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考行測備考:資料分析列式之年均增長

2020-12-13 北京中公教育

說起資料分析,不少考生尤其是沒有系統學習過這類題型的考生會說太麻煩,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為列式比較複雜。但是殊不知這其中蘊含著許多的計算公式,只要能掌握了每個考點對應的公式,列式就變得輕而易舉了。今天中公教育就帶大家一起看一下資料分析中年均增長題型對應的考點。

含義

年均增長量,用來說明某種現象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年增長的數量。

年均增長率,反映某種現象在一定時期內逐年遞增的平均速度。

常考考點

 

例題精講

(一)年均增長量

例1、2010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達到6.19億噸,2010-2017年,平均每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增長0.65億噸。

問題:2017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為多少億噸?

A.9.36 B.10.09 C.10.74 D.11.39

【答案】C。中公解析:已知初期值、年均增長量,求末期值6.19+0.65×7=10.74。選擇C選項。

例2、2017年中國海運原油進口量高達780萬桶/天,與2008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長50萬桶/天。

問題:2008年中國海運原油進口量為多少萬桶/天?

A.280 B.330 C.350 D.380

【答案】B。中公解析:已知末期值、年均增長量,求初期值780-50×9=330,選擇B選項。

例3、2014-2018年,浙江省GDP分別為40173億元、42886億元、46485億元、51768億元、56197億元。

問題:2014-2018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長多少億元?

A.5341 B.4006 C.4738 D.3205

【答案】B。中公解析:已知末期值、初期值,求年均增長量(56197-40173)÷4=4006。選擇B選項。

(二)年均增長率

例1、2014-2018年,某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2437億元、2606億元、2826億元、3045億元、3187億元。

問題:2014-2018年,該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是百分之幾?

A.10.1% B.8.7% C.7.6% D.6.9%

 

 

問題:若2018-2022年全國網際網路業務收入的平均增速與2014-2018年的平均增速保持相同,則2022年全國網際網路業務收入將達到多少億元?

A.19357 B.21620 C.22630 D.24904

 

通過上面的講解,相信各位考生對資料分析中年均增長的相關考點已經有所熟悉。對於這塊內容,大家一定要熟記基本公式,然後就可以利用公式進行求解啦!

推薦查看>>>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專題 國考信息匯總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年均增長率的計算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年均增長率的計算 2020-10-13 15:57:36| 中公教育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或將發布,根據歷年國考時間安排
  • 2021國考行測技巧:資料分析如何準備?
    國考可謂是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經濟下行的當今,殺條血路,實屬不易。加之今年疫情影響下經濟發展的萎靡,公考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鐵飯碗」。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處於優勝的地位,備考至關重要。資料分析在考試中往往是一個拿分點,也是容易丟分的。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從資料分析的角度一起為2021國考而奮戰。
  • 2021江蘇國考行測技巧:資料分析如何準備
    國考可謂是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經濟下行的當今,殺條血路,實屬不易。加之今年疫情影響下經濟發展的萎靡,公考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鐵飯碗」。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處於優勝的地位,備考至關重要。資料分析在考試中往往是一個拿分點,也是容易丟分的。接下來,中公教育就帶大家從資料分析的角度一起為2021國考而奮戰。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技巧:複雜列式如何計算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技巧:複雜列式如何計算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已經開始,不知道考生是否已經著手複習。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技巧:逆向思維講解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技巧:逆向思維講解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已經開始,不知道考生是否已經著手複習。
  • 2019國考衝刺:行測資料分析備考三步走之進階篇
    2019國考衝刺:行測資料分析備考三步走之進階篇 2018-11-26 11:25:33| 來源:中公教育 2019國家公務員筆試將在12月2日舉行。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公式匯總
    國考行測資料分析部分,眾多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都會投資大量時間,這個部分也確實是付出必有收穫,在考場上想要快速拿下資料分析,我們對於這部分考查的概念公式還是有必要爛熟於心的,今天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總結了資料分析中能夠用到的所有公式: 增長
  • 2015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年均增長量的求法
    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題型中有一類求增長量的題目,考生普遍感覺比較混亂,這一類的題型就是求年均增長量,下面就年均增長量談談該如何求解。 年均增長量:就是假設每一年較之前的年份都以相同的增長量在增長,這就是所謂的年均增長量。年均增長量在考試中主要有三種題型: 1.已知初期量a,年均增長量x,增長年份n,求末期量。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公式匯總來了,記不住的考生總結一下吧
    國考行測資料分析部分,眾多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都會投資大量時間,這個部分也確實是付出必有收穫,在考場上想要快速拿下資料分析,我們對於這部分考查的概念公式還是有必要爛熟於心的,今天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總結了資料分析中能夠用到的所有公式:增長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技巧:恩格爾係數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備考技巧:恩格爾係數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已經開始,不知道考生是否已經著手複習。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算式的速算技巧之——有效數字法
    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國考頻道提供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行測資料分析速算技巧,包括增長量、增長率、倍數、比重、平均量等,本文整理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解題技巧。提升資料分析成績的核心在於列式和計算,尤其是計算更是成為了考生們解題過程中的一個難過的「坎」,中公教育專家將幫助廣大考生解決資料分析中的計算慢的問題。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隔年增長不用愁,套用公式解煩憂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隔年增長不用愁,套用公式解煩憂 2020-10-20 13:57:32| 中公教育 趙越
  • 2019國考行測資料分析難度:計算量不大 保持穩定
    2019國考行測資料分析難度:計算量不大 保持穩定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行測試題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9國考行測資料分析,2019國考行測,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試題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資料】2019行測資料分析常見統計術語列舉
    【資料】2019行測資料分析常見統計術語列舉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技巧之比重變化量
    眾所周知,資料分析是大部分考生的「攔路虎」。很多考生基本上談虎色變,所以遇見這類問題要麼沒時間做,要麼花的時間特別久。2021國考備考已經開始,考生們此時要多學各種快速解題技巧。接下來,中公教育專家就如何對於資料分析當中的比重變化量挑選了歷年國、省考試題進行詳細的介紹,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備考情況和能力,選取最適合自己,最高效的解題方法。
  • 2020國考行測資料分析中易混淆概念辨析之倍數
    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國考頻道提供2020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行測資料分析速算技巧,包括增長量、增長率、倍數、比重、平均量等。本文整理2020國考行測資料分析中易混淆概念辨析之倍數。
  • 2021國考行測備考:資料分析之巧算比重變化量
    國考是行測考試中比較難的一類,其時間緊,題量大。在國考行測中,資料分析是必須把握的一項,其分值佔比大,也是考生比較重視的模塊。那麼。對於數據多,計算複雜的資料分析,我們如何節省時間呢?今天,由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介紹一種實戰技巧:資料分析中比重變化量的巧算法。
  • 2020山東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關於年均增長率的那些事
    2020山東公務員考試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關於年均增長率的那些事 2020-05-28 14:01:54| 來源:中公教育張露 山東·中公教育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之兩期比重比較和計算
    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國考頻道提供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行測資料分析速算技巧,包括增長量、增長率、倍數、比重、平均量等。本文整理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之兩期比重比較和計算。 推薦查看>>>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專題 國考信息匯總
  • 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百分數與百分點的異同
    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國考頻道提供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答題技巧,行測資料分析速算技巧,包括增長量、增長率、倍數、比重、平均量等,本文整理2021國考行測資料分析百分數與百分點的異同。在行測資料分析的材料中會出現百分數與百分點這兩個概念,且經常同時出現。如果考生不理解各自的含義,就無法對材料進行精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