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化石保護研究中心:化石保護徵途上 年青一代勇當先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在我們的星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無數的物種誕生了,同時,也有無數的物種湮滅。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湖北遠安,曾發現地球歷史上最早的鰭龍類、魚龍類化石證據,以及「中生代爬行動物重返海洋事件」起始階段最奇怪的動物——湖北鱷等大量化石。

  為有效保護利用這個著名化石產地內諸多珍貴的化石,遠安成功申報建立了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和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這些成績的背後,有一群地質工作者在默默付出。

  左起:李姜麗 尚慶華 鄒亞銳 石建喜 譚秋明 陳銀芳 尹 偉 陳 剛

  這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平均年齡33歲,均為地質及古生物專業本科及研究生學歷。他們滿懷對化石的喜愛和對職業的熱愛,紮根於遠安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長期從事當地重要化石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工作。他們陸續幫助遠安完成了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及湖北遠安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的申報,開展了遠安下三疊統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發掘研究、湖北遠安下三疊統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群特徵研究和湖北遠安早三疊世奧倫尼剋期牙形石生物地層及沉積環境研究等專題科研,為遠安編制了《遠安縣國家級重點保護化石產地保護規劃》、《湖北遠安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拍攝了遠安古生物化石科普宣傳片,結合遠安精準扶貧工作,在遠安最重要的化石點落星村部署開展了遠安落星村地質旅遊扶貧項目,幫助落星村成功建立全國首個村級化石保護站,並為落星村的「中國化石第一村」招商及建設提供服務。

  這是一支2013年開始組建,成員來自五湖四海的技術團隊,主要由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的一群30歲左右的工程師、技術員組成,為保障專業技術力量,團隊還聘請了幾位省地質局已退休的老專家,以及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幾位專門從事爬行動物研究的研究員和化石發掘修復技師作為專家顧問。團隊的一些小夥子、小姑娘一開始並不了解艱深的古生物專業知識,連分辨化石和普通巖石都有困難,但通過繁重的工作和前輩的悉心指導,他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在野外現場磨練自己,取得了很大進步,正在逐步成長為合格的化石修復技師和研究者。

  他們實地發掘、及時搶救修復了遠安化石產地數十條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並通過產地保護規劃、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為遠安的化石保護開發工作制定了長期周詳的計劃;他們積極開展業內交流、發表多篇學術論文,還定期組織遠安特色化石展品參加國內知名的礦博會等活動。

  映溝化石發掘現場

  落星村,是遠安化石產地最著名的化石點之一,這裡曾發現原始魚龍化石和大量湖北鱷化石,引起多國專家矚目。2017年,團隊受縣國土局委託,開展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時值8月酷暑,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的團隊成員尹偉費力撬開一層紋層灰巖後,忽然發現一截從未見過的粗大尾椎化石,他一蹦三尺高,嘶啞著喉嚨大聲呼喚幫忙。由於化石圍巖十分堅硬,短時間內將完整化石取出難度較大,項目團隊現場為化石搭起了遮陰防雨棚,對化石進行細心照料,通過整整兩個星期的努力,終於把尾椎之前的化石探索出來並成功與圍巖分離,這是遠安產地發現過最大的化石之一,細節保存完整,但與之前發現的爬行動物化石有許多差異,想到這可能成為新的重要科學發現,大家可高興壞了,每天蹲在發掘區輪流值守,尤其是現場負責李姜麗,更是每天六點就爬起床,跑到化石坑裡細心守護著寶貴的化石,生怕它受到一點點傷害。可是,由於有斷層影響,化石材料無可避免地碎成多塊,化石裝車時,儘管大家都小心翼翼,仍在碎塊接合部位造成了一些碰撞和損傷,看著化石表面的傷痕和破碎的巖塊,化石發掘者之一的鄒亞銳忍不住默默流下心疼的淚水……

  鄒亞銳細心呵護落星村新發現化石材料

  團隊主要成員李姜麗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她自2014年開始負責遠安片區相關工作以來,常常因為連續數月在現場工作而無法陪伴孩子和家人。2014年她出野外時,孩子剛蹣跚學步,等她結束工作回到家時,孩子已經滿地跑。看著媽媽黑黝黝的臉,寶寶竟然認不出她來……她自己有時候都笑稱「遠安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現在已經是半個遠安人啦」。團隊成員趙璧、鄒亞銳等在團隊老專家、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努力,從對古海洋爬行動物不了解的「外行」,到如今逐步掌握化石分類和觀測技術;陳剛、尹偉等還通過參加學習培訓,一步步掌握了化石氣動、噴砂等現代化修復技術……

  團隊務實的工作得到遠安地方政府和省地質主管部門的認可和重視,以團隊為基礎,遠安縣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地質局於2018年合作共建了:遠安化石保護研究中心。加大力度,開展境內化石資源保護研究開發工作。這支年輕的隊伍,將在遠安化石保護的徵途上繼續紮實前行。

