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在外人看來,身為西安市雁塔區馬騰空小學校長的陶建文,多少有些「不務正業」:因為他整天就知道擺弄獨輪車——這個跟學校體育扯不上多大關係的傢伙什兒。
7年後,當「騎獨輪車射箭」「騎獨輪車打馬球」「騎獨輪車打籃球」等複合型運動項目,活躍在西安市雁塔區西姜村小學的操場上時,陶建文成功了:一輛小小的獨輪車,不僅牢牢地勾住孩子們對體育課的興趣,也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大大的夢想。
▲西安市馬騰空小學的學生在操場上練習獨輪車。(圖片來源:新華社)
「獨」自等待
破困局如何「四兩撥千斤」
坐落於馬騰空村深處的馬騰空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小學。2013年,在這裡就讀的300餘名學生不是馬騰空村的孩子就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所有城中村學校一樣,這裡面臨著很多棘手的問題:學生流動性大,對校園沒有歸屬感;家長忙於生計,投入家庭教育的時間較少;校址偏僻,能夠調動的社會資源有限;規模較小,有限的辦學經費主要用於常規教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創新無從談起。
2013年7月,西安市雁塔區教育局一紙調令,陶建文來到這裡擔任校長。面對這樣一所困難重重的學校,陶建文時常陷入沉思:想通過主抓教學質量在區域內的群眾中間刷出「存在感」,其難度堪比登天;300多名學生共用一個操場,鍛鍊場地交織在一起,足球、籃球、田徑等傳統學校體育項目無法惠及每一名學生;學生家長收入普遍不高,舞蹈、繪畫等項目無疑會增加額外支出……思來想去,練田徑出身的陶建文尋思著從他最擅長的體育入手,破解困局。
▲通過牽手騎行,學生們可以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圖片來源:陝西日報)
在這裡,娃娃們的綜合素質雖然無法向主城區的孩子們「看齊」,但他們不怕吃苦,渴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研,陶建文瞄上了獨輪車,因為它物美價廉、重複利用率高、場地佔用率小、趣味性強。更重要的是,陶建文發現,那時候西安市內還沒有哪所小學將獨輪車引入體育課堂,馬騰空小學可以藉助獨輪車「劍走偏鋒」,辦出自己的特色,說不定還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說幹就幹。當陶建文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學校教師們時,這個點子不僅讓大家大吃一驚,就連他自己心裡都沒底。安全如何保障、孩子受傷了如何向家長交代、經費從哪裡來、如果試驗失敗花的錢豈不是打了水漂……一時間,陶建文面對悠悠眾口,心裡五味雜陳。
▲西安市馬騰空小學的學生在操場上練習獨輪車。(圖片來源:新華社)
「獨」樹一幟
無心插柳柳成蔭
經過多方打聽,陶建文讓時任校長助理的賀旭輝通過網購,悄悄從江蘇買回來兩輛獨輪車,他倆先當「吃螃蟹的第一人」。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試學了兩天,39歲的陶建文也沒學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陶建文每次練完後,都順手把獨輪車撇在辦公室門口。過了幾天,當陶建文照例早早來到校門口,迎接學生們來上課時,他突然發現,有幾名學生在操場上爭著騎獨輪車。一時間,那兩輛獨輪車在馬騰空小學成了「香餑餑」。深思熟慮之後,教師們都肯定了陶建文的想法。馬騰空小學隨即向雁塔區教育局打報告,購買了30輛獨輪車。
很快,「馬騰空小學的師生在學騎獨輪車」這一消息在村裡不脛而走。「不花時間多教文化課,卻讓孩子學騎獨輪車」「孩子摔壞了誰來負責」……有些家長不樂意了。家長們的擔心不無道理,確實有孩子因為學騎獨輪車,腿上摔得青一塊紫一塊。很快,有家長找上門來,直言孩子再學騎車就轉學。
▲西安市馬騰空小學的學生在獨輪車上打籃球。(圖片來源:新華社)
辦法總比困難多。學生邊騎車老師邊護著、在操場人工草坪上緩慢騎行能減少受傷、學生想騎車必須先完成作業……馬騰空小學的一系列措施逐漸打消了家長們的顧慮。看著獨輪車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家長們也慢慢接受了這一現實。
僅僅半年時間,馬騰空小學四、五、六3個年級共有上百名學生學會了騎獨輪車。2015年,由100名學生組成的馬騰空小學獨輪車隊在雁塔區中小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出盡「風頭」。
自從練習騎獨輪車,學生們的體力、耐力、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都有大幅度提升。88.3%,這是2016年馬騰空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中交出的及格率成績單。然而,3年前,這一數據還停留在59.9%。
2016年中法學校體育發展研討會、第二屆中法大學生體育文藝周活動、2017年中德大學生足球賽、2018年第四屆中英大學生體育文藝周……馬騰空小學的獨輪車表演很快有了更大的展示舞臺。孩子們通過獨輪車運動,不僅鍛鍊了身體,收穫了自信,還紛紛走向國際大舞臺。
▲在2018年第四屆中英大學生體育文藝周上與來自英國的大學生們互動。(圖片來源:西部網)
「獨」領風騷
被網友稱為「別人家的體育課」
2018年11月,陶建文迎來新的崗位——西姜村小學校長。西姜村小學也是一所城中村小學,學校生源主要來自周邊的「三姜兩寨」:東姜村、西姜村、南姜村、南寨子村和北寨子村。這所學校同樣面臨體育課內容單調的局面。
據六年級一班的王泉清同學回憶,學校在開展獨輪車運動之前,體育課主要以跑步、踢毽子、跳繩等傳統學校體育項目為主,無法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有的同學在自由活動時會一個人坐在樹下發呆。」
與陶建文前後腳來到西姜村小學的還有數學教師屈倩茹。據陶建文回憶,在他來到學校後的第一次值周過程中,屈倩茹就建議他把獨輪車引進來。顯然,西姜村小學的老師們很了解這位新校長的過往經歷。
2019年1月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在《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創辦學校體育特色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重點任務。看到文件後的陶建文,加快了新項目的探索步伐。
▲學生馬海龍的騎術與射術在同學們之中屬於佼佼者。(圖片來源:陝西日報)
