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低谷中的抗爭

2020-12-13 流光微言

《老人與海》的作者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的熟知度要遠遠高於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一方面是跟他的文學才華和寫作的風格有關,另一方面與他的創作時間有關,當時的海明威已經不是一個硬漢,而是一個滿身傷病的老人,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的他,改變風格,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老人與海》與之前作品的巨大差別。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也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加上海明威小時候母親的影響,書中男孩的塑造也是對小時候性格的補充和完善,更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在經歷世事滄桑之後的淡然,接受生活的種種遭遇,接受自己,接受生活。

《老人與海》獨特創作風格的代表,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早起的英文小說偏愛迤邐文體,衡量寫作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標準,主要看作者能否寫出複雜的長句,而海明威的寫作風格,足足讓句子長度縮短了一半,刪除了不必要的句子成分,包括定語、狀語、補語和同位語、以及相同功能的從句,僅僅只保留的句子了句子的主幹成分,使得文體顯得硬朗和簡潔,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海明威的記者生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高中畢業後做過六個月的見習記者,作為記者必須以儘可能簡潔的文字記述儘可能多的事實,記者必須關注事實,刪除細枝末節和個人感情色彩,海明威將新聞報導的寫法引入,創造了全新的極簡主義文體。

這種極簡主義文體將作者的角色從操縱者轉變為建設者,只描述,不解釋,把所有的判斷留給讀者自己去做,正如海明威自己說的那樣,他的作品是建築,至於如何裝飾那是讀者的事。這種寫作方式被稱為「冰山理論」,真相如同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八分之一,作家的職責是通過小說的文字呈現這八分之一的同時,還要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八分之七的存在。《老人與海》僅僅只有兩萬六千多字,讀完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真正讀懂,其實並不容易,海明威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忽略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讓讀者在字裡行間親自去領會,這也是《老人與海》出名的原因之一。

《老人與海》創作的時間在1950年前後,這也是海明威生活和文學生涯跌入低谷的時期,熱愛冒險的個性和長年酗酒的他讓身體有了很多傷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交好友的逐漸凋零辭世,讓這個忍受生活和病痛折磨的老人更加抑鬱和脆弱,也正是在這樣困難的時刻,海明威寫出了人生的巔峰之作——《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有一個老人獨自在海上捕魚,連續八十多天都一無所獲,後來捕獲了一條大魚,在和大魚纏鬥了兩天兩夜之後,用魚槍刺死了大魚,在返航的途中,遭遇鯊魚的攻擊,缺少幫手和工具的老人,儘管奮力殺死了幾條鯊魚,但大魚還是被其他鯊魚吃光了,等他返航進港時,只留下一副巨大的魚骨。這是小說的主要內容,書中有很多細節的描述很容易被讀者所忽略,比如老人經常談論棒球,夢到獅子,以及老人像海水一樣藍色的眼睛,都是在向讀者提供老人的身份信息和老人過往的生活經歷。

整篇小說並沒有明確的講述老人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清晰的時間軸,也沒有明確敘述男孩的年齡大小,讀者只能通過老人常常聊起的棒球聯賽來推測時間,男孩口中的「偉大的西斯勒」就是傑克*西斯勒,他的父親是喬治*哈羅德*西斯勒的著名的棒球球星,他初次參加比賽是在1915年,可以推測出男孩的年齡是二十二歲,書中有諸多細節,都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來判斷,這也是海明威留給讀者的填充區。

相比較海明威之前的作品,一向以硬漢著稱的形象,顯得衰落了許多,書中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許是身處生活的低谷,加上病痛的折磨,海明威更加傾向於懷念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而不是廝殺和搏鬥,書中露臺酒吧老闆免費提供的食物和酒水,以及在老人出海後沒回來,鄉鎮的人派出搜索隊對他的尋找,都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溫情;書中也多次描寫了老人對飛鳥和魚兒的友愛之情,老人多次提到,飛魚和黃林鶯是他的朋友,他對自然的掠奪僅限於滿足生存的需求,這也是郝明威向讀者表達了自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態度,書中老人對自然貪得無厭的索取的厭惡反感的,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海明威在倡導對自然資源的節制利用,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老人在八十四天後仍然一無所獲,但是他從未失去信心和希望,這也是整篇小說的一個中心,那種永不服輸的樂觀主義精神,再對照作者創作《老人與海》的時間背景,就更加能夠清晰的體會到海明威所表達的那種樂觀主義精神;在長時間一無所獲的情況下,仍然滿懷信心和希望,直至小說結尾,老人和男孩決定再次出海,作為一個讀者,也應該追求永不屈服的精神,就像書中經典的句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它,可就是打不敗它」。

