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錯過孟子一千年,比丟了一萬件國寶還可惜

2020-12-19 雲開書院

作者:餘雲開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將儒家學說系統化、完整化、實用化,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孔孟之道,其被後世尊為「亞聖」。

孔子為人類提出了以「仁、禮、秩序」為核心的生活問題指導原則,孟子則在這個基礎上,深入人類問題的病根,提出「天命觀、性善論、民主論」等根治藥方。

如果沒有孟子,儒家的整個體系就像沒有根的浮萍,深入不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發展也不會如此磅礴,至少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不會應運而生。甚至,整個中國文化將會失去大半色彩。

然而,事實上孟子被封建統治者冷落和打壓了千年之久。直到宋朝時期,才由朱熹將其編入四書五經之中,才得已以高姿態走向現代。

朱熹在《讀唐志》裡說:「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趨末。」意思是孟子的學說失傳後,天下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都舍本取末,走向了歧路。

與朱熹同時代的程頤也說:「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意思是周公之後,聖人之道就不行了,到孟子之後,聖學沒有得到傳承,所以大道喪失,社會沒有得到好的治理,因為孟子聖學沒有得到傳承,一千年沒有一個真正的儒士。

此外,韓愈在《韓昌黎集》裡也將孟子與堯舜、周公並肩稱為聖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其還在《讀荀》中說:「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他稱讚孟子「功不在禹下」。

一千年的時間在宇宙不算什麼,但在人類歷史中,卻能演變萬方。比如現代主宰西方的神學觀、哲學思想、民主意識等等,其實早在兩千年前孟子就已經深入探討。

孟子的「形上學」貢獻:以天命觀為核心的思想全新構想

孔子的天命觀是對從殷至周「敬天事鬼神」傳統思想的承認。但孔子在承認的基礎上,主張不要過多關注,並極力把人們的眼光從對「天」、「命」、「鬼」、「神」的關心上,拉到了現實社會生活中來,主張「盡人事」以應「天」事。

但孟子在這裡,卻比孔子走得更遠更深。孟子刪除了孔子天命觀中殘留的人格神含義,重建了整個道德信仰,將「天命觀」應用到人們日常生活指導中。

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不做而成是天意,不求而至是命數。

在這裡,孟子與西方以《聖經》為核心的神學觀念高度一致:即相信「天(神)」掌管世間的一切。

不過,在實際操作上,孟子又脫離了《聖經》神學觀對人生的主導性,而更趨近老子提出來的「無為」思想指導理念:讓人在對待事物的過程中,拋棄自我喜好、私心等私我幹預,即「順受其正」。

也就是說,我們要相信天命對人有一個好的安排,但人在這其中有不能有私心、妄為、邪念幹擾,而是要順道而為,堅守善良。由此,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這裡,孟子將現實與理想、唯心與唯物很好的結合起來,為人類提供了一條生機勃勃的路徑。

在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孟子為什麼要突破孔子對形上學的迴避,迎難而上呢?

我認為,孟子可能已經發現,如果單靠人性來完成道德的自我教化,存在著許多無法跨越的障礙,比如在「生存考驗」和「名利」面前,如果人沒有對「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人很容易走入「偽君子、假冒偽善」中做出欺名盜世的勾當。

那麼,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體系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甚至,整個社會就會滑入「弒君、陰謀、唯利是圖、怨氣橫流」等惡性循環之中(事實上,當時的社會已如此,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神性在看不見的地方嚇唬著人心,人心就可以無法無天、為所欲為。

但可惜的是,孟子的「天命觀」只是淺嘗輒止,並沒有形成一種道德信仰體系,也沒有像西方《聖經》那樣,在摩西之後,有無數的聖賢來發展其道德體系,從而為西方文明的近代發展注入了「信用」體系。我們知道,金融的發展,第一必備條件就是社會信用良好。這是西方工業革命得以迅猛發展的基礎。

不得不承認,在這方面的建設,曾經我們有太多的「不在意」了。而實際上,就道德理論體系而言,孟子的道德體系並不亞於西方道德體系,只是我們沒有早些將其系統化、完整化、深入化。

