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為什麼說杜威思想對於現今仍有重要價值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張斌賢教授、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王穎副教授、河南師範大學塗詩萬副教授等共同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圍繞一百年前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的經歷,為我們講述了杜威思想對於中國教育發展的意義。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以及張斌賢老師、石中英老師、王穎老師和塗詩萬老師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張斌賢教授認為,在訪問過中國的諸多外國學者中,杜威是對中國教育影響最大的。雖然杜威在中國影響最大,但是他在中國的命運起伏也是最大的。在民國的時候,杜威被當作偶像來崇拜,但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杜威被成為詛咒的對象。現在對於杜威有兩種趨勢:一種是我們逐漸地擺脫了過去的神聖話和妖魔化,把他作為一種研究的對象;另外一種則是很可悲的趨勢,即消費化。但是,無論是神聖化、妖魔化和消費化,都不利於我們對杜威思想的理解,不利於對作為現代思想一個重要因素的理解,從而阻礙了我們對於現代教育本身的理解。

杜威之於當下中國教育的意義

在石中英教授看來,杜威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在教育學界被尊稱為「世界三大教育哲學家」之一,另外兩位是古希臘的柏拉圖和法國的盧梭。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非常豐富,而且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哲學學科的發展,都有著長期和深刻的影響。

杜威

石中英教授側重分析了杜威的價值論和教育價值論。他認為比起杜威的知識論來說,杜威的價值論和教育價值論在教育學界關注得不是很多。杜威在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第十八章專門談了這個問題。在杜威看來,「價值」這個名詞有兩種十分不同的意義。一方面,它指珍視一個事物的態度,覺得事物本身有價值。價值就是豐富的或完全的經驗的名稱。另一方面,它也指一種有特色的理智行為——一種比較和判斷的行動,估量事物的價值。根據這樣一種認識,杜威區分了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內在的價值不是判斷的對象,不能和別的內在價值進行比較,也不能說哪個大些哪個小些,哪個好些哪個壞些。

工具價值不是從一個事物自身而言的,而是指該事物在實現另外一個目標中的作用。所以,工具價值是比較的結果。不過,杜威也指出,內在價值是外在價值的基礎,如果一種事物的內在價值沒有得到實現,就很難實現其外在價值。石中英舉例說,從小我們就知道什麼是主科(如語數外),什麼是副科(如音體美),其實主、副科的叫法就是進行價值比較後的結果。從內在價值角度說,副科的價值是不是就比主科小呢?杜威認為單從學科價值本身來講不能進行比較,因為各種科目的價值都是內在的,音體美這樣的學科對於人類經驗的豐富同樣重要。只有當我們聯繫「第三個東西」,比如高考的時候,價值比較才有結果,因為音體美相對於高考的科目而言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杜威還認為,把不同價值授予給不同學科是錯誤的,每一門學科都有豐富的價值。在他看來,科學可以具有任何價值,如果把科學作為手段,對於某些人科學具有軍事價值,對另一些人科學具有技術價值,對另一些人有商業價值,或許還有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科學也有審美的價值。所以,杜威說不應該把科學的價值窄化了。杜威提出這一說法是出於當時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不同科目代表不同價值,比如通常認為拉丁語可以訓練我們的記憶力,哲學可以訓練我們的推理能力,藝術可以訓練我們的想像能力,所以我們便要集合各種科目構成課程,即把價值表和學科科目一一對應。可問題是人類所需要的價值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如何才能具有這樣豐富的價值呢?其中一種邏輯就是認為我們應該設置更多的學科,這就會導致課程擁擠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現象。杜威認為,造成這種價值分隔和課程擁擠現象有深刻的社會原因,跟我們現代生活的職業主義、專業主義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與各種職業和社會階層的固化也有密切的關係。杜威認為,教育上的價值衝突,只不過是社會生活當中的區隔和排斥在教育領域的反映而已。所以杜威認為,民主的社會團體的教育任務,就在於和隔離孤立的現象做鬥爭,使得各種利益可以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民主不完全是政治性的,最重要的是各個人、各個群體、各個階層打破經驗的封閉性,彼此共同生活,追求共同的目標,這是杜威的社會理想,也是他的教育理想和價值理想。