相信很多人讀過之後對結局有所失望,也許並不是完美的結局,看起來似乎老人失敗了,但老人永不服輸,敢於鬥爭,勇敢抗爭的精神是真正能夠激勵每一個讀者的,我們應該敬佩每個時代敢為先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夠實現上天攬月,下海捉鱉的夢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也是如此,正是那些真正的強者,敢探索,敢踏入未知世界,尋找道路,人類的命運也是,那些真正不屈不撓為之奮鬥和拼搏的人,在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

最後,對於書籍的選擇,如果能夠閱讀英文原著是最好的,原著更能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對於譯本,查看了市面上存在比較多的譯本,對比之後,個人推薦李繼宏的譯本,忠實原著,語言簡練。

相關焦點

  • 《老人與海》教案
    【明確】中篇《老人與海》,長篇《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又名《戰地鐘聲》)、《太陽照樣升起》,短篇《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等。其中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創下了人類出版史上的空前記錄——48小時內賣出了530萬冊。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老人與海》僅有一百頁,故事情節也很簡單明了,沒有什麼迂迴曲折的結構安排,在老人與馬林魚周旋、與鯊魚抗爭的過程中,摻雜有很多老人的心理活動和語言動作描寫,還有老人對風浪、水流、天氣的認識和判斷等等,所有這些都向我們展現著聖地牙哥這個老人鮮活的人物形象。
  • 中學生語文閱讀必讀書目,海明威《老人與海》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太陽照常升起》,《老人與海》是最著名的作品,標誌著海明威創作的頂峰。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些作家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徵入伍的年輕人,在戰爭中身心受到創傷,戰爭結束後失去了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找不到出路,在迷惘、痛苦中以玩世不恭的態度表示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創作,真實反映了戰後年輕人消極迷惘的精神狀態。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 細細品讀《老人與海》
    相信不管是看過還是沒有看過老人與海,對這句話都一定不會陌生。這次的旅程是我們跟隨老人一道出了趟深海。故事看起來並不複雜,並且在讀老人與海的時候讓我不由得想起來另外一個小故事《一塊牛排》,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但我並不打算專門為它寫一篇讀後感,所以如果有興趣,可以在公眾號後臺回復「一塊牛排」,會得到一個故事簡介的推送。
  • 《老人與海》封面
    「大部分人在翻譯《老人與海》時,都是主題先行,僅僅局限於人生成敗、勵志這個層面。引用得最廣的一句話就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日前,成君憶對記者說,「但我認為,除了表面上的人生成敗之外,這個小說還有更深的意義,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複雜。如果說人生是一片蒼茫的大海,那麼你我就都是久經滄桑的老人。《三國演義》主題歌這麼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 原著微課堂 我與《老人與海》的故事
    The successful fishermen of that day were already in and had butchered their marlin out and carried them laid full length across two planks, with two men staggering at the end of each plank, to the fish
  • 老人與海,值得推薦
    《老人與海 》讀後感 我讀過許多書 ,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有一本書讓我體會很深 ,他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 老人與海
  • 老人說:一個人從得意到低谷,往往會經歷四個「陷阱」,要避免
    ,期間談到了關於一個人從得意之時,突然跌到低谷,會是一種怎樣的心境?老人搖了搖頭,說:這就好像,你突然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時,那種無助的感覺時刻伴隨你,讓你渾渾噩噩,你會後悔曾經犯下的種種錯誤,但世上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言。那一個人會犯什麼樣的錯誤,才會導致從得意跌到低谷呢?老人接著說:「一個人從得意到低谷,往往會經歷四個陷阱,要注意避免」,我聽完頗覺有理,也分享給大家。
  • 《老人與海》經典重讀:從名著中探索成功之路!
    今天,東方君就通過《老人與海》這本書來告訴大家怎樣才能獲得成功。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精彩的故事。【作品簡介】老人聖地牙哥(Santiago)已經連續84天沒有一條釣上魚了,因為這個原因,老人的學徒馬諾林(Manolin) 的父母不允許男孩與老人接觸。但男孩心地善良,堅信老人會釣到大魚,一直照料鼓勵老人。
  • 張愛玲譯本《老人與海》面市
