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胖?每天該吃多少?吃什麼好?
上接B19版
依據攝入能力,安排「吃」些什麼
當你換算好自己每天所需攝入的能量後,該吃些什麼,吃多少,也可以有一個大體的換算。
例如,某男,身高175釐米,體重70千克,從事輕體力勞動。他一天需攝入的能量應為:
其標準體重:175-105=70千克,屬正常體重型,其一日總能量=30千卡×70(千克)=2100千卡。這2100千卡能量需要吃什麼來補充呢?
夏教授說,只有結構合理的飲食,才能為人體提供必需的六類物質。按照中國營養學家制定的膳食原則,每天從食物中獲取的糖類應為60%-65%,脂肪應為20%-30%,蛋白類應為10%-15%,其他成分不均勻地分布在各種食物中。
換算:
糖類:2100×63%÷4=330克
蛋白類:2100×12%÷4=63克
脂肪類:2100×25%÷9=58克
這三類主要營養成分還有另外三類(三素)都是從食物中攝取的。
據此,每日的食物大體應為:主食:約375克以內,不少於150克。副食:奶類約250克;蛋類1個;瘦肉 100-150g;蔬菜類約500g;水果類約200g;豆製品約50-100g;油脂類約20-30g。
如果限於條件和生活習慣,有時食物需調整,還可以能量進行交換:
約90千卡能量:穀類25克,奶類100克,肉類50克,蛋類60克,油脂類10克,蔬菜類500克,水果類200克,幹豆類25克。
「這是粗略的分類。同類還有不同,比如香蕉與火龍果就有較大差別。還有一些植物動物類食物有獨特的作用。」
三餐應有度,飯後不宜吃水果
每天的三餐該如何安排?
夏教授介紹,原則上應為:早中晚的飲食比例為3∶4∶3,即本著總量控制,量出而入,入出平衡;合理搭配,不偏不嗜,三餐有度,均勻安排的原則。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些人習慣在飯後吃水果、吃過飯後就睡覺或吃雞蛋不吃黃,這些都是錯誤的飲食習慣。
據了解,平常所吃的食物,主要成分是脂肪、糖和蛋白質等,而這些食物在胃裡的滯留時間大致為:糖類為1小時左右,蛋白質為2-3小時,脂肪為5-6小時。餐後馬上進食水果,消化慢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會影響消化快的水果,這些物質要在胃部停留一兩小時或更長時間,跟消化液產生化學作用,分解後才進入小腸吸收,水果被阻礙前進停滯胃內,在高溫之下腐敗。而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在胃內的高溫下產生發酵反應甚至腐敗變化,會生成酒精及毒素,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道帶來不良影響。水果中還含有類黃銅化合物,如果沒能及時地進入小腸消化吸收,被食物阻隔在胃內後,經胃內的細菌作用轉化為二羥苯甲酸,而攝入的蔬菜中含有硫氰酸鹽,在這兩種化學物質作用下,幹擾甲狀腺功能,可導致非碘性甲狀腺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