石中英教授認為,杜威的價值論和教育價值理論在今天有多方面的意義。今天我們經常會說:我們學了那麼多科學課程,但是我們沒有受到科學的涵養;我們學了那麼多社會課程,但是沒有培養出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我們甚至還學習過許多人文課程,但是卻沒有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事實上基於杜威的上述理論,可以這樣來解釋:青少年對於各個領域課程和教學的價值,主要是從它們的教育工具價值看待的,而不是從它們的內在價值來看待的。很多時候,甚至為了追求更大的工具價值而完全置課程和教學的內在價值於不顧。這真是當前中國教育的最大危機。杜威的價值理論和教育價值論可以指導我們對這樣的危機進行深入的反思,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杜威與中國的杜威教育學派

杜威的思想在中國有如此深遠的影響與中國的杜威教育學派密不可分。王穎老師分享了杜威與中國杜威教育學派的關係。在杜威來華前後,一共有四位思想家到過中國,除了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還有羅素、杜裡舒和泰戈爾,這些人也都在中國各個高校做過講演,也受到知識界的歡迎,但唯獨杜威對中國教育那麼有影響,這與杜威在中國的學生也就是中國杜威教育學派是分不開的。杜威從1904年到193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任教,他於1919年4月30日來到上海,1921年8月2日從青島離開。中國杜威教育學派,大部分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直接或間接師承於杜威,推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中踐行和發展杜威學說,他們包括郭秉文、胡適、蔣夢麟、陶行知、陳鶴琴、李建勳、劉伯明、鄭曉滄等。在這些學生當中,以胡適和陶行知最為著名。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

胡適是最早受到杜威影響的年輕中國學生中的一員,在寫給母親的信中他曾提到「杜威先生乃此邦哲學泰鬥,故兒欲往遊其門下也」。後來在回國之後,胡適成為最著名的杜威思想宣傳推廣者。當杜威於1919年4月30日開始訪華時,胡適曾作為杜威在北京和山西、山東等地區的翻譯,他翻譯得非常好,讓杜威的思想更容易被中國的知識界、教育界甚至是普通的階層所理解。關於杜威講演的內容在胡適著作中特別多,最著名的就是1920年8月出版的由胡適翻譯的《杜威五大演講》,關於杜威教育哲學、政治哲學都收錄在其中。1921年杜威要離開中國了,於是胡適寫了《杜威先生與中國》,其中有很多的感慨,他說:「杜威這個人的人格真可以做我們的模範,他生平不說一句不由衷的話,不說一句不思索的話。」

在杜威訪華回美國後,胡適在一段時間仍繼續在中國進行宣傳,比如在安徽安慶市做的實驗主義和科學的人生觀,同時他還在北大新設一門「杜威著作宣讀」課程,包括杜威的《思維術》《哲學的改造》,以及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一些著作,都被胡適在這門課上選讀。在此過程中,胡適依照杜威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即著名的十字箴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用這個方法,胡適進行了《紅樓夢》的考證。現在看起來,我們覺得很容易,但實際上真正做到依然很難。後來,胡適還應杜威的邀請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演講,講演的內容就是《中國哲學的六個時期》,胡適雖然提倡白話文,但是他的古文功底是非常強的,而且對中國哲學有深厚的研究。

費正清現身說陶行知是「杜威最有創造力的先生」,他是繼郭秉文、胡適、蔣夢麟之後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學生。陶行知和杜威有很多交往不確定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陶行知把杜威的思想「翻了半個筋鬥」。在此之前,陶行知和胡適都邀請過杜威來華訪問,而那個時候陶行知和胡適的關係也很好,但是後來國民政府的時候,陶行知和胡適教育觀點漸行漸遠,再加上胡適是在高等教育用力,陶行知則是在基礎教育、平民大眾教育用力,出現了一些思想觀點的分歧,所以到後來他們之間反倒沒有太多的思想碰撞,也沒有太多的聯繫。

