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充分落實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決策部署,上海外國語大學本著「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高度重視並全力支持邊疆高等教育發展相關的各項事業。這其中,我校的李朝飛和侯豔萍兩位老師,在對口支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建設的重要工作中表現突出,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奉獻之歌。
一、長路漫漫,我自熱情飛揚
克拉瑪依市位於我國準噶爾盆地西部,是一座建立在荒漠戈壁灘上的石油城市,也是世界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2015年,首所疆外教育部直屬211高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落地於此,設有石油學院、工學院和文理學院,開設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等10餘個專業,2018年9月學生入學人數950餘人。
建設初期,該校面臨著師資力量短缺的實際困難,而作為教育部指定的14所對口支援該校區的高校之一,上海外國語大學當仁不讓,第一時間主動了解援助對象的具體需求,第一時間在全校範圍內甄選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強、富有奉獻精神的一線青年骨幹教師開展教學幫扶工作。最終,選派高級翻譯學院李朝飛和英語學院侯豔萍兩位老師,作為我校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派出的第一批援疆教師,奔赴新疆克拉瑪依,為光榮的援疆事業獻出上外人的一份愛心和力量。
2018年8月,李朝飛和侯豔萍兩位老師從上海出發,經過7個多小時的漫長飛行,自東向西橫跨中國4000多公裡,抵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正式開始為期一年的援疆支教工作。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
二、春風化雨,盡顯園丁本色
李老師和侯老師各自承擔了兩個教學班的大學英語課教學工作。這裡的學生們多來自西部和農村地區,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大學英語學習上存在不小的困難,尤其是在聽力和口語表達方面。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由於好多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回答英文問題,老師提出的問題常常會遭遇「冷場」。在這種情況下,兩位老師根據班級學生情況調整授課計劃,將重點放在夯實學生英語基礎上,從糾音、領讀、單詞默寫、講解基礎語法知識等基礎環節做起,在每一節課中精心設計,將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巧妙安排在授課計劃中,關注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並設計難度不同的課後練習,幫助學生在課外繼續夯實並拓展英語學習。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老師們將「你來比劃我來猜」等一些益智遊戲引入課堂,還通過教唱英文歌曲、介紹學生觀看英美電影、組織學生進行課前口頭報告、鼓勵學生參與英語角等方法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平時上課中,兩位老師注重對課本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通過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等方式,積極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多採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多進行主動思考,多參與課堂討論和主動提問,培養學生從「工具型應試學習」和「被動與淺層學習」逐步轉向「主動探究、協同創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批判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李朝飛老師為學生上課
為了幫助孩子們快速提高英語水平,兩位老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真情。如李朝飛老師,除了用心上好常規的每周8節課之外,他還堅持每周二、四晚上8點至10點為學生補課。從10月份開始,克拉瑪依的溫度便開始驟降,李老師的宿舍離校區有4公裡,晚上補課結束後,公交車早已停運,他只能冒著凜冽的寒風步行返回,而到了宿舍往往已是深夜。
校區成立之初,各項硬體資源也比較有限,包括圖書館等設施也還沒有建成,同學們讀書還不是很方便。侯豔萍老師自費為自己教的兩個班級購買了英文原著經典小說,在班級裡建立起圖書館,鼓勵同學們積極閱讀,並按照小組進行讀書匯報,分享閱讀心得,極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她說:「我希望可以為同學們打開一扇窗戶,播下一粒種子,讓他們領略語言的魅力和美好。」對於班級裡基礎特別弱的幾位同學,侯老師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為他們開展一對一的教學,針對每位同學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並為他們推薦英語學習的參考書目、網站和手機應用,為他們設計專門的練習,陪他們練習口語,感受著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
在兩位老師「堅持聽、開口說」的要求下,僅三個月過後,同學們英語學習的興趣便得到極大提高,班級裡英語學習氛圍明顯增強。同學們逐漸形成了早晨起床先聽英語新聞,提前到教室英語早讀,交流儘量用英文,晚上枕著英語故事入眠的習慣。班級裡同學之間結對子練口語,組成互助小組共分享等英語學習活動也蔚然成風。侯豔萍老師帶教的會計二班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全校平均分第一,四級通過率達到73%。2019年全國大學英語競賽中,兩位老師指導的學生分別獲得二等獎、三等獎。
侯豔萍老師為學生答疑
三、亦苦亦甜,最美不過奉獻
