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從心理學分析,「親職化」小孩的成因及應對方式

2020-08-26 小F媽媽

&34;推出的精品短劇《隱秘的角落》在播出兩集後,豆瓣評分已經去到9.0分,而且這個分數持續至今。《隱秘的角落》開門紅的原因是背後有一支優秀的主創團隊,加上故事情節、小演員演技都非常吸引人。該片主要講述沿海小城中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到一次謀殺案的經過,並因此開始冒險的故事。作為國內首部家庭懸疑劇,該片不僅著重於劇情氛圍的渲染,並且留給觀眾非常多的思考。

一場撲朔迷離的案情,將幾個家庭裹挾,一眾孩子的未來和發展從此有了不同的走向。其中,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是故事的主角,他們命運坎坷,故事催人淚下。從電視劇情看,他們是因原生家庭而被迫長大的可憐孩子,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34;。他們過早地被剝奪了童年時無憂無慮的快樂,被迫走上社會嘗遍酸甜苦辣。

接下來,我們就《隱秘的角落》入手,利用心理學的理念,分析&34;小孩的成因及應對方式。

一、 《隱秘的角落》:把孩子變成&34;,激發兩種個性模式

之所以把朱朝陽、嚴良、普普這三個孩子定義為&34;小孩,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的身份和角色出現了扭曲性的轉變。童年時期,孩子本應該在家裡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時光、接觸了最美好純粹的事物,但是因為生活所迫,朱朝陽、嚴良、普普必須要早早成熟起來,肩負著家庭中&34;的角色。

&34;的小孩,他們的父母由於種種原因——如,情緒上的不穩定、身患重病、殘疾,或是經濟窘迫,迫使孩子過早地懂事,在年幼的時候就必須要承擔很重的義務。這些孩子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他們與父母的角色發生對調。

在&34;過程中,孩子純真的天性慢慢地消耗殆盡,面對著社會的殘忍和不公,他們只能犧牲自身的需求。而把孩子變成&34;,實際上是一種潛藏的傷害。

在《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非常懂事,面對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的冷嘲熱諷一言不發,從頭到尾乖巧隱忍,無論受到怎麼樣的欺負都用&34;來應對,這就是典型的服從型個性。

不斷隱忍地孩子看似乖巧,其實更容易爆發。朱朝陽在童年得不到快樂,從小就被家人打壓,在學校也因為不願幫助同學在考試中作弊,被同學欺凌。他看似乖巧,但實際上已經對生活有各種各樣的不滿,而他的爆發只需要再一次的欺凌和辱罵。

&34;的孩子也會形成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個性——&34;個性,他們就像是常常被危險和敵人包圍的&34;,不得不提心弔膽,時刻保持警惕。這樣的孩子常常都會有叛逆的性格,習慣性地攻擊,甚至會有虐待傾向。

嚴良是班裡最不合群的孩子,他總是容易暴怒,掀桌子、罵人,而長大之後,嚴良也漸漸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極端傾向,把內心掩藏起來。他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已經有著超越實際年齡的世故和成熟。

&34;會造成兩種個性的適應,一種是服從,另一種是&34;,或者不同程度的混合兩種個性,或者從一種變成另外一種。 服從的孩子會過於考慮他人,取悅他人,認同他人,自我否定, 有受虐傾向。 而如&34;的孩子會防禦,反叛,退縮,攻擊,感覺遲鈍,虐待傾向。

二、 &34;孩子的成因: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34;的個體,缺乏合理建設性處理極端情緒的能力,孩子常常都會不自覺地回歸

防禦和警惕模式,也會強迫自己去適應環境,從而隱藏自己的極端的情愫和行為,而且會隱藏得很成功——因為他們很早就長大了,他們知道要生活下去就必須偽裝自己。

朱朝陽、嚴良、普普之所以會嘗到&34;的苦果,是因為原生家庭對他們進行情感壓榨,父母的冷漠和無情讓孩子無法正視自身的情感需求。

比如,朱朝陽的父親過早的把成年人社會中的世俗帶到教育家庭中,他過早的逼迫兒子要如何察言觀色、權衡利弊,並且要懂得根據外界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他卻沒有教育孩子如何保持自我、如何正確思考、怎麼對待自身的情感需求。