偶然間,陶建文在家看古裝劇時,受到古代戰爭場面的啟發:古人能騎著馬射箭、打馬球,騎獨輪車當然也能幹這些。經過多方走訪、調研,2019年4月,西姜村小學與西安市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取得聯繫,談了學校的想法後,西安市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不僅給學校贈送了器材,還派教練員親自上門指導授課。
西姜村小學學生「騎獨輪車射箭」「騎獨輪車打馬球」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傳播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被網友稱為「別人家的體育課」。2019年11月15日,參加「國培計劃(2019)」——陝西省中小學體育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小學體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提升班)的學員們走進西姜村小學,觀摩獨輪車教學。國培項目首席專家徐仕巋充分肯定了這一體育特色課堂,並建議大家集思廣益,大膽創新,提高體育教育教學水平。
▲西安市馬騰空小學的學生在獨輪車上打馬球。(圖片來源:西部網)
「獨」到之處
被體育課改變了的那些人
趙峰娟今年42歲,是西姜村小學的「老人」。她1998年畢業後便來到這所學校,如今是四年級的數學教師。在趙峰娟眼中,「騎獨輪車射箭」「騎獨輪車打馬球」如同一滴水滴進油鍋,在校園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趙峰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羞於向外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單位。然而,獨輪車教學就像小火星,點燃了整個校園的激情,甚至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長大以後,我要當一名小學校長,也要教學生騎獨輪車。」
陳霞是六年級二班許家源同學的媽媽,老家在甘肅慶陽。身為一名外來務工人員,她曾長期在江西打工。2013年,她帶著兒子來到西安。在她眼中,父母在外打拼都是為了孩子,每到一座城市,她操心的頭等大事就是兒子的教育問題。如今,她經常把兒子騎獨輪車的視頻發到微信朋友圈裡,朋友圈人人都誇她兒子本事大。漂泊久了,陳霞不想再帶著兒子東奔西走,打算定居在西安,一來離老家近,二來孩子在西姜村小學的學習狀態令她很欣慰。生活在這座城市,讓陳霞一家人有了幸福感與歸屬感。
韓國籍學生金夏成,去年3月隨媽媽裴美兒從韓國大邱來到古城西安。兒子在西姜村小學學會了騎獨輪車,她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習漢語。裴美兒沉迷於中國悠久的歷史,她覺得長安處處有文化,就連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學,都能將體育課與文化結合起來,而且還是利用獨輪車這個新奇的「玩意兒」。
▲西安市馬騰空小學不一樣的體育課被網友稱為「別人家的體育課」。(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手記
為什麼要寫「獨輪車」
體育課如何能在學生的心中牢牢佔據一席之地,考驗著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西安市雁塔區西姜村小學通過「騎獨輪車射箭」「騎獨輪車打馬球」來創新學校體育特色模式。從「要我上」到「我要上」,不到兩年時間,學生們對待每周4節的體育課,從心態到行動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騎獨輪車不僅讓學生的體質得到了提升,並且引來更多的社會群體去關注這個城中村學校,這裡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僅靠「常規操作」,無論是西安市雁塔區馬騰空小學還是西姜村小學,在短時間內很難引起社會各方的注意。通過「獨輪車+」,兩所學校在校園裡產生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校園外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無形中擴大了學校的生源,增強了師資力量,吸引了社會力量的扶持。窺一斑而知全豹,2020年,在西安市雁塔區教育局分配給西姜村小學的6名教師中,有3名教師擁有研究生學歷。同時,雁塔區教育局還允許西姜村小學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招聘具有體育特長的教師。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對兩所城中村小學的獨輪車運動「大書特書」?就像西安市雁塔區教育局體衛藝科的體育專幹段西林所說,獨輪車運動可以借鑑,但更應該推廣的是這兩所小學在「創新學校體育特色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上的思路: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在創新上下功夫,滿足學生對體育課的多樣化需求。
知識拓展人生的寬度,健康決定生命的長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該多問問學生對哪些項目感興趣,多走幾圈操場,看看現有的場地還能搞些啥項目。西姜村小學的「騎獨輪車射箭」「騎獨輪車打馬球」、電子城小學的「校園空竹」、藝林小學的「線上運動會」、北沈家橋小學的「大課間武術操」……在西安市雁塔區,各類小學的體育活力校園優秀案例,無不體現著眾多「一校一品」的學校體育特色模式,讓學校體育成為弘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主陣地。
城中村小學的體育教學改革,更加體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改革思維,檢驗著改革能力和水平。城中村是城鎮化進程中的產物。城中村群眾能否真正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能否真正實現好「人」的城鎮化。家庭的未來在於孩子,孩子的未來在於教育。在城中村家庭中,父母能接受吃苦受累,因為孩子就是他們的天。當他們因為忙於生計而疏於對孩子的教育時,學校要伸出一雙有力的手,幫他們託起這片天,才能不斷提升城中村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源:陝西日報 記者:田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