為什麼說後來陶行知「翻了半個筋鬥」呢?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但是到陶行知這裡就變成了「社會即學校」,所以才有他在曉莊師範學校教老百姓在打水過程中就要學會認字,認什麼呢?「井」「水」。陶行知把教育看得更廣,不僅是我們學校中的知識,還包括生活中的知識,當時種田要教跟一些田地相關的知識和生字;打水也是這樣的,在校學生同樣也需要跟普通百姓一樣進行學習。社會即學校,就是「生活即教育」,生活需要什麼就教什麼。這是跟杜威先生的觀點是不一樣的。1927年開始,陶行知便在《生活教育理論》對杜威思想開始創造性地發展,他跟杜威聯繫非常緊密,直到各界救國聯合會七君子,他還聯繫請杜威、愛因斯坦等十六人對「七君子事件」表示關切。

郭秉文是國立東南大學校長,他後來到臺灣的學生吳俊升說他是「杜氏及門弟子,杜氏赴華講學,公實促成,而杜氏教育學說之影響於中國教育至鉅,公有倡導傳播之功」。郭秉文也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學位。郭秉文有一段時間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還有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這實際上是雙軌制,校長都是郭秉文,直到1923年南高正式併入東大。在國立東南大學的時候,郭秉文聘請很多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畢業的中國學生來校任教,包括了陶行知、鄭曉滄、陳鶴琴、劉伯民。郭秉文在國立東南大學開展的是十年的教育活動,他更多關注的是科學化的教育,所以當時有一個說法叫「南東南,北北大」,國立東南大學在南方,主要進行科學教育,北京大學在北方,主要做人文社科教育。此外,郭秉文還提出了通才和專才的平衡,還有學生自治。

蔣夢麟也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蔣夢麟在杜威來華之前是做《新教育》雜誌,杜威來華第一場演講平民主義教育,蔣夢麟做口譯。後來,蔣夢麟幾次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最後做了行政院秘書長。蔣夢麟與杜威的關係是蔣夢麟在《西潮與新潮》一書中提出的:「杜威先生是胡適博士和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業師,後來又曾在北大擔任過兩年客座教授。」蔣夢麟是最遵照杜威的意思在中國推行改革的,他的改革體現在《北京大學學則》中,比如選科制、文理溝通等。蔣夢麟與杜威的思想在《杜威在華講演錄》中均有體現。

中國杜威教育學派還有張伯苓、李建勳、鄭曉滄、劉伯明等,他們踐行杜威教育思想。杜威對中國教育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他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影響了整個教育理論界,引領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平民大眾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奠定了中國學制發展。在杜威訪華之前,中國的學制是仿照日本建立的,蔡元培先生改的。咱們現行的學制,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這一套採用的是美國的體系,就是從杜威來華的時候開始施行的。此外,還包括了在教科書和課程設置中去掉「忠君尊孔」,加入了學習美國的公民道德教育、科學性教育和科學實驗。

杜威在中國的奇聞逸事

在塗詩萬老師看來,杜威一直和中國非常友好,杜威在來華訪問之前去了日本,臨走時日本天皇準備頒發一個「旭日勳章」,但是杜威不接受。因為杜威對日本當時的軍國主義有一種嗅覺,日本比較專制,但杜威的思想是民主的。1939年杜威80歲生日的時候,國民政府給他頒發了一個勳章叫「採玉勳章」,杜威欣然接受了。「採玉」是以蔣介石母親名字命名的勳章,從這裡可以看出,杜威對中國一直是非常友好。