在教育上,朱朝陽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是扭曲的,他的教育方式建立在壓抑孩子真實自我和情感需求上,反而把滿足父母的需要提升到第1位。在重組家庭之後,父親對兒子冷漠忽視,對朱朝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情感傷害。他寧願犧牲對兒子少得可憐的陪伴,也要跑去陪妻子和女兒買衣服。

朱朝陽看似聽話懂事,但是他心裡明白後媽對他的冷漠無視,也明白其他人對自己的嘲弄。就算小妹妹才故意踩髒了自己的新鞋,他只能選擇永遠離開,他知道自己大吵大鬧也不會得到什麼公平對待。

因為父母的漠不關心,所以朱朝陽多年來形成了一種&34;,他只能隱忍退讓來換取父母來之不易的寵愛和憐憫。他的懂事是被迫懂事,乖巧也是被殘酷的現實訓練出來的,而非真心自願。長久以往就失去了最真實的自我,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情感需求。

所以,朱朝陽習慣了忍氣吞聲,不敢表露不知如何表達,以至於他在學校上根本交不到朋友。這種情感壓抑這是朱朝陽僵化的行為模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使他漸漸落入了&34;的深淵。

三、&34;的孩子應該如何做出改變?

1、客觀的看待自身,理性的看待親子關係

如朱朝陽一樣,很多孩子都會認為自己必須要討父母的歡心,犯錯就必須要接受嚴懲。但是這種聽話懂事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能夠客觀的看待父母和周邊的事兒才是改變的第1步。客觀的看待外界並不是說去責備或者背叛父母,而是能夠清楚自己與父母之間角色顛倒時出現的問題,調整生活的重心,不應圍著父母轉。

2、 建立真實的自我,避免依賴

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上的依賴,都是&34;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情感上過分依賴父母,那麼孩子就會模糊自身和父母的需求,以至於不知道什麼需求是應有,什麼需求是錯誤的。孩子應該建立真實的自我。物質依賴也是&34;的引火線,它非常可能導致&34;的家庭氛圍,不利於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跳脫出依賴的循環,正視自身的需求。

3、多接觸外界,用行動和知識充實自己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經歷&34;,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圈子太小,以為父母長輩的話就是一切。這不僅不利於孩子 擴大視野,更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健康的思想基礎。孩子應該多接觸外界,去跟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人相處。也應該多閱讀、學習,用知識來充實自身,那麼他們才不容易被人灌輸想法。

