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回顧下山谷和山脊的判斷方法……」2月17日,北京市豐臺二中初一年級的同學們在家裡點開一個短視頻,聽到了地理老師胡彥瑋的聲音。這天是北京市中小學原計劃的開學日期,師生們在線上課堂「相遇」。
2020年的寒假有些特殊。「本以為一個月後就會再次見到可愛的孩子們,萬萬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了。」豐臺二中初一年級主任、初中數學組教研組長範曉婷說。
與假期「延長」隨之而來的是常規教學計劃被打破。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各地各校紛紛主張「居家學習」。教育部要求,在各地原計劃的正式開學日之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北京市教委則提出,提倡本校老師、本班班主任結合自己學生學習特點,篩選學習資源,指導學習內容。
但學什麼?怎麼學?怎麼教?沒有人給出明確答案。不少省市的傳統教師開始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嘗試。然而,沒有專業設備如何開網課?老教師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和技術屏障?如果保證學習效果?……
對習慣了傳統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傳統公立學校教師們來說,打通在線教學的每一環都是「闖關」。
大費周折的「居家」備課
2月初,範曉婷突然接到通知要開始為線上開學備課,一時間措手不及。
如何「停課不停學」?為防止增加學生負擔,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在各地原計劃的正式開學日之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加之從學生學習效果和消化理解的角度考慮,範曉婷和同事們都覺得,講新課確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2月12日,北京市教委也發文表示,「停課不停學」期間堅決反對「線上滿堂灌」,而是提倡本校老師、本班班主任結合自己學生學習特點,篩選學習資源,指導學習內容。
但具體應學什麼、提供哪些學習資源?上學期的內容在學期末已經複習過一遍,那麼現在要準備什麼課呢?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下發的指導文件中,沒有具體答案。備課成了老師們的難題。
經過探索,範曉婷作為數學教研組長,最後將孩子們的學習重點放在了複習、活動和拓展上。她和同事們重新梳理學生們習題中的易錯知識點,並設計學生活動,再引入數學史相關拓展內容。
這些內容不是「現成」的,完全要重新開發。設計內容再一點點敲進教案模板中,這需要老師們集體分工合作。數學課案的編輯可不是件容易事,又是圖形又是符號,多次切換程序才能完成。範曉婷說,幾天課備下來,老師們頭昏腦漲。
經過摸索,範曉婷和同事們已基本探索出一個大概模式,總體上按照章節進行,每一張設計了幾個課時,首先易錯知識點的分類梳理,然後是活動課,讓學生們自主發現問題,並讓學生製作為表格、微課等分享給大家;最後針對這一章節,請同學收集數學史上的相關資料,製作一個手抄報。其中很多內容是開放性的,例如:從疫情增長趨勢中能看出什麼數學問題?怎麼用數學眼光來看待數據?
教學方式的改變,對一線教師而言是不小的考驗。朝陽區實驗小學開展信息化教學多年,雖然學校老師對線上教學的方法已瞭然於胸,但創作出更高質量、符合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微課資源,並非易事。
朝陽實驗小學教師馮莉娜和她的同事們也在備課和教學設計上大費周折。她告訴記者,如果老師們在教材理解或教學設計上出現爭議,基本上靠電話或微信語音進行溝通和聯繫。有時對教材的把控有爭議時,教學主管之間再進行商議,確定後再與老師進行溝通。
「兩個人分別在電話兩頭拿著書和教參,商討教學設計,一起研磨教材,一節課可能和一位老師就要溝通半個小時以上……」馮莉娜說。
與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搏鬥」
課備好了,怎麼講給學生聽呢?胡彥瑋發現,原本備課對她來說是件簡單的事兒,但是要備與學生「隔空喊話」的課時,就變得不簡單了。
胡彥瑋是「60後」,還有幾年就到了退休年齡,雖然平日裡一直 「機不離手」、「課不離機」,但是加了「隔空」這個條件,讓她犯難了。
根據豐臺區教委制定的《豐臺區中小學生居家學習與生活安排建議》,學校應區分學段制定學生居家指導措施,採用現代化信息手段,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適切的學習資源。
把準備好的學案等通過網絡直接發給學生,形式單一而枯燥;怎麼能易於學生們理解掌握,還比較生動?各地不少教師開始嘗試直播或錄播,胡彥瑋聽說後心生恐懼,「自己對學習新軟體一竅不通,怎麼辦啊?」
「不敢挑戰,總覺得自己學不會。」胡彥瑋說,這種情緒讓她一拖再拖不想備課,總盼著疫情出現拐點,回歸課堂。
雖然內心抗拒,但一想到學生聽到老師的聲音,比面對一張紙效果要好很多,最終她還是坐在電腦前。有同事推薦了錄製軟體,「但我根本不知從哪下手,不摸門。正好我老公對這些東西比較感興趣,他經過摸索,教我如何操作。」
調設備、錄製、剪輯……有時候一遍錄不好,要把說錯的地方剪掉,再重新錄了拼接過來;來回折騰了一周,才開始結結巴巴的對著電腦講課。胡彥瑋說,自己嘗試了不下二十次,開始感覺自己像個病人一樣自說自話、自問自答,到後來漸漸能連續說幾分鐘,最後一節錄播課終於出爐。
