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雲開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將儒家學說系統化、完整化、實用化,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孔孟之道,其被後世尊為「亞聖」。
孔子為人類提出了以「仁、禮、秩序」為核心的生活問題指導原則,孟子則在這個基礎上,深入人類問題的病根,提出「天命觀、性善論、民主論」等根治藥方。
如果沒有孟子,儒家的整個體系就像沒有根的浮萍,深入不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發展也不會如此磅礴,至少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不會應運而生。甚至,整個中國文化將會失去大半色彩。
然而,事實上孟子被封建統治者冷落和打壓了千年之久。直到宋朝時期,才由朱熹將其編入四書五經之中,才得已以高姿態走向現代。
朱熹在《讀唐志》裡說:「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趨末。」意思是孟子的學說失傳後,天下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都舍本取末,走向了歧路。
與朱熹同時代的程頤也說:「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意思是周公之後,聖人之道就不行了,到孟子之後,聖學沒有得到傳承,所以大道喪失,社會沒有得到好的治理,因為孟子聖學沒有得到傳承,一千年沒有一個真正的儒士。
此外,韓愈在《韓昌黎集》裡也將孟子與堯舜、周公並肩稱為聖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其還在《讀荀》中說:「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他稱讚孟子「功不在禹下」。
一千年的時間在宇宙不算什麼,但在人類歷史中,卻能演變萬方。比如現代主宰西方的神學觀、哲學思想、民主意識等等,其實早在兩千年前孟子就已經深入探討。
孟子的「形上學」貢獻:以天命觀為核心的思想全新構想
孔子的天命觀是對從殷至周「敬天事鬼神」傳統思想的承認。但孔子在承認的基礎上,主張不要過多關注,並極力把人們的眼光從對「天」、「命」、「鬼」、「神」的關心上,拉到了現實社會生活中來,主張「盡人事」以應「天」事。
但孟子在這裡,卻比孔子走得更遠更深。孟子刪除了孔子天命觀中殘留的人格神含義,重建了整個道德信仰,將「天命觀」應用到人們日常生活指導中。
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不做而成是天意,不求而至是命數。
在這裡,孟子與西方以《聖經》為核心的神學觀念高度一致:即相信「天(神)」掌管世間的一切。
不過,在實際操作上,孟子又脫離了《聖經》神學觀對人生的主導性,而更趨近老子提出來的「無為」思想指導理念:讓人在對待事物的過程中,拋棄自我喜好、私心等私我幹預,即「順受其正」。
也就是說,我們要相信天命對人有一個好的安排,但人在這其中有不能有私心、妄為、邪念幹擾,而是要順道而為,堅守善良。由此,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這裡,孟子將現實與理想、唯心與唯物很好的結合起來,為人類提供了一條生機勃勃的路徑。
在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孟子為什麼要突破孔子對形上學的迴避,迎難而上呢?
我認為,孟子可能已經發現,如果單靠人性來完成道德的自我教化,存在著許多無法跨越的障礙,比如在「生存考驗」和「名利」面前,如果人沒有對「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人很容易走入「偽君子、假冒偽善」中做出欺名盜世的勾當。
那麼,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體系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甚至,整個社會就會滑入「弒君、陰謀、唯利是圖、怨氣橫流」等惡性循環之中(事實上,當時的社會已如此,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神性在看不見的地方嚇唬著人心,人心就可以無法無天、為所欲為。
但可惜的是,孟子的「天命觀」只是淺嘗輒止,並沒有形成一種道德信仰體系,也沒有像西方《聖經》那樣,在摩西之後,有無數的聖賢來發展其道德體系,從而為西方文明的近代發展注入了「信用」體系。我們知道,金融的發展,第一必備條件就是社會信用良好。這是西方工業革命得以迅猛發展的基礎。
不得不承認,在這方面的建設,曾經我們有太多的「不在意」了。而實際上,就道德理論體系而言,孟子的道德體系並不亞於西方道德體系,只是我們沒有早些將其系統化、完整化、深入化。
孟子的「性善論」:為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開啟了活水源頭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就是「天」,他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他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由此,孟子發展了「性善論」學說。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最核心也最著名的論點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一理念與荀子提出來的「人之初、性本惡」成為了哲學界兩大終極命題,對後世哲學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此我們略為分析一下「性善論」和「性惡論」,我們不做對錯的分析,只對兩者對人類社會的建設性分析。我想,相對於「性惡論」,「性善論」更有益於人類身心健康發展。試想,假如人類整天處在互相防範、互相惡看的環境中,其心靈無疑是很容易扭曲、變態的。此外,如果我們回到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感受,一定是友善、互愛、寬和的感受。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惡的,無論用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都難以將這種感受注入到人的內在之中。
孟子從「人之初、性本善」出發,進一步發現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種品德,由此孟子原創性提出了「良知、良心」這兩個詞。不過,孟子也指出,人的這些先天的「善」的品質會被後天環境所汙染。所以,孟子又提出了需要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並從「求放心、寡慾、從大體,存夜氣,養氣和知言」六個方面,提出存心養心的心學理論邏輯。