1919年12月24日,杜威應邀到濟南演講,但是剛剛到火車站準備出發的時候,接到了當時的山東省督軍張樹元電報,拒絕他到濟南做演講,但是杜威還是堅持要去。到了濟南火車站之後,沒想到張樹元又派人來迎接杜威,所以張樹元對杜威是比較矛盾的態度。杜威在濟南演講了幾天,其中有一個演講題目是「新人生觀」,主要包括兩點:第一,新人生觀就是人生觀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不能是古代人生觀現在照收不誤。第二,新時代要講平等民主的人生觀。演講之後,當時的教育廳廳長就反對這個觀點,說我們應該教學生效仿先人的人生觀,而不能是杜威的人生觀態度。當時胡適也在場,直接就駁斥了教育廳廳長,胡適的觀點有兩個:第一,他說你要效仿先人,而先人的國故分兩種:一種是國粹,一種是國渣。要效仿國粹,反對國渣。第二,胡適說我們的教育不是教育學生效仿先人,而是教育學生創造。要知道胡適當時可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雖然是北大教授,但卻在公開場合直接當著教師代表的面駁斥教育廳廳長。

杜威訪華兩年零三個月在江蘇去的地方最多,在北京待的時間最長,但是高潮卻是發生在1920年10月至11月初在湖南期間。那時的湖南可是中國非常厲害的省份,當時有一句話說「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1920年10月份,湖南人發起了一個運動——名人演講會,請了很多名人到湖南演講十天,這些名人有杜威、羅素、蔡元培、胡適、張東蓀、李石岑、吳稚暉等,後來胡適因為有事沒去。當時還有一個著名教育家叫舒新城也在現場聽演講,所以不管是講者還是聽眾都是首屈一指的。

