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儒文 繪
張愛玲翻譯的《老人與海》簡體中文版這幾天已經上市。然而,書商宣傳時使用所謂「學術界公認的第一中文譯本」的宣傳語,還將其他《老人與海》譯本與之對比,以自抬身價的做法,引起了其他譯本譯者的不滿。現在不少圖書宣傳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事實上已對讀者構成了誤導,這引發了業界和讀者的普遍憂慮。
本報記者 酈亮
現象
「第一中譯本」打擊一大片
這幾天,張愛玲譯《老人與海》簡體中文版已經上架。毫無疑問,張愛玲的加入,讓讀者對書市中的《老人與海》眾多中譯本又多了一個選擇。然而這回書商對張愛玲的包裝,卻引發了不滿。在對外造勢宣傳中,書商力求將張譯本樹立為眾多《老人與海》譯本中的「第一中譯本」,甚至還從其他幾個版本中挑出句子來,與張譯本進行一番比較,以說明張愛玲譯得更為精彩。
「說『第一中譯本』這就是炒作,這些《老人與海》的譯本我都作過比較,張愛玲的譯本絕對稱不了『第一』。」昨天資深翻譯家吳勞對本報記者說。吳勞也是《老人與海》的一位譯者,他的譯本在張譯本上市前影響一直很大,銷量也很驚人。對於書商如此包裝張譯本,並自封「第一」,吳勞老先生有點不平。「張愛玲最先翻譯了《老人與海》,但這並不代表其翻譯水準就是最高。首先一點,《老人與海》裡有大量西班牙語,張愛玲就未必把握得好。作家來翻譯,有時容易浮在面上,而且他們對一些硬傷和所謂小節有時也會覺得無所謂。」
據本報記者了解,現在市面上的《老人與海》中譯本,除了張愛玲和吳勞的兩個譯本,還有黃源深、海觀和余光中的幾個譯本。這些版本中絕大部分目前在書店都能找到。「張愛玲譯《老人與海》說自己是『第一中譯本,這確實有點誇大了,也是為了吸引眼球吧。」博庫書城企劃經理朱兵昨對本報說,他們不會因為書商自封「第一」,在圖書推銷上就會輕視其他版本,「『張迷』會買張愛玲的書,而真正的文學愛好者,一定會有自己的判斷。」據悉,儘管自抬了身價,但張譯《老人與海》在博庫上市一個多星期,銷售48冊,成績只能算中上。
反思
圖書為何遍地「老子天下第一」
近年圖書宣傳中的浮誇肉麻之語屢見不鮮,雷到了一大片讀者。比如去年《問學餘秋雨》一書,腰封上就赫然印著「古有三千弟子《論語》孔夫子,今有北大學子《問學》餘秋雨」,將餘秋雨與孔子相提並論。又如一本小說《古董商人》自稱「這是一本比《達·文西密碼》更優秀的歷史懸疑小說」,毫不客氣地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但據記者了解,這些雷人之語有很多非作者的本意,而是書商營銷的需要。作家閻連科曾經對本報記者透露,他在出《風雅頌》時,出版社為包裝,想封他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他不同意,可在他去了一趟英國回來後,他已經是中國的「荒誕現實主義大師」了。
「人家都是什麼『第一』、『巔峰』、『偉大』,我們不弄一個『鼻祖』出來可能就會吃虧。讀者就會認為,人家都到『巔峰』了,你再出書也是徒勞。」一位出版人曾對本報記者說。也就在幾個月前,他們剛剛將某網絡寫手封為「中國恐怖小說鼻祖」。據記者觀察,為了捕捉眼球,誇張宣傳儼然成為現在已經很多書商所必須掌握的營銷手段。什麼都得往大裡說,千萬別謙虛,一謙虛就得死,這也成了圖書營銷普遍的共識。在這個領域,中國人謙和、禮讓、嚴謹和誠信的傳統價值都蕩然無存,只剩下誇誇其談。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圖書市場遍地「老子天下第一」,但語不驚人死不休卻並沒有給圖書銷售帶來多少好處。讀者孫淵告訴記者:「如果每部作品都是『巔峰之作』,那我就會想究竟哪一作品算得上『巔峰』,千萬別相信書商的話,得自己看。」一個很嚴峻的現實是,這一股誇張宣傳之風,正在使書商的最後一點信譽消耗殆盡。對讀者而言,遍地「大師」和「鼻祖」的出版界恐有再不值得信任之憂。
應對
《廣告法》也得管圖書誇大廣告
在《廣告法》的制約之下,現在醫療廣告中的誇張宣傳已經得到遏制,而在上海知名律師吳冬眼裡,《廣告法》管得了醫療,也管得了圖書。「我國《廣告法》禁止廣告中的虛假內容,禁止使用最高級的詞彙來形容產品。照此來說,圖書宣傳中使用『巔峰』『第一』等詞彙,都違反《廣告法》的。另外法律還規定,在廣告中如果要使用數據和引用語,都必須標明出處。這樣,圖書如果要說『大師』和『鼻祖』,那都必須註明是誰給了這些稱號。」
吳冬認為,現在一些圖書的誇張廣告,存在明顯誤導讀者的問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讀者完全可以申請退一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