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會留下深刻的記憶。魯迅的童年更是如此。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所說:收在《吶喊》中的《社戲》,是小說,也是回憶童年生活的美麗的抒情散文。
《社戲》通過「我」和少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昴然的江南水鄉的文化生活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透過語言,在自己心裡的屏幕上復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透過這個世界,讓我們品讀到:真誠就是以誠相待,從心底感動他人。
小說中描述的「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得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小說通過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的對比,說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出「我」的嚮往。因為農村生活充滿了真誠,那裡的人真誠、那裡的事真誠、就連那裡的景物都讓作者覺得可親可近。
01
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裡醜惡的社會景象和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係。城市劇場裡喧鬧嘈雜,擁擠不堪;名角擺架子,俗不可耐,使「我」苦不堪言。「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麼事物,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裡不適於生存了。」作者用這段話總結了第一部分描寫的內容及內心的感受,最後進一步強調對於都市京劇舞臺的告別:從此「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說描寫的視角是「我」對都市戲園情景氣氛及人際關係的厭惡和不滿,重點落在「我」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評價上:此種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係不適合於「我」的生存。
02
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不同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係。這裡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真誠的生活情趣,有真誠的人際關係,有真誠的人情意味。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這裡聚焦於「我」的心理感受和審美追求:嚮往真誠友好、淳樸溫厚的人際關係。作者抨擊都市劇場,盛讚農村社戲,所潛心抒發的正是他對真誠的追求與嚮往。
正如古人所云:「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以術馭人者,人亦以術而待。」說的就是用真誠打動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真誠來回應。
03
當今世界這個大舞臺,真誠同樣重要。以誠待人,他人會有所感應。他也會以誠待你。這是心與心之間的信任。真誠方能贏得信任,這是政治、經濟、社會、精神和人際關係的基石。人們若互信盡失,則情感無著,精神無依,必將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人自危。
以誠為本,方能扭轉乾坤。以誠待人,才是成功之道。世界很大,個人很小。擁有真誠,才能溯洄生命博大豐厚的本源。世事繁雜,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唯有真誠以待。
生命本身蘊含著無限風光,而成長的終極意義在於以誠相待,從心底感動他人。魯迅做到了,所以《社戲》成為了經典。所謂經典,就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不斷地從中汲取到不同的營養價值。這就好比美酒,時間越久越醇厚,因為歲月已融入其中,給了它更多的深意,讓更多的人解讀出各自時代的東西。
《社戲》的經典之處在於:唯有真誠,才不辜負這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