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他以 《水煮三國》為開端,開創了管理文學的寫作流派,9年後,他用兩個月的時間,翻譯、出版了經典名著《老人與海》,他就是深圳作家成君憶。
「大部分人在翻譯《老人與海》時,都是主題先行,僅僅局限於人生成敗、勵志這個層面。引用得最廣的一句話就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日前,成君憶對記者說,「但我認為,除了表面上的人生成敗之外,這個小說還有更深的意義,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複雜。如果說人生是一片蒼茫的大海,那麼你我就都是久經滄桑的老人。《三國演義》主題歌這麼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句歌詞寓意很深,我很喜歡。我把《老人與海》譯出了《三國演義》的味道。」據悉,翻譯出版《老人與海》後,成君憶隨即出版了一本《漁夫與管理學》,《漁夫與管理學》就是解讀《老人與海》。
記者:你一個經濟管理學領域的超級暢銷書作家怎麼跨界到翻譯界了?!怎麼會想到翻譯《老人與海》?
成君憶:海明威的這本小說,我從中學時候就開始讀,越讀越有味道。以前人們都是用成功失敗等世俗勵志的東西來解讀這部作品,但在我看來,這本小說還有其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久經滄桑的老人。比如說,小說裡面有一句話:「『魚啊,』老人說,『我很愛惜你,尊重你。但就在今天,我無論如何也要弄死你。』」這是一種良知和利益的衝突,我們經常處於這種衝突當中。
有了這個新的認識,促使我翻譯這本小說。我一直認為,《老人與海》不是表達老人多麼英雄,而是表達老人在良知和利益的衝突下所經歷過的痛苦,在這個過程中它把人性、內心揭露得淋漓盡致。
記者:這是你個人對這個小說的一種新解讀。不管這個新解讀,讀者是否認同,但至少您讓人們進入這個經典小說時,又多了一個通道。
成君憶:所以我翻譯的時候時刻告訴自己,要放掉所有的主觀。你不要給這個作品下定義。
記者:《老人與海》不長,很多人都翻譯過。去年,張愛玲翻譯的版本也出版了。您翻譯的時候,肯定要面對一個問題:我怎麼跟別的譯本不一樣。您是怎麼辦的?
成君憶:我翻譯的時候,參考過一些譯本,包括一些名家的,比如余光中的,吳勞的。
記者:參考的時候,您覺得他們的譯本有什麼問題?
成君憶:主要有三個問題:第一,大多數譯本都有先入為主的價值觀,把自己的主觀性並在價值觀上。通常把老人定義為悲劇英雄。但是老人的內涵事實上要比這個豐富得多。第二,語言不流暢。主要原因是對原文不了解。語言上會突然打阻。第三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在遇到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場景和名詞時,想當然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圓其說的描述。
記者:那您覺得自己的翻譯有何特點?
成君憶:我的特點主要是語言和段落的處理。段落的處理,也就是分節,而不是幾萬字下來一直是一段接一段。這是其他譯本沒有的。有了段落處理之後,文章就會有結構感。另外,我的語言風格和別人的語言風格很不一樣,比如這句話「船帆上用麵粉袋打了幾個補丁,收攏後像是一面破敗的旗幟。」大多數人通常就是翻譯成「像繩子打了結」。
記者:能說說翻譯過程中的困難嗎?
成君憶:我認為翻譯取決於三個能力,如果僅僅是英文能力好的話,做翻譯的可能性不大。好比讀古文一樣,你能認字不代表你就能讀懂古文。其次要理解作者,這個能力難倒了一大批人。第三個是文字能力要好,文字要有美感,那就是再創作的問題了。無論你有多忠實於原著,你的文字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