簡而言之,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人都有個一個本心和本體,這個本心和本體就是人的良知和良心。這種本心和本體,不是別人給的,而是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有的,即良心天賦。為進一步說明道德的根據在人心,孟子用人有「惻隱心、羞噁心、辭讓心、是非心」來加以論證。
所以,孟子強調,要對人性充滿樂觀和自信,那些不善的行為,並不能證明人性不善。他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他們做了壞事,並不是人性不善,而是沒有好好發現自己的內心而已。
清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黃宗羲在研究孟子之後,斷言道:「孟子的性善說足一條千古不易的真理。」
孟子的「性善論」,最大貢獻就是在中國哲學史上開啟了心學之路,宋代的陸九淵沿著這條路,提出「心即理」的概念,並進一步將心學思想系統地完善。而後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又進一步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事上練」實用法則,帶領心學思想走上巔峰。至今,心學已經活躍在全世界許多地方。
當然,心學體系仍然沒有達到終極狀態,比如雖然我們知道「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體」。但是人心的本體是什麼?人心本體外的意念是什麼?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在人類社會進程中又取到哪些作用?這些關於人心的意識結構,良知的內涵,良知的外延,以及良知的歷史地位等等還有待研究。
因此我想,假如我們沒有錯過孟子那一千年,這些答案應該早就研究出來了。
孟子的民主思想:不亞於西方民主的政治思考
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提出仁政的理論,即「仁者無敵」。其主要表現在「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或由於不仁而失天下。他強調國家的核心是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進一步,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他還說「天子不能與天下與人」意思是天子沒有資格將天下給人治理,他認為只有「天」才有資格將「天下與人」,這裡的天指的就是民。在這裡,孟子否定了當時普遍認為「天下是君主的」的意識,這其實已經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徵: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天下只有人民選拔的人才能為管理者。
為此,孟子還提出了超前的民主政治方案:「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曰,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梁惠王上)也就是說,在選拔人才問題上,不是由君主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而應該由國人來決定,這就是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徵。
梁啓超先生就認為孟子這一思想具有西方近代民主的因素,他在《古議院考》中就說:「《洪範》之卿士,《孟子》之諸大夫,上議院也;《洪範》之庶人,《孟子》之國人,下議院也。」
此外,孟子還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理念,意思是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保護產權,否則,如果人民對自己的財產沒有長久永恆的權利。那麼人們就會沒有創業創新和努力賺取財富的決心,這簡直就是另一個版本的《國富論》思想,也是西方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倫理。
然而,孟子並不像《國富論》那麼簡單和偏狹,他邁向了更高的層次,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指導思想。讓人不是為獨富獨樂而追求,而是以「兼濟天下」為理想,說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不是「利益集團民主」,而是「天下為公的民主」。
其實,中國近年提出的人類共同體就有孟子的仁政思想。學者袁維傑和劉娟平在一篇論文裡提到:「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政治思想的精髓,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此外,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劉鄂培教授撰寫《孟子大傳》也曾指出:「2000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天人和諧、均衡、統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仁民愛物命題,還提出了一系列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具體措施。」他認為,應將中國古代關於天、人、自然關係的理論模式綜合成一種更為全面完備的天人關係理論模式,以解決人類面臨因生態平衡和生存環境破壞而產生的危機。
由此可見,孟子的政治思想其實要比現代西方民主更有大局觀、更具有終極關懷。
孟子思想就像一座巨大的高山,現今我們才只是在山腳撿到幾塊石頭而已
近代思想家梁啓超在《飲冰室書話》中評論孟子說:「白呂黎倡之,宋賢和之,孟學似光大矣。然於孟子經世大義,無一能言者,其所持論無不與之相反…自宋以來,有尊孟子之名,無行孟學之實!」
也就是說,雖然孟子所幸被後世名家發現挖掘出來,但其真正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從以上我們對孟子的幾個方面深入分析來看,足見梁啓超先生之言非虛。如果孟子以上的思想,即便只有一面能被發揚光大,中國文化之燦爛勢必更加耀眼。
可以說,孟子就好比是一座大山,現今我們只是在山腳撿到幾塊石頭而已。
所以,我認為中國錯過孟子一千年,比丟了一萬件國寶還要可惜。
但實際上,我們錯過的不僅僅是孟子一人,中國「諸子百家」的輝煌時代,像孟子這樣的人物我們有一打,且每一個人物都為我們貢獻了無以倫比的思想智慧,但大部分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本文系餘雲開哲學研究室出品)
參考文獻:
1. 孟子《孟子》
2. 司馬遷《史記》
3. 王陽明《傳習錄》
4. 朱熹在《讀唐志》《讀荀》
5. 韓愈《韓昌黎集》
6. 劉鄂培《孟子大傳》
7. 胡克森《試論孟子的民主思想》
8.袁維傑 劉娟平《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