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容及解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老人與海》指的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其核心是分析老人的形象學習老人的精神,理解它的關鍵就是要分析老人內心獨白,學生已經學過小說,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對前面內容的加深,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教學重點是老人的形象分析,解決重點的關鍵是老人內心獨白的剖析。
2、 目標及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寫作風格。
2.分析內心獨白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學習老人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的人生觀。
(二)教學目標分析
1.了解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就是要了解&34;
2.分析內心獨白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就是通過對人物內心獨白的剖析,分析人物。
3.學習老人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的人生觀。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學習本課時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無法讀懂老人的內心獨白,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無法通過人物內心獨白來分析人物性格,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揣摩人物內在精神世界,學習內心獨白的描述。其中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自己通讀小說能有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條件分析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藉助多媒體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老人與鯊魚搏鬥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部分 自學
一、導入
本篇課文篇幅較長,又是略讀課文,因此第一節課以引導學生自讀為主。多媒體展示作者(海明威)、大馬林魚、灰鯖鯊、鯖鯊的齒吻、星鯊、白斑星鯊、犁頭鯊的圖片。
沮喪(jǔ) 撬開(qiào) 豁出去(huō) 臭跡(xiù) 鯖鯊(qīng) 舵柄(duò) 拽掉(zhuài)
桅杆(wéi) 攮進(nǎng) 上顎 (è) 白浪滔天(tāo) 黏液(nián) 麵包屑(xiè)
榫頭(sǔn) 報酬chóu 蹂躪(lìn) 攥住(zuàn) 剎車(shā) 脊鰭(qí) 殘骸 (hái)
胳肢窩(gā) 綽號(chuò) 模樣(mú) 吞噬 (shì) 皮開肉綻 (zhàn)
問題1.你知道本文作者嗎?
【明確】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也是當時&34;的代表作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34;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於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所謂&34;,是指他們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緒。】
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問題2: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明確】中篇《老人與海》,長篇《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又名《戰地鐘聲》)、《太陽照樣升起》,短篇《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等。
其中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創下了人類出版史上的空前記錄——48小時內賣出了530萬冊。
1954年《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理由是:《老人與海》寫的是一個老人,展現的卻是一個世界。
文風簡明、清新、乾淨,被稱為&34;。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34;,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34;。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34;
海明威自己說:&34;
問題3:課文的基本情節是什麼?
【明確】海明威曾經對《老人與海》的原稿進行了兩百多次的校閱,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贅語。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
《老人與海》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著一條魚。後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了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儘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課文節選的是老人與鯊魚搏鬥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的高潮,約佔全書的六分之一。
第二部分 互學導學
問題一:你能梳理本文的基本情節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把握基本的故事情節。
問題1.小說節選部分老人與鯊魚共有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攻擊者)都是什麼?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明確】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犁頭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群鯊魚鬥。
問題2.老人與鯊魚搏鬥的五個回合中,攻擊者的數量是多少?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結果怎樣?
【師生活動】師生一起完成下表:
問題3.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與鯊魚接二連三地進行搏鬥的?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明確】年老體衰 精疲力竭 頭昏眼花 右手受傷
左手抽筋 沒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無援
問題4:根據老人與鯊魚的搏鬥情節,可把全文化為幾個部分?請簡要分析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明確】第一部分(1--7),(開頭-後來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寫老人與第一次與一頭鯊魚的搏鬥。(第一次搏鬥詳寫)(反襯烘託)
第二部分(8--29),(&34;-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寫老人殺死一條鯊魚之後的心理活動(內心獨白)。
第三部分(30--47),(他已經在海裡走了兩個鐘頭-也許結果會很好的),寫老人與兩條星鯊的搏鬥。(第二次搏鬥詳寫)
第四部分(48--54),(&34;-&34;),與犁頭鯊的戰鬥。(第三次搏鬥略寫)
第五部分(55--63),(&34;-&34;),老人又與另兩條星鯊搏鬥。(第四次搏鬥詳寫)
第六部分(64--82),(&34;-&34;),寫筋疲力盡的老人的心理活動。
第七部分(83—88),(&34;-&34;),與群鯊的搏鬥。(第五次搏鬥詳寫)
第八部分(89—97),(&34;-結尾),與鯊魚搏鬥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裡。
問題二:桑地亞哥是一位怎樣的老人?請簡要分析人物形象。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分析小說主要人物形象。
【明確】&34;形象:孤獨,背運,貧窮,年老體衰,忍飢挨餓;但是他經驗豐富,樂觀,自信,堅韌、竭盡全力,不屈不撓,頑強(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34;!形象)
老頭兒是作者筆下最典型的&34;形象,他勇敢、堅強、果斷、善良、幽默、樂觀,能面對險惡形勢毫不氣餒,不屈不撓地鬥爭下去,在精神上壓倒敵人。在與鯊魚搏鬥時,老頭兒有短暫的猶豫甚至是畏懼心理,這是正常的,這是幾乎為戰鬥而耗盡精力的戰鬥者的本能想法,但是,當情勢危急時,老人又毫不猶豫地投入了戰鬥,這樣,不但沒有削弱老人的&34;形象,反而使這個形象更豐滿、更真實。
問題三:文中的大海、老人、大馬林魚、鯊魚分別象徵著什麼,象徵寓意又是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大海、老人的象徵意義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明確】大海:生存的環境
老人:人類(人類中勇於與強大勢力搏鬥的&34;精神)
大馬林魚:可能得到的收穫(人生的理想,對超越極限的追求)
鯊魚:面臨的挑戰(成功路上的阻礙,各種各樣的困難)
六、課堂小結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因此他是一個失敗的勝利者,一個失敗的英雄,是一個&34;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