我是小F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從心理學分析,「親職化」小孩的成因及應對方式
    "迷霧劇場"推出的精品短劇《隱秘的角落》在播出兩集後,豆瓣評分已經去到9.0分,而且這個分數持續至今。《隱秘的角落》開門紅的原因是背後有一支優秀的主創團隊,加上故事情節、小演員演技都非常吸引人。該片主要講述沿海小城中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到一次謀殺案的經過,並因此開始冒險的故事。
  • 《隱秘的角落》中的人格心理學——張東升的「人性哲學」
    上一期,趙老師用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了《乘風破浪的姐姐》為什麼這麼火?看看《隱秘的角落》中的「殺人禿魔」張東升~一、人格哲學發生變化看過《隱秘的角落》的各位應該有一個印象,張東升在回家的電梯裡有兩次遇到過一個頑皮的孩子。
  • 從心理學看豆瓣9.0高分網劇《隱秘的角落》
    故事情節你都了解,我們還是從心理學角度,說說打開這部劇的正確方式吧。01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隱秘的角落這部劇的主角是三個小孩,而「朱朝陽」應該是三個小孩當中「最壞的」那個。他長的好看,還是個學霸,不過父母離異。
  • 小孩又乖又懂事的家長要知道的一個詞「親職化」
    像「困獸」的小孩,其實包括了退縮和攻擊型的兩種。     所以是三種,服從、支配和退縮。 有特別服從,特別支配慾望強大,或者特別退縮的人,可能有親職化的經歷。健康發展的會依從他人,相信他人,而避免被人過度依賴。健康的親職化小孩不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
  • 看完《隱秘的角落》告訴你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經常有人問松松:學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是啊,不會算命,不能立刻解決你生活中的困難,不能一秒看透你心裡想什麼......那我學來幹嘛?回答這個問題前,來說說今年最牛的國產劇《隱秘的角落》,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就能看到,那些不幸的原生家庭中就有著千萬種不幸,許多悲劇的釀成往往是親子關係的缺失,別再讓家成為最傷人的地方,告訴你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都從哪來的?
    作為引起整個案件的始作俑者,這個算不上「小孩」的成年人更「壞」,而他的「壞」一方面與朱朝陽的形成某種隱秘的聯繫;另一方面相比於朱朝陽,他似乎更像是個「小孩」,因為我們會發現雖然他是幾起謀殺案的真正兇手,但與此同時他卻又似乎是一個頗為「單純」之人,並主要體現在他的偏執上。
  • 隱秘的角落大結局解析什麼意思?隱秘的角落三個小孩結局是什麼
    它的出處則是源自近期爆紅的犯罪題材網劇《隱秘的角落》,系秦昊飾演的一位殺手在劇中的臺詞。這部12集的電視劇自上線以來便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0。前幾天這部劇迎來了大結局,不少影視自媒體還給出了諸如「國產犯罪翻身之作」的評價。
  • 童年親職化:被迫「懂事」的人,別忘了安撫你的「內在小孩」
    在一定情況下,親職化會給當事人帶去不同程度的傷害,但也會塑造一些良好的品質,比如有責任心或者擅於照顧他人。 因此,親職化並非完全負面。但對於孩童和成年後的他們來說,有可能是災難性的。他們必須在責任和規矩、遊戲和樂趣之間找到平衡。 親職化的人也需要滿足他們「內在小孩」的部分。
  • 《隱秘的角落》: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有多大?
    這首歌響起時,有個畫面,朱朝陽、普普和嚴良三小孩躺在童話一般的大船上看月亮。那一瞬間,讓人覺得——這不是懸疑片,更像是一部《家庭教育片》。一張白紙,三個小孩,幾對混蛋父母,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給孩子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傷害。
  • 你心裡「隱秘的角落」藏著什麼?聚焦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專業是什麼...
    近日來,國產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十分火爆,開放式大結局裡裡「相信童話還是現實」引起不少網友們的熱議,心理學分析劇中主角們的各類文章也是層出不窮,又一次讓大家將目光聚集到了心理學專業。
  • 「壞小孩」的道德水平——解讀《隱秘的角落》