孟子的「性善論」:為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開啟了活水源頭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就是「天」,他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他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由此,孟子發展了「性善論」學說。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最核心也最著名的論點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一理念與荀子提出來的「人之初、性本惡」成為了哲學界兩大終極命題,對後世哲學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此我們略為分析一下「性善論」和「性惡論」,我們不做對錯的分析,只對兩者對人類社會的建設性分析。我想,相對於「性惡論」,「性善論」更有益於人類身心健康發展。試想,假如人類整天處在互相防範、互相惡看的環境中,其心靈無疑是很容易扭曲、變態的。此外,如果我們回到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感受,一定是友善、互愛、寬和的感受。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惡的,無論用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都難以將這種感受注入到人的內在之中。

孟子從「人之初、性本善」出發,進一步發現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種品德,由此孟子原創性提出了「良知、良心」這兩個詞。不過,孟子也指出,人的這些先天的「善」的品質會被後天環境所汙染。所以,孟子又提出了需要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並從「求放心、寡慾、從大體,存夜氣,養氣和知言」六個方面,提出存心養心的心學理論邏輯。

簡而言之,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人都有個一個本心和本體,這個本心和本體就是人的良知和良心。這種本心和本體,不是別人給的,而是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有的,即良心天賦。為進一步說明道德的根據在人心,孟子用人有「惻隱心、羞噁心、辭讓心、是非心」來加以論證。

所以,孟子強調,要對人性充滿樂觀和自信,那些不善的行為,並不能證明人性不善。他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他們做了壞事,並不是人性不善,而是沒有好好發現自己的內心而已。

清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黃宗羲在研究孟子之後,斷言道:「孟子的性善說足一條千古不易的真理。」

孟子的「性善論」,最大貢獻就是在中國哲學史上開啟了心學之路,宋代的陸九淵沿著這條路,提出「心即理」的概念,並進一步將心學思想系統地完善。而後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又進一步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事上練」實用法則,帶領心學思想走上巔峰。至今,心學已經活躍在全世界許多地方。

當然,心學體系仍然沒有達到終極狀態,比如雖然我們知道「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體」。但是人心的本體是什麼?人心本體外的意念是什麼?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在人類社會進程中又取到哪些作用?這些關於人心的意識結構,良知的內涵,良知的外延,以及良知的歷史地位等等還有待研究。

因此我想,假如我們沒有錯過孟子那一千年,這些答案應該早就研究出來了。

孟子的民主思想:不亞於西方民主的政治思考

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提出仁政的理論,即「仁者無敵」。其主要表現在「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或由於不仁而失天下。他強調國家的核心是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進一步,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他還說「天子不能與天下與人」意思是天子沒有資格將天下給人治理,他認為只有「天」才有資格將「天下與人」,這裡的天指的就是民。在這裡,孟子否定了當時普遍認為「天下是君主的」的意識,這其實已經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徵: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天下只有人民選拔的人才能為管理者。

為此,孟子還提出了超前的民主政治方案:「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曰,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梁惠王上)也就是說,在選拔人才問題上,不是由君主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而應該由國人來決定,這就是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徵。

梁啓超先生就認為孟子這一思想具有西方近代民主的因素,他在《古議院考》中就說:「《洪範》之卿士,《孟子》之諸大夫,上議院也;《洪範》之庶人,《孟子》之國人,下議院也。」

此外,孟子還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理念,意思是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保護產權,否則,如果人民對自己的財產沒有長久永恆的權利。那麼人們就會沒有創業創新和努力賺取財富的決心,這簡直就是另一個版本的《國富論》思想,也是西方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倫理。

然而,孟子並不像《國富論》那麼簡單和偏狹,他邁向了更高的層次,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指導思想。讓人不是為獨富獨樂而追求,而是以「兼濟天下」為理想,說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不是「利益集團民主」,而是「天下為公的民主」。

其實,中國近年提出的人類共同體就有孟子的仁政思想。學者袁維傑和劉娟平在一篇論文裡提到:「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政治思想的精髓,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此外,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劉鄂培教授撰寫《孟子大傳》也曾指出:「2000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天人和諧、均衡、統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仁民愛物命題,還提出了一系列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具體措施。」他認為,應將中國古代關於天、人、自然關係的理論模式綜合成一種更為全面完備的天人關係理論模式,以解決人類面臨因生態平衡和生存環境破壞而產生的危機。

由此可見,孟子的政治思想其實要比現代西方民主更有大局觀、更具有終極關懷。

孟子思想就像一座巨大的高山,現今我們才只是在山腳撿到幾塊石頭而已

近代思想家梁啓超在《飲冰室書話》中評論孟子說:「白呂黎倡之,宋賢和之,孟學似光大矣。然於孟子經世大義,無一能言者,其所持論無不與之相反…自宋以來,有尊孟子之名,無行孟學之實!」

