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6 來源:西南大學
為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西南大學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以「合併組建、融合發展」為契機,在建設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上下功夫,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初步形成了與辦學百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創建高水平大學目標相適應的校園文化體系。學校先後獲得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三等獎。
——強化校園理念文化,彰顯學校特色文化。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主導理念,不斷豐富和完善學校頂層設計,打造具有學校特色、學校風格、學校氣派文化。以學校組建融合為契機,凝鍊出「含弘光大、繼往開來」校訓和「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以及「以人為本、學術立校」的辦學理念,濃縮了學校核心價值觀及百年校園文化精髓。學校校訓、大學精神及辦學理念通過文化景觀命名、製作學校十大建築檯曆、傳箴言風光名信片等方式物化,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取法學校精神,成立了含弘學院,開展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30個學院(所)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和歷史傳承,提出院訓或所訓,彰顯學院文化特色,部分單位還設計了標誌符號,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同時,學校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為契機,凝鍊出了學校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目標以及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體系,完善了學校的理念文化體系。
——踐行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學生文化涵養。學校將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提升學生文化涵養。一是大力構建「238」學術文化體系。2指兩大計劃,即以中國土壤學科開拓者侯光炯院士命名,以科學探究為宗旨的 「光炯計劃」,以國學大師吳宓的字命名,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 「雨僧計劃」;3是指研究性教學、自主性學習、創新性實驗三大學術文化平臺;8是指「雨僧」講壇、「含弘大講堂」、「含弘」實驗班、科技創新基地、科技文化節、創新實踐學分等八大項目載體。二是培育校園實踐文化。學校積極開展大學生「三進三同」體驗式實踐教育活動,連續23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探索出社會實踐導師制等實踐模式;與西南地區數十個區、市、縣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建立了大學生「頂崗實習」支教機制,以科教扶貧的「石柱模式」為代表,形成了「支援西部,服務農村」的校園實踐文化。三是弘揚志願服務文化,以校園文明創建、「支教」「支農」等為重點,整合學生「特立」志願服務總隊、校紅十字志願者服務隊、「紅帽子」志願者服務隊、「就業形象大使」、校教學信息中心學生志願者,凝練出「助人自助、回報社會」的特色志願服務精神。
——加強文化基礎建設,營造和諧文化氛圍。一是整合網絡文化。設立西南大學官方博客、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青春縉雲網站)、新聞門戶網站(西南大學新聞網)和網絡交互平臺(樟樹林論壇),實施輔導員博客之家等特色網絡文化建設。二是完善文化景觀。修建了紀念吳宓先生的宓園,製作了吳宓、候光炯等一大批各類校史人物和學科領域大家名師塑像;在學生生活園區製作了園區文化標識石雕,以及中國傳統經典文化語錄文化石;教學樓宇室內,設計製作了名人名言警句牌。三是豐富文化載體。整合圖書資源,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目前,學校擁有圖書館紙質文獻累積262萬餘冊,電子文獻累積726萬餘冊。圖書館年均接待到館讀者115萬餘人次、年均借還圖書150萬餘冊;充分發揮《西南大學報》、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臺等傳統媒體開展文化宣傳,唱響主旋律,營造文化育人氛圍。
(責任編輯:宋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