熟悉李朝飛老師的人都知道,他家中有個寶貝女兒,很是乖巧,在他支教期間還未滿九歲,正是需要家長在身邊陪伴和教育的重要年紀。他的妻子也是一位人民教師,每日往返學校和家裡近3小時。即便不舍乖巧的女兒和賢惠的妻子,李朝飛老師還是毅然踏上了赴疆支教之路。在與家人視頻時,女兒經常問起:「爸爸你為什麼要去新疆呢?什麼時候回家?你一個人在克拉瑪依生活習慣嗎?」聽到女兒稚嫩的聲音,李老師總是會心頭一顫,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他總笑著告訴女兒:「這邊的學校還在建設,這裡的哥哥姐姐需要老師。等爸爸上完課,等哥哥姐姐們學習進步了,爸爸就回家。照顧好自己,也替爸爸照顧好媽媽。」
由於克拉瑪依地區的氣候環境與上海相差甚遠導致水土不服,再加上長時間的疲勞飛行,侯豔萍老師在到達克拉瑪依的第二周便病倒了,感冒發燒持續了一個多月,引發了中耳炎,兩耳幾近失去聽覺。在這樣的情況下,侯豔萍老師仍掛念著學生們的課程進度,帶病堅守在講臺上,沒有缺過一次課。由於克拉瑪依醫療條件有限,侯豔萍老師直到國慶期間才返回上海接受治療,被醫院診斷為耳突聾。侯豔萍老師始終牽掛著克拉瑪依的學生們,在病還未痊癒之際又匆匆登上了回疆的飛機,抵達克拉瑪依的第二天就重返講臺開始了教學工作。
面對艱苦的環境和條件,兩位老師不但毫無怨言,還在日復一日的奔波和忙碌中更加深刻地領會到新疆地區發展建設的重要性和支援新疆教育事業的長遠意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兩位老師為自己能夠作為一名引路人,指導當地的孩子們在「知識改變命運」這條光輝道路上奮發前進而感到自豪;為自己能夠作為一名開拓者,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進程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驕傲。
四、享受成長,打鐵還需自強
除完成教學工作之外,兩位老師每周還固定參加學院外語系的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積極主動和來自援疆各高校、石油大學本部和克拉瑪依校區教師交流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技能和方法、解決課堂教學難題、交流學生學習情況等。兩位老師還指導學生參加校區「E研社杯」英語演講比賽,參加英語角和英語講座沙龍等活動,開拓第二課堂教學,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形式更多、途徑更廣、興趣更濃。
此外,兩位老師將黨組織關係轉入文理學院第二黨支部,積極參加校區和學院組織的各項政治學習、業務培訓、社會實踐、科普和文體活動:包括參加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統一部署的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宣講活動,校區組織的教學管理規範培訓,還赴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和石河子大學博物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
為了能更好、更快、更深的融入到校區的大集體中去,兩位老師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如「凝心聚力,攜手同行」歡慶教師節系列活動、「鍾石合唱團」、教職工主題攝影大賽、新疆油田公司風城油田作業區學習交流等。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來自祖國各地的援疆教師們逐步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種不便、心理上的各種負擔,更快調整並適應新的工作和生活。
作為援疆老師,李朝飛和侯豔萍老師深刻認識到對口支援克拉瑪依校區是教育部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服務新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穩疆治疆的重要環節,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優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是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更是無上的光榮。
五、致知力行,初心即是力量
李朝飛和侯豔萍兩位老師遠赴新疆,堅守在外語教學一線,為祖國邊疆人才培養貢獻著上外力量。如今,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即將結束,兩位老師潛心教書育人,回報給他們的是學生們的大幅進步與飛速成長。兩位老師與學生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師生情,學生們會為冒著風雪走進教室的老師遞上一杯溫開水,會為課後仍在給同學答疑解惑的老師默默搬來椅子。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深深溫暖著支教的老師。
「每一位支教老師可能會是學生生命中的過客,但我真心希望自己不是。這裡的學生非常需要老師,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非比尋常,我願意用自己的業餘時間為他們加課,我很享受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時光。援疆支教,我從未後悔。作為上外的一名黨員教師,這是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能來到一個更需要教師的地方,來到一群更需要教師的學生中間,我很幸福。能舍一點小家,犧牲一點小我,為祖國邊疆做些貢獻,我很光榮。」李朝飛老師向我們這般道來,言語中帶著一絲不舍,更帶著一份欣慰。
「不能因為我的病情,耽誤了同學們的課程。克拉瑪依條件雖艱苦,但生活卻忙碌而充實。支教最有意義的地方,不僅是傳授知識,還在於激發學習興趣,開闊學生們的視野,這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每當被問到自己帶病堅守講臺的事跡時,侯豔萍老師總是強調這是作為一名上外教師的基本素質。寥寥數語間,「意義」、「責任」這四個字鏗鏘有聲。
位卑未敢忘憂國,只為桃李競相開。儘管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能為祖國西部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無悔的歲月,也成就自己一段別樣的人生。而我們所有的上外教師也都會以李朝飛和侯豔萍兩位老師為榜樣,始終秉承上外人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傳統,不忘為國育才之本分,用手中的粉筆書寫上外教師的使命與擔當。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