也就是說,雖然孟子所幸被後世名家發現挖掘出來,但其真正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從以上我們對孟子的幾個方面深入分析來看,足見梁啓超先生之言非虛。如果孟子以上的思想,即便只有一面能被發揚光大,中國文化之燦爛勢必更加耀眼。

可以說,孟子就好比是一座大山,現今我們只是在山腳撿到幾塊石頭而已。

所以,我認為中國錯過孟子一千年,比丟了一萬件國寶還要可惜。

但實際上,我們錯過的不僅僅是孟子一人,中國「諸子百家」的輝煌時代,像孟子這樣的人物我們有一打,且每一個人物都為我們貢獻了無以倫比的思想智慧,但大部分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本文系餘雲開哲學研究室出品)

參考文獻:

1. 孟子《孟子》

2. 司馬遷《史記》

3. 王陽明《傳習錄》

4. 朱熹在《讀唐志》《讀荀》

5. 韓愈《韓昌黎集》

6. 劉鄂培《孟子大傳》

7. 胡克森《試論孟子的民主思想》

8.袁維傑 劉娟平《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流失日本的300萬件文物中,這10件最珍貴,可惜歸國之路遙遙無期
    流失日本的300萬件文物中,這10件最珍貴,可惜歸國之路遙遙無期日本是近代以來給中國造成傷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二戰期間,日本入侵我國長達14年,佔領了大半個中國,造成中國軍民3500萬人傷亡。這期間,很多文物遭到了日軍搶劫。目前為止,在日本的中國國寶有360萬件,居於世界第一。
  • 中國比金銀珠寶還珍貴的國寶,在過去卻被當成廢紙,賣了一萬麻袋
    國文化藝術的積澱是十分濃厚的,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文化的文明行為是唯一沒有終斷過的文明行為,中國文化不但一直促進著我國在持續向前,也對西方文明全球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擁有 很刻骨銘心的危害,許多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成效往往被大家所熟識,關鍵是由於每一個時期都是會撰寫史籍來記述那時候產生的一些大事兒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2014年,臺北故宮外借翠玉白菜、東坡肉奇石時,需要日本就「舉國來借」,並且要拿出10件日本國寶作為回饋展。比起《蒙娜麗莎》,中國國寶在日的經歷實在能用「命運多舛」形容。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先生按照原型比例,縮小製作了一尊重達80公斤的小型「靈隱銅殿」送往日本展出。
  • 《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100件國寶,這個博物館有30件展品
    如果你對《如果國寶會說話》裡的文物念念不忘,不妨親身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一睹文物們在現實世界裡的「音容笑貌」。若想探訪老北京文化,首都博物館是首選。但想要看到國內的「重量級」國寶,還得是國博。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入口在天安門斜對面,出口則正對人民大會堂。
  • 湖南省博物館有11件頂級國寶,可惜《國家寶藏》只提到1件|圖集
    在我們國家上億件文物裡,只有極少數由於太過珍貴,或者太容易損壞,被評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永遠不得出國巡展。進入「禁出國」名單的文物都是國寶中的超級國寶,總共只有195件/套。三件國寶裡唯一的「禁出國」文物,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這件頂級國寶:3.
  • 中國丟失了的八件寶物,皆是無價。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許多價值連城的鎮國之寶。可有許多的寶物,因為時間遙遠或是其它的什麼原因而消失無蹤了。以下幾件寶物,便是那些消失無蹤的國寶中的巔峰,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從全國挑8件國寶進行展覽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從全國挑8件國寶進行展覽 中廣網 2010-04-12         據省博市場部主任馬業平介紹,中國館從全國挑選了8件國寶來展覽,湖北就佔了兩件。  中國館是從「四大發明」和科技水平歷程這個主軸來挑選展品的。  曾侯乙建鼓底座是青銅冶煉巔峰之作,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纏繞的小龍構成,龍身互相纏繞鏤空並鑲嵌綠松石,工藝至今無法復原,沒有複製品。
  • 中國4大失傳國寶,第二是十大名劍之一,第四傳承千年後下落不明
    中國4大失傳國寶,第二是十大名劍之一,第四傳承千年後下落不明文/孟浪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歷史悠久文化興盛,其中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但是有一些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消失,他們或因為戰爭而被奪走或因為時間原因消失不見
  • 中國歷史上有四件頂級國寶,第一件最具考古價值,最後一件最珍貴
