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高效課堂是實現減負提質的關鍵。對於任何一名教師來說,只追求公開課、示範課、評估課、競賽課的高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讓常態課堂教學的實現高效。對於一所學校來說,只有部分學科、部分課型或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高效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的是所有教師、所有課型、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高效。
一、現階段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從走進課改、願景構建、探究模式、規範課型到研課磨課、大型展示,全體師生付出了巨大努力,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學方式的改進、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文化的構建等成果有目共睹。但是站在「代表最先進的教學方向」和「把課改推向深水區」的高度,反思我們現今的教學管理和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傳統的學生質量觀和傳統課堂文化仍佔太大的空間。
(一)示範與常態之間反差大。示範課、評估課、競賽課跟常態課存在著較大的反差,示範課、評估課、競賽課最起碼能找到課改的影子,少數課可以說能引領課改。而常態課下,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方式,小問題、假問題、對話式、題海戰仍佔很大份額。
(二)學科與學科之間反差大。各學科之間發展不平衡,有的學科認同度高、執行力強、研究得深,課改理念體現好;有的學科認知度不深、積極性不高,課改自然處於淺層次。
(三)教師與教師之間反差大。在推進課改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行為的創新上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有的教師進步不快,個別教師漫步不前,徘徊在老路上。
(四)課型與課型之間反差大。因新授課所佔比例大,人們更多的關注了新授課的研究,新授課轉變大、相對做得好,複習課、習題課、講評課等改變小。
(五)領導對課改指導反差大。校級領導、級部主任、教學主任對課改的認識參差不齊,理解運用反差較大,甚至有的教師提出「學校領導以不專業的評價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此話並非「空穴來風」。
(六)理念的轉變非一時之事。從課堂教學的本質看,教師導學型教本課堂多,問題導學型學本課堂少。現仍有不少在教師低估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不敢放手,總是推著、牽著學生走,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學生「講懂」、「教會」,教師教學理念的徹底轉變可以說「難上加難」。
(七)方法技能方面亟待提高。現有的問題導學型課堂中,粗放型的課堂多,真正意義上的高效型課堂少。一是對教材的研讀、整合還屬淺層次,提煉的問題質量不高,導學功能不強;二是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思考不足、方法簡單;三是兼顧中差生做得較好,在學有餘力的學生培養、拓展延伸上是個短板。
總之,我們的課改還處在淺層次,只有成為常態化的課改、經得起考試的課改、被大家公認的課改、教學質量凸顯的課改才是真課改、好課改,把課堂教學改革推向深水區,全面提升教學內涵,自然成為學校當前的最緊迫任務。
二、以堅定的信心信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正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田慧生院長所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教育、自主學習——這些理念在今天的基礎教育界已經沒有人站出來反對。但是,今天的課堂,仍然能夠看到大量自覺不自覺的強迫、牽制或包辦代替學生自主學習的現象。現實表明,我們學校沒有真正形成優質的教學文化,需要我們直面問題、研究對策,創新機制、優化管理,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和新的學生質量觀的教學文化,引領我們的教學改革。
(一)課改需要堅定信心信念。課堂教學改革乃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課都需要改進,我們每一所學校的課都需要改進。課改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脫胎換骨的改革,沒有兩年三年難見大的成效。而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急切心理,急於求成,課改稍有不順,就大加否定或走回頭路。為此,我們必須堅定信心信念,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課堂改革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學生成長的需要。
(二)深化課改還得理念先行。深化課改還得從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做起。現階段,我們還是過分強調教師作用,偏重於接受性學習,注重學生的認知活動的可控性,以知識為中心,關注認知結果。而探究性學習,以問題為中心,強調學生認知活動的參與性、生成性,關注認知過程,讓學生最大程度參與到知識的構建過程中。
課堂教學改革,不是追求形式的新穎華麗,而是要解決學生主動性的問題,是通過尋找好的知識構建的策略,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課堂主角是學生,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焦點。好課永遠都是學生的課而非教師的課、是學的課而非教的課。課堂上儘量減少教師的講與聽,增加學生的說與做。
(三)切實的提升教學領導力。如果校級領導、級部主任、教學主任對課改的認識不統一、高度不一致、指導不合拍,教師會無所適從。學校領導必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教學、指導教學、管理教學當中,爭做學習型、學術型、研究型幹部,切實提高課程領導力和教學指導力,才能針對性、創造性地推動教學改革的實施。
(四)下真功夫研究教材教法。首先,教師要做到「放棄」的教科書,「超越」的教學境界,教師應給學生比教科書更。教學過程不能再是照本宣讀的過程,而是在使用教材的同時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有意義的補充、延伸、拓展,既能基於教材,又能超越教材。二是教師如何實現有效的導思路、導方法、導態度,能否在必要時打通節點、打掉難點,有效助力學生的學,這是對教師能力水平的考驗。其實,課程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努力推進教師角色轉變。教師的作用是學習資源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教師的任務首先是明確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怎麼考查等,然後是點燃、激勵、喚醒,其三才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必須明白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教育作用我們必須主要體現在服務於「學」上,而「教」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解決發展學生「學」中遇到的問題,誰創造了一個方式來學習,策動學校,以滿足學習,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學習,是個好老師!
(六)清晰課堂教學發展願景。構建以學生本體、學習本位、學科本色為核心的新型課堂。變被動性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變單打獨鬥為團隊合作,讓學習成為學生思想碰撞、討論探究和展示交流的過程;變簡單的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課堂為過程性與發展性評價為主的課堂。還教於學,促進學生學習的整體優化,逐步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變革。有願景、有追求,我們才有方向、有動力。
(七)分層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針對級部之間、學科之間、教師之間的現實差異,必須分步分層推進自主課堂的構建,樹典型、促後進,允許部分教師、部分備課組(或學科組、年級部)走得快一些,是明智之舉。
(八)切實提升教師備課質量。一切失敗的課都歸咎於課前準備不足。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很大程度體現在備課水平上。要深度研究課標、深度研究考綱、深度研究教材,深度研究方法。沒有對學習內容的深入透徹理解和把握,根本無法找到最有用的信息;沒有精準的學習目標,就不會有對應的、最適合的方法組織學習,自然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
(九)文化規範教師教學行為。陶西平先生指出: 課堂文化是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的,是師生自覺遵循和追求的,學校的價值取向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學校文化的基礎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學習文化是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對智慧的激發和啟迪,對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既然我們明確了課改方向,就要下決心、動真格,進一步改進、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辦法,以評價改革力足每個教師都能參與到教學文化構建中,讓改進課堂成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為,推動課堂面貌的改變。
(十)開放辦學力促行為自覺。一是堅持外出培訓提高。持續推進前沿的、高端的、專業的培訓,讓教師在高質量的學習交流中轉變認識、轉變行為。二是面向兄弟學校開放,通過組織了教學策略研討會、教學改革現場會,開放全校的課堂給外校老師,以開放「逼」老師們「無路可退」。老師們為更好的展示自己,精心研究、傾力打造,發展自我、成長自我、升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