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張愛玲的《小團圓》,動筆於上世紀的70年代。在歷經40多年之後,才在2012年正式出版。出版之後,收到了讀者熱烈追捧,甚至到了一本難求的地步。到2014年,已經印刷了7次。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無論是你通讀全書,還是選擇某一個部分來讀,都絲毫不能削減其藝術的感染力。
張愛玲在素材的選擇上,從來都是秉持「自己最深知的素材,才是最好的素材」,自己最深知的素材,寫起來自然是最得心應手的,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留下的快樂、傷痛、悲哀以及無奈,都是深刻而動人的。
普魯斯特的偉大作品《追憶似水流年》,選擇的素材也是自己最為熟悉的上流社會的生活點滴。
從其兩個小說家對於選擇素材的觀點,應該有一個啟示,就是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寫自己最熟悉的事情,這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選擇自己沒有經歷或者不太理解的事物,那只會導致你小說的生動性大打折扣。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是不是得要了解一個作家的內心世界,最為正確而直接的方法就是了解這個作家在生活中所處的生活圈子。從這個生活圈子的所約定俗成的一些規律,就能通過作品,來還原作家本來的生活。雖然,作家是躲在作品背後的,但是通過這些素材,就可以推測作家的生活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