    我國可以追溯的歷史大約有5000年,在這5000年的歲月裡,中華民族的祖先靠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數以億計的歷史文物,稱得上是國寶的文物也是數不勝數。下面,筆者就列出在筆者心中可以稱得上頂級國寶的四件歷史文物,這四件文物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老人幹活時肚子疼,角落方便發現1張「手紙」,現是國寶中的國寶
    就比如有時候突然丟了一件物品,想找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等到不想找了、要放棄了,它自己就悄悄在某個地方出現了,這種意外的驚喜總能讓人體會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考古就像找東西,在工作開始之前誰也不知道地下的古墓或者遺址裡放這些什麼東西,只能一點點挖掘、一點點探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項工作也是要看運氣的。
  • 中國歷史上的六件無價之寶,去向成謎,這些國寶你了解嗎?
    中國歷史上的六件無價之寶,失蹤成謎,這些國寶你都知道嗎?文|老馬談收藏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物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我們都知道中國近代有一段悲慘的歷史,被列強搶走了不少文物。但是同樣也有非常多的文物被保存下來了。
  • 《孟子》最經典的10句話,句句霸氣十足,影響中國千年!
    在孔子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者,就是孟子。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一路行來,我們讀過許多孟子的經典名句,今天,隱娘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流傳最廣的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希望能啟迪你的人生。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中國有多少國寶流失海外?
    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等失竊大量文化遺產被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更是有為數眾多的國寶流失海外
  • 《如果國寶會說話》走近中國國家博物館 20餘件國寶壓軸收官第二季
    8月20日,由央視紀錄頻道《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組和全國多家博物館聯合推出的「青少年走近國寶」活動,迎來最後一站中國國家博物館。活動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展出包括第一二季節目裡播出過的近20件國寶,央視新聞新媒體全程直播互動,20餘萬人在線同步觀看,重溫國寶被塵封的故事,感受美好中華。
  • 文物最美瞬間|60件國寶,你被哪一件驚豔到?
    那些歷經千年歲月洗蝕但最終得以保留至今的文物,從泥土重見光明,化身珍貴的時間見證者。人們,開啟了它們身上的故事。60件國寶,60段故事。《如果國寶會說話》,哪一件你曾被它驚豔到?唐 西安碑林博物館 藏每一座石碑都猶如一扇時間之門漢語的節奏和詞彙講述著《聖經》中的創世神話作為探求這古老教派變遷流轉的密碼更是一扇
  • 蘇州重大發現,小學生「掏鳥蛋」掏到千年國寶,專家估價50億
    因為中國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在不同的年代裡,都會出現一些精美的文物,通過對這些文物的研究,我們也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古代社會的歷史。儘管說在古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並不很高,但與現代工藝相比,那些傳統的手工藝還是有一定的落差。
  • 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巡展的7件國寶,最後一個確定不是穿越的?
    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巡展的7件國寶,最後一個確定不是穿越的?1.鴨形玻璃注,北燕文物, 長20.5釐米、腹徑5.2釐米,重70克。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巡展的7件國寶:2.春秋蓮鶴方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獲評「中國最美溼地」,不但風光旖旎,還有一動一靜兩大「國寶」
    這時在南方還依然太陽高照,處處可見秋日的五彩繽紛,北方卻已經被飛雪襲擊,可以望著一片寒冷的北國風景。趁江南的秋天還沒結束,這次出發德清下渚湖,不僅可以一眼看到「中國最美溼地」的美麗風採,還可以看到一動一靜兩個堪比大熊貓的「國寶」。「人有德行,清澈如水」,德清縣位於浙江省湖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名山勝利,母親故鄉,絲綢之家,竹茶之地,文化之國」的美譽。
  • 實拍:清明上河園最「童趣」的地方,千年藝術現代詮釋,錯過可惜
    逛了一天的《清園》,在這裡獲得了少有的輕鬆,可以說這裡是整個《清園》最具「童趣」的地方,上千年的古老藝術,加上宋朝耳熟能詳的小故事以及現代元素的詮釋,給人以另類的感覺, 不僅適合於小孩子,連大人看著也喜慶,生機盎然。比如下邊這個狸貓換太子的橋段,雖然說是話本裡的演繹,可卻讓人感到了新意,上邊還有詳細的文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