    在繁體版的張愛玲譯作《老人與海》推出2個月後,其簡體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海明威、《老人與海》是讀者早已熟悉的兩個名詞,如今又加上了張愛玲。但當年翻譯這本書的時候,張愛玲並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主動去翻譯的,她是迫於生計。  據陳子善介紹,海明威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紅遍西半球之際,張愛玲離開上海到達香港。
  • 語絲:海明威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他的中短篇可能更精彩。他對小說藝術的貢獻也在他的中短篇——《老人與海》也屬中短篇的話。 就閱讀的感受來說,似乎有一個「海明威模式」。閱讀契訶夫卻沒有「契訶夫模式」感。契訶夫的小說藝術世界比海明威更開放,更顯「從心所欲」,自然自如。海明威的「硬度」則顯人為的努力。 但,《老人與海》是偉大的藝術經典。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原型是他自己,還是別人?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原型是他自己,還是別人?海明威讀過《老人與海》的小夥伴們對那位硬漢「桑迪亞哥」一定記憶深刻,這個永不言敗的老頭子,用行動告訴我們一個珍貴的道理:「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你可以摧毀他的肉體,但是無法打敗他的精神」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就是主人公桑迪亞哥
  •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012-02-24 10:49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 《老人與海》:在堅持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經典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極大反響,之後還被拍成了電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儼然已成為人們閱讀的經典。大家都在倡導,向主人公桑提亞哥老人在困境中不怕困難,堅韌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學習。這種精神沒有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
  • 張愛玲譯本《老人與海》港臺出版
    本報訊 (記者姜妍)「我對海毫無好感。在航海的時候我常常覺得這世界上的水實在太多……所以我自己也覺得詫異,我會這樣喜歡《老人與海》。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裡最摯愛的一本。」1954年,在《老人與海》的譯者序裡,張愛玲這樣寫道。這本最早的中譯本圖書在絕版多年後終於又於日前在港臺面世。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老人
    老人與海我應該歌頌著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品格,卻難免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我還是先感謝一下,創作《老人與海》的人,沒有他的硬漢筆鋒,怎麼能夠刻畫出聖地牙哥與海。所以,令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記者身份,才能夠準確,簡略的給了我們這部中篇小說。
  • 《Overcome》與病魔不斷抗爭的背後,埋藏多少次被困境壓倒的低谷
    本作製作人Kabir Lal身患癌症,從確診到化療、放療,從心理到生理,無不都需要和癌症做抗爭,這部遊戲就是講述了他與癌症抗爭的心理歷程。製作人Kabir Lal也希望將自己與癌症抗爭的那份感受能夠幫助世人在以後能夠面對挫折時走出困境,以電子遊戲作為媒介是他傳達這種意志的最好方式。在《overcome》中,玩家扮演的是一顆愛心,遊戲背景雖然包含了四個關卡的主題,黑夜、火焰、冰雪、綠蔭。
  • 羅永浩與海明威,老人與海
    距離羅永浩的「老人與海」發布會還有二十來天的時間,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中,各種能跟老羅搭邊的媒體都會猜想,甚至討論,「老人與海」對於羅永浩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場發布會到底要發布希麼東西?老人與海裡,聖地牙哥,到最後拿回來的是魚的骨頭架。此番,老羅把自己比作聖地牙哥,但是投資人卻看到了一點魚肉不剩的骨頭架。以及,我們都知道的,海明威的一句經典:「一個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隨後,他扣動了扳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者,這是老羅的謝幕演出?
  • 解讀英文版老人與海課程
    課程名稱:崔萬龍解讀英文版老人與海課程描述:當你愛上閱讀,你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內容簡介: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文譯名為《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迪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男孩。
  • 散文丨老人與海的閱讀
    老人與海的閱讀文/周長行我是讀過《老人與海》的,那是在別處,好多年前的事情,但這次來到青島黃海之濱度假,又買了一本來讀。我整整讀了十個「半天」,這話有點拗口,實則是,我每天的上午讀《老人與海》,下午去大海遊泳。這樣我等於每天都泡在海裡,一個是波濤滾滾的中國黃海,一個是海明威筆下的加勒比海。我愛上遊泳好多年,可我在海邊閱讀《老人與海》唯獨這一次。我不僅是一字一句地讀,而且是「細嚼慢咽」似地讀,一邊是大海的濤聲,一邊是細微的默讀聲。好像大海正在為我的默讀伴奏。我常常在一兩句話上流連忘返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