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都希望幫寶寶構築一個健全的免疫系統,讓寶寶有自己的抵抗力,可以抵抗各種致病細菌和病毒,從此遠離疾病、健康成長。而「江湖上」盛傳的N種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免疫力的版本,究竟哪一種該信,哪一種不可取呢?
1牛初乳可以替代母乳給寶寶第一次免疫
可信度:☆☆☆☆☆
原因
牛初乳是母牛產犢後3天內的乳汁,因富含免疫因子和生長因子,曾一度被追捧。但它終究是對於小牛犢來說不錯的營養物質,無法完全替代母乳構建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層免疫系統。只有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物質,才是寶寶真正需要的,才能增強寶寶抗病能力和機體免疫力。
2用益生菌、益生元,可以提高免疫力
可信度:★★☆☆☆
原因
益生菌和益生元,對那些腸道菌群失衡的人群可以起到調節腸道菌群、維護機體微生態平衡的作用。但如果寶寶體內菌群平衡、排便情況良好、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並不需要額外補充。
3吃蛋白粉可以增加抵抗力
可信度:★★☆☆☆
原因
蛋白質的缺失確實會影響到寶寶免疫力的提高,但單純依靠營養品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也是不可取的,可以在寶寶的食物中適當增加一些優質蛋白質的供給,比如多吃魚、蛋、奶和豆製品。另外,蛋白質的攝入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反而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哦。
4儘量生活在乾淨的環境中能避免生病
可信度:★★☆☆☆
原因 越乾淨越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誤區。有些家長試圖營造一個一塵不染的環境作為保護盾,寶寶接觸的一切東西都拿來反覆消毒。殊不知,寶寶在無法接觸到任何細菌的同時,也失去了「訓練」自身「免疫部隊」的機會。寶寶的免疫系統是在一次次被「侵犯」、一次次起來「反擊」後才逐漸完善起來的。允許「髒」一點反而能讓免疫系統接觸並熟悉外界物質,增強抵抗力,從而也加強自身的抗病能力。
5疫苗打得越多越好
可信度:★★★☆☆
原因
打疫苗是提高寶寶免疫力的有效途徑,針對特定病情接種疫苗,可以使寶寶通過自身產生抗體來增強免疫反應。但接種疫苗並不是包治百病的,一種疫苗只能管一種疾病,況且過度注射疫苗也會引起醫學上的免疫麻痺。因此,除了國家規定的計劃內疫苗外,可以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寶寶的自身情況和疾病的流行情況,在醫生的建議下,有針對性地接種一些計劃外疫苗。
6「春捂秋凍」能提高抵抗力
可信度:★★★☆☆
原因
民間自古有「春捂秋凍」的說法,從養生保健角度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春捂」是指乍暖還寒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否則身體難以適應,會給病菌可乘之機;「秋凍」是指秋天轉涼時不要過早增添衣服,適當的涼爽刺激有助於提高耐寒能力。但是「春捂秋凍」要把握時機,視寶寶實際情況而定,如寶寶已經身體不適,還是應當視氣候適當地增添衣服,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提高抵抗力,反而適得其反。
7一發燒就去醫院,不然會降低免疫力
可信度:★★★☆☆
原因
如果是38.5℃以下的發燒,不必緊張得立即去醫院醫治,可以在家做一些簡單的家庭護理,比如多喝開水、溫水擦浴來物理降溫。因為病原體會讓人生病的同時,也能刺激人體自身防禦系統的啟動,抗擊那些引起感染的有害病原體,從而提升自身的「作戰水平」,產生有針對性的免疫力。另外,醫院複雜的環境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可以在家先觀察一下。如果寶寶發燒超過38.5℃,且食慾、精神狀況差,伴有嘔吐、驚厥等現象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8勤洗澡可以防止感冒
可信度:★★★★☆
原因
經常給寶寶洗洗澡,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強皮膚抗寒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但是,如果洗得過於頻繁,也會破壞皮膚表層的油脂分泌平衡。一般來講,除了炎熱的夏天,每星期給寶寶洗澡的次數不宜超過3次。
● 均衡的營養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基石,能讓寶寶受益終身。均衡的膳食有任何營養保健品都無法取代的功效,穀類、薯類、肉類、豆類、堅果、蔬菜、水果……一樣都不能少,膳食多樣才能做到營養均衡,身體自然健康。此外,要培養寶寶愛上喝白開水的良好習慣,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溼潤,形成抵擋細菌的一道重要防線,幫助提高抵抗力。當然,這個水絕不是各種含糖飲料或汽水,應當是溫熱的白開水。
● 規律的生活 要幫助寶寶建立有規律的生物鐘,保證睡眠充足,三餐定時適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規律的生活行為,不要因為大人的生活作息打亂了寶寶的生活節奏。
● 適當的運動 多帶寶寶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也曬曬太陽。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幫助消化,還可以鍛鍊呼吸系統和心肺功能,進而提高抵抗力。運動要適量,要遵循寶寶成長的自然規律,該爬的時候爬、該走的時候走,千萬別因為大人過度的保護欲阻礙了寶寶的正常成長。
● 愉悅的心情 讓寶寶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經常逗他笑笑,因為大笑可使抑制免疫功能的皮質醇減少,對大腦發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於提高免疫力,對環境更具適應性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