相關焦點

  •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教師招聘考試必考內容之一,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察,考察人物地位、代表著作、人物思想的對應關係。本文主要為大家總結國外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杜威學校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1919年,杜威曾先後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廣州等地講學,在我國演講、宣傳他的教育理念,介紹他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做法。杜威一直關注學校教育,他有幾個基本考慮:教育理論的實行必須有支持的機構,學校是最好的選擇;傳統學校存在許多問題,必須對學校進行改革;實驗學校只是一個對理論加以檢驗的中心,不具備可複製性。杜威學校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社會基礎。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比
    教師招聘考試中人物的教育思想一直都是相對困難的部分,常考判斷題以及單選題、多選題,同學們容易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混淆,讓同學們感覺難以把握,因此在這裡就為同學們梳理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
    不論對這些教育思想及其影響做何種評價,無可否認的是,在所有這些教育思想中,杜威(John Dewey)教育思想影響的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其他任何教育思想都難以相比的。同樣難以相比的是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命運之跌宕起伏。
  • 杜威&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
    杜威的思想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陶行知的思想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學生的實踐,但兩者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美國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 重識中小學創客教育:基於杜威「做中學」思想的審視
    而時至今日,學界對於創客教育究竟是什麼仍頗有爭議,創客教育所具有的深層次價值值得進一步探討。在中小學創客教育實踐中,實踐者往往過於關注學生「做」了什麼,而對於為什麼要「做」,什麼是真正的「做」缺少深入的省思。作為創客教育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約翰?
  • 教師招聘: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的異同
    本文介紹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的異同。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有何異同,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相同點:一、其思想都受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杜威所處的時代,是美國南北戰爭大規模擴張和改革的時期。由於當時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以及壟斷資本的高度集中,階級矛盾深化,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也不斷出現,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派標榜自己的教育為現代教育,和赫爾巴特形成對立面。二、其思想都以哲學為核心,把哲學,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結合,並對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論指導作用。
  • 杜威的個人經歷及思想小結
    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有名的實用主義者,著名的實用主義思想,在幼兒教育實踐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做中學」、「兒童中心主義」思想更是現在幼兒教育的指導思想。杜威誕生在一個中產社會階級的雜貨商家中,他的家鄉在新英格蘭的伯林頓。
  • 「教育強國」石中英:杜威的價值理論及其當代教育意義
    不過,檢視近幾年以及更長一段時間國內有關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主題和成果,人們不難發現,與眾多的有關杜威教育本質論、教育目的論、知識理論及其課程與教學思想等研究相比較,有關杜威的價值理論包括教育價值理論的系統研究相對薄弱。有學者在自己的教育哲學論著中只是在教育價值論的部分對杜威的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的分類稍有介紹,[2]對於杜威其他的教育價值和一般價值主張沒有介紹和分析。
  • 杜威與中國 「洋先生」掀起思想潮
    就連孫中山總結革命教訓,為了否定中國古人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思想,佐證強化他的「知難行易說」,還專程去拜訪杜威求以質證之,得到杜威的同樣看法而信心大增。杜威的中國之行影響深遠,大大超過了當初預期,以至胡適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甚至還斷言:「在最近的將來幾十年中,也未必有別個西洋學者在中國的影響可以比杜威先生還大的。」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杜威的思想
    他在《我的教育信條》中說:教育是社會改良的唯一手段。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哲學是教育的一般理論,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總結上述觀點,杜威從其實用主義哲學角度認為教育的價值是塑造個人和改良社會的唯一手段。
  • 杜威與中國:他在中國引爆思想火藥桶
    就連孫中山總結革命教訓,為了否定中國古人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思想,佐證強化他的「知難行易說」,還專程去拜訪杜威求以質證之,得到杜威的同樣看法而信心大增。杜威的中國之行影響深遠,大大超過了當初預期,以至胡適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甚至還斷言:「在最近的將來幾十年中,也未必有別個西洋學者在中國的影響可以比杜威先生還大的。」
  •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包括《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兒童與課程》等。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們主要介紹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做中學以及教育無目的等核心觀點。
  • 杜威如是說
    21世紀,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新的教學觀,100年以前,杜威就已經提出過、實驗過。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來到近代中國。將他哲學的教育觀——「在做中學」引入到1922年五四運動精神影響下的新學制和新課改。在中國百年教育史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今天,在新時代中國追求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仍然有可以挖掘的價值。
  • 杜威思想與陶行知思想的關係
    杜威思想與陶行知思想的關係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的觀點和美國學者杜威的觀點都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點,因為其觀點有其相似之處,容易成為備考過程中的易混點。所以這裡我們就兩者的思想上的聯繫進行解釋說明,便於大家理解記憶。
  • 杜威對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批判與繼承
    在西方教育理論界 , 赫爾巴特和杜威分別被看作傳統教育派和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赫爾巴特的思想是不是就意味著傳統? 杜威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全新的呢?杜威是以批判赫爾巴特的姿態出現的 , 那麼他們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對立的? 兩者之間存在著哪些異同之處? 應如何看待他們在歷史上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 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簡介
    杜威還談論了國際政治、民族主義、國民外交等。演講到思想問題時,杜威認為,「凡是靠得住的文明,一定有很可靠的根據。這個根據就是有系統的思想信仰」。「一切社會的重要變遷或改革,一定與思想的變遷改革同時來的。」「人類總離不了兩種勢力,一是物質的環境的勢力,一是思想的心理的勢力。」⑤他強調變遷的時代不應壓制思想自由,思想統一是長期的趨勢,不能強求。
  •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的改造」。(2)教育無目的論杜威認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 以「經驗」為中心的杜威教育思想
    經驗的過程就是生活,生活又與環境密切相關】作為實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杜威以「經驗」為中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諸多重要方面作出了創造性解釋,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洞見,產生了廣泛影響。胡適在1919年《實驗主義》一文中這樣寫道:「杜威在哲學史上是一個大革命家。為什麼?因為他把歐洲近世哲學從休謨和康德以來的哲學根本問題一齊抹煞,一齊認為沒有討論的價值。
  • 杜威教育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