「比如聲音噪音大;比如圖形在按照16:9的比例錄製後會變形;比如每張PPT切換時出現閃屏的問題;比如聲音和畫面時間、節奏不匹配的問題……」馮莉娜在錄製微課過程中,同樣遇到不少挑戰。
馮莉娜回想,由於要反覆修改,一節課可能要錄製八、九次,甚至更多。「這些問題都是在審核腳本和PPT過程中不會發現的問題,只有錄製後才能發現。」
最終,胡彥瑋在微課裡聽到了自己的聲音,看著MP4的畫面,「現在覺得好像也沒那麼難了。關鍵是要克服心理障礙。」胡彥瑋覺得,錄播課這種方式比較靈活。每個微課時間不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自由選擇是否觀看。
而不少省份的老師們選擇了直播課方式。內蒙古一名數學老師黃茜茜(化名)發微博吐槽:「直播課就是把老師逼成主播」。
2月10日是內蒙古高一、高二年級原計劃開學日期,由於疫情影響,改為這天起組織網絡教學。黃茜茜說,一到直播課就提心弔膽:「直播課對老師和學生都是挑戰。 」
第一天直播課結束後,黃茜茜看到有學生給自己打賞1.72元,她哭笑不得:「這是第一桶金?」
連續幾天直播課下來,黃茜茜逐漸進入狀態。「學生說我的直播課點讚數又增加了,100多人在線看,一部分人看回放視頻,一天時間有2萬多個贊。」
黃茜茜說,她不知道該喜該憂。但總結起來,「這代表我處於上升期。」
師生隔空「雲」勞動
對於綜合實踐學科,線上課程的挑戰則在於錄製本身。在朝陽區實驗小學提供給學生的微課資源中,「勞動能手」等課程也受到學生歡迎,需要學生動手參與。
這也意味著,鏡頭下老師也要進行相應示範。「同樣的腳本,不同的拍攝角度,甚至是不同的背景,拍攝出來的效果就很不一樣。」朝陽區實驗小學綜合實踐課老師趙黎明說。
作為廚藝課、種植課的老師,李亞紅最開始的視頻錄製並不順利。距離退休不到兩年,原本可以慢下來的她,決定發揮自己教授綜合實踐課程的經驗,錄製一些豐富學生居家生活的課程。
大年初二,與趙黎明等老師開完語音會議,按照課程設計思路寫完視頻腳本,錄製就開始了。
最先錄的是「糖拌西紅柿」課。回憶起養生堂節目裡廚房的布置,李亞紅對標著在自家廚房收拾出了一塊工作檯。將食材擺放整齊,她站在臺前操作,讓愛人舉著手機幫忙拍攝。「語速和拍攝角度都不盡如人意。」當天晚上,李亞紅第一版視頻發給了領導,結合領導的意見,她開始第二輪錄製。
首先要解決的是光線問題——視頻要讓學生能看的清楚,不能有陰影遮蓋、不能留死角。李亞紅向學校借了燈架,並叫來了女兒幫忙。「我們最後決定,將腳本切割成幾個部分,對應相應的鏡頭,分條錄製。需要突出的製作過程,以特寫鏡頭進行呈現。」在女兒的幫助下,李亞紅將一節「糖拌西紅柿」拆成了幾部分,逐一錄製。
除了手上動作外,李亞紅還要兼顧著向學生介紹操作重點和其中體現的知識點。「比如,刀的結構是刀柄、刀背、刀刃、刀葉;切西紅柿時,先用刀尖在西紅柿頂部打開豁口,然後利用槓桿原理,從前往後切片。」操作臺另一側的女兒,則需要配合解讀轉動手機,拍攝相應的特寫鏡頭。
幾輪磨合下來,李亞紅終於錄製出了滿意的「涼拌西紅柿」課。「做之前是有些擔憂的,我這麼大年紀能行嗎?但做完之後,就頗有收穫。」李亞紅說道。「只不過,家裡人朝我』抱怨』,已經不想再吃糖拌西紅柿了。」
學生居家學習狀態引教師憂慮
「他是坐在書桌前學呢還是躺在床上學呢?會不會看著看著犯困了甚至睡著了?如果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遇到疑問會不會有意識地記錄下來?……這些我都無法知道。」範曉婷說。
雖然備課內容和形式都已搞定,但是學生們在「居家」環境下能否保證學習狀態?這還是讓不少老師多了一份憂慮。
「線上教學是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教師單純的講授。少了反饋互動這一環,則需要在備課時,把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儘可能多的進行預設,一一列舉。」馮莉娜介紹。寒假期間,她參與錄製了五年級「思維樂園」課程。
如何藉助錄播可以暫停、回看的優勢,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節奏學習?幾次錄製下來,馮莉娜已有一些心得體會。「有些操作可以讓學生按下暫停鍵,自己先去嘗試一下,再由老師進行學具的操作與演示,或者結合PPT進行動態演示和講解。」
朝陽實驗小學四年級英語老師李海龍也表示,不同於線下課堂,線上課程最大的難點在於沒有真實的互動。不同個體對於課程的節奏、知識點需求有所差異,這就要求老師不斷磨課,結合自身經驗和對學生的了解,把握好重點和節奏,確保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需求。
範曉婷指出,對於尚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自制力不強的孩子來說,居家學習很容易「鑽空子」。這和課堂學習最大的差別在於,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問,老師可以隨時答,知識點當場消化;老師還可以實時注意學生狀態並進行提醒。「所以居家學習特別需要家長的督促。」
胡彥瑋也擔心,居家學習效果會被削弱。她怕學生學得不紮實,像「夾生飯」,返校後重講呢,學生似乎又覺得懂,但實際上重點內容又不太清楚,「這很麻煩」。於是,她儘量把速度放慢,一個知識點來來回回,不斷複習,讓「生」的成分儘量少一點。
對於答疑方面,馮莉娜說,在線上學習後,可以安排隨時班級群裡進行答疑,有不明白的問題群裡解答;學生也可以與老師私信或者電話進行答疑解惑;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朝實數位化校園平臺中的學習助手聽寫助手、朗讀助手口算助手、解題助手、聽力助手與學生進行交流反饋。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方怡君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