及勞倫斯的作品」。1940年代,聞名上海灘時的張愛玲她這位薄倖的前夫哥,只讀了一年高中,英文幾乎一竅不通,有妻如此,那是很崇拜且得意的。
  • 張愛玲譯本《老人與海》港臺出版
    1954年,在《老人與海》的譯者序裡,張愛玲這樣寫道。這本最早的中譯本圖書在絕版多年後終於又於日前在港臺面世。  此次《老人與海》的張譯本與美國女作家羅林斯於1939年創作的暢銷小說《鹿苑長春》一同收入了《張愛玲譯作選二》之內,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張愛玲的遺產繼承人宋以朗在微博上透露了這一消息。前者1972年在香港今日出版社出版後,早已絕版多年。
  • 名人講英語l張愛玲、林徽因、冰心這些民國才女英語為什麼牛?
    關注【必克英語】,碎片時間提升自己原創首發:必克英語眾所周知,民國出才女。她們或是傑出的作家、詩人、翻譯家…但你知道嗎?張愛玲首先要講的就是寫出經典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作家,張愛玲。張愛玲青少時期就讀於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這所學校在當時來說可是貴族學校,重視英文教育。
  • 只要還有人讀書,張愛玲就永遠不會消失
    邵之雍不能,盛九莉不能,張愛玲同樣不能——作為創作者的唯一可安慰處,在於可以一遍遍通過文字檢視內心與過去的距離,無數次變形重說,同時祛魅,消弭,解構,放下。5五六十年代張愛玲給電懋寫的那些劇本我都找來看過,多半不喜。那些用中文寫就的劇本,竟比她的英文小說離我們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