    近期有一部國產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熱烈討論,每一個看完電視劇的觀者都不經發出這樣的感嘆:小孩壞起來究竟有多壞?一般人談起小孩,總會說他們天真無邪,他們善良質樸。然而影視劇中為我們呈現的卻是朱朝陽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嚴亮與普普,的那些壞小孩的壞事。從一定程度上,「壞小孩」做的事情與他們所處的道德發展階段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 隱秘的角落:秦昊再演紫金陳小說《壞小孩》,與黑化小孩鬥智鬥勇
    同樣,推理之王2《壞小孩》也改編成《隱秘的角落》在愛奇藝播出。《壞小孩》的故事結構清晰簡潔而又立體感豐滿,閱讀性極強。作為推理小說,反而沒有側重於設置謎團、線索,也沒有描寫精巧的殺人手法,但是用明線推進劇情發展,暗線結尾反轉揭露真相,讓讀者大呼過癮。
  • 深度分析《隱秘的角落》背後的隱喻,每一個細節都細思極恐
    而當這些標籤疊加在一起時,就誕生了2020年6月的驚喜——《隱秘的角落》。懸疑推理劇因其自身的「燒腦」特性,具備了極高的參與度,打破了性別和年齡的桎梏,在觀眾群體中廣受歡迎。與原著的文本相比,《隱秘的角落》劇集為人物賦予了更加生動的情感、複雜的人性和戲劇化的行事動機。
  • 豆瓣高分《隱秘的角落》藏著一些隱秘的亮點
    那是因為看了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這部劇有多好看,相信你已經從回歸的微博熱搜上聽說了。網上幾乎是壓倒性好評,豆瓣以9.1分開局,目前已更新了6集,一度衝到9.2分。有網友評論第一次看國劇竟然有一種看美劇的優越感,發自肺腑的開心和驕傲。劇情極為抓人,第一集開場戲馬上來個爬山警告。
  •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怎麼煉成的?
    最近這部豆瓣評分9.2的國產網劇,就把「孩子的惡」呈現給了迴避真實的成年人——《隱秘的角落》在種種私心裹挾下,朱朝陽——這個次次考試年級第一卻沉默寡言甚至被同學孤立、欺負的孩子,被一步步逼入了「隱秘的角落」。三個孩子與殺人兇手的糾葛故事,隨之鋪展開來。
  • 豆瓣9.0,隱秘的角落裡,3個壞小孩的原罪,讓所有父母細思極恐
    要說最近的熱劇,《隱秘的角落》當之無愧了。豆瓣30多萬人評價,評分高達9.0,朋友圈裡也很多人安利。電視劇改編自紫金陳推理小說《壞小孩》 ,講了3個孩子「行差踏錯」的故事,情節精彩,細節滿分。相比原著的暗黑,電視劇裡的小孩被美化了不少;但其實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呈現了孩子內心隱秘的角落裡,一些不為人知的負能量,怎麼漸漸被激發,從而改寫了孩子的人物性格及命運。
  • 《隱秘的角落》中的人格心理學——朱朝陽媽媽的「人格面具」
    上一期,我們跟著佳期老師用人格心理學重新認識了這一期,我們繼續跟著佳期老師一起來揭開朱朝陽媽媽的「人格面具」~一、朱朝陽媽媽的「人格面具」朱朝陽的媽媽在劇中有自己的名字,她叫周春紅,然而佳期老師在回憶這個人物的時候卻很難回憶起她的名字
  •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給了壞小孩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時下熱播劇隱秘的角落改編自《壞小孩》,所以就想再次探尋黑暗的魅惑,它確實拖著人陷入天真殘忍的沼澤。有些細節值得推敲,比如法醫和警方都沒能識破一個小孩子的犯罪手法。但是情節還是很抓人的。朝陽是不是就是日後的東升,他們的名字的寓意深刻也很諷刺,本意是一種希望,猶如早上的太陽東方升起。實際卻令人大為唏噓!可嘆,可憐,可悲!
  • 太陽鏡潮牌的隱秘角落
    如果說,眾多太陽鏡品牌就像是一名慈愛的家長,那YY太陽鏡就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小孩。它以追求生活美學、發掘生活美好這些標籤而娓娓成長。然而,當了解YY太陽鏡後,原來是芸芸太陽鏡品牌中的瑰寶,它們用特立獨行的態度,帶領年輕一代勇敢做自己。颯取溫柔,YY太陽鏡的兩面體戴上颯氣的YY太陽鏡,也是體現自我的一種方式。
  • 《隱秘的角落》:故事愈「角落」 愈有震撼感
    正如有些冷靜的觀眾所評價的那樣,《隱秘的角落》並非無可挑剔,在後面的劇集中,節奏顯得拖沓,整部劇也與它的「推理」定位吻合度不高,而之所以觀眾認為「瑕不掩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隱秘的角落》給觀眾提供了不錯的參與感,在打分網站與社交媒體上,許多觀眾都在猜測光明結局背後讓人不寒而慄的隱喻,不少解讀帖子都寫得很精彩。能為觀眾提供參與劇情討論的入口,就已經表明劇作已經佔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