相關焦點

  • 湖北遠安化石產地
    2.產地發現和研究概況遠安化石產地重要化石發現研究史可上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1965年,我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對由湖北地質五隊一分隊1959年採自遠安縣望城崗三疊紀地層的一塊化石進行研究,命名遠安貴州龍。
  • 遠安擬建「中國化石第一村」
    落星村成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保護站本報訊(記者田東明,通訊員曹登鋒、金昕)6月20日下午,湖北遠安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落星村化石保護站在遠安正式揭牌成立。
  • 湖北遠安:「化石第一村」的新機遇
    圖為:「化石第一村」的中華震旦角石石板。(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通訊員 張博 攝)  遠安縣河口鄉落星村,曾發現2.5億年前世界獨一無二的「湖北鱷」等珍稀化石,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支持下,於2014年成功建成我國首個村級化石保護站。落星村獲得「中國化石第一村」美稱。  10月3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落星村。該村地處遠安北部,相傳因一顆行星落於村中而得名。
  • 遠古化石為遠安帶來旅遊生機 蹚出鄉村振興路
    原標題:遠安"中國化石第一村"蹚出振興路遠古化石,為古村帶來旅遊生機遠安「中國化石第一村」蹚出振興路牆上展出有2.5億年前的「湖北鱷」等化石照片。在遠安地質博物館展覽的「湖北鱷」化石,是落星村發掘到的寶貝之一。它形狀像鱷魚,長約80釐米。地質專家考證,這類鱷魚化石僅在湖北發現,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特殊類群。落星村有17棟由石頭壘砌而成的老房子,「湖北鱷」就是在這些老房子旁邊發現的。壘砌房子的石頭上,還顯現出各類花紋。「一些花紋就是化石!」
  • 遠安建了個"妖怪村"!這裡有世界獨一無二化石
    湖北日報訊(記者周壽江、通訊員趙越、劉中一)遠安縣河口鄉落星村,曾發現了2.5億年前世界獨一無二的「湖北鱷」等珍稀化石,圍繞珍貴化石保護工作,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支持下,於2014年成功建成我國首個村級化石保護站——
  • 探訪「中國化石第一村」落星村:古化石帶來「新生機」
    【解說】在湖北省遠安縣河口鄉落星村,由於其境內曾發現眾多三疊紀水生爬行動物化石,包括世界獨一無二的湖北鱷類化石、地史最早的魚龍類和鰭龍類化石等,該村落因此也被稱為「中國化石第一村」。10月24日,記者對遠安縣落星村進行了探訪。  【解說】落星村地處遠安縣北部,相傳曾有一顆行星落於村中而得此名。1965年,古生物家在遠安發現一塊化石,後命名為遠安貴州龍。
  •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2016-2025...
    實行保護管理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重要化石產地優先安排科學研究工作,增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產地,應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分區建設、分級保護;鼓勵採取多種方式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一)科研方向我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將按照研究工作目的和重要程度而規劃,重點是省域重要化石保護利用研究。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現、指導保護與利用化石的科學、文化價值,積極探索科學利用與可持續利用化石,以及發展地方經濟的方式和路徑,努力實現化石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成立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切實做好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  三是加強原址保護。
  • 臨夏州和政縣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化石保護工作培訓暨科普創意...
    12月10至11日,由甘肅地質博物館、臨夏州中共和政縣委宣傳部、和政縣大景區管委會聯合舉辦的為期兩天的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化石保護工作培訓暨科普創意人才隊伍培訓活動在臨夏州和政縣圓滿落幕。此次培訓旨在加快推進申報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和政縣工作任務,促進和政古生物化石的保護研究和合理開發利用,培養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創建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    此次培訓共計50家單位近150人參加。
  • 確認是恐龍化石!
    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12月21日下午2時許,他和家人外出散步,來到住家附近的一工地。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團近日走進雲南玉溪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在化石中尋找到這一人類終極哲學命題的答案,探索生命多樣性的起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郭煥學:南漳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守護者
    進入21世紀,這裡又相繼發現了許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主要有孫氏南漳龍、南漳湖北鱷、苗條似湖北鱷、張家灣巢湖龍和漢江蜥等,均屬國家級一級重點保護化石。南漳地區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在全球屬獨一無二,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2005年,南漳建立省級地質公園,隨後建立地質公園管理局,郭煥學帶領幾名工作人員,在松樹溝等地挨家挨戶進行化石保護宣傳,使當地村民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系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 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  「哎呀!這好像是一塊恐龍腿骨化石。」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的石頭正是一塊恐龍化石。事後據專家考證,這確實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進行現場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12月21日下午2時許,他和家人外出散步,來到住家附近的一工地。
  • 浙江天台化石產地
    四、研究概況(1)痕量元素研究2000-2002年,中科院礦產所與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對採集的恐龍蛋化石進行痕量元素研究,解剖發現,蛋殼內外層與蛋腔內含物保存完好,採用電子探針能譜定性和波普定量分析,蛋內層與殼內壁方解石中都呈現輕稀土元素釔(Y)和銥(Ir)元素含量異常,這是地外物質加入的特徵。
  • 南山公園添一景 化石科普園落成
    化石科普園主要展示了含大量的海洋動物化石的錢石灰巖和成煤植物科達木化石。 走進科普園,腳下的地磚主體為灰色,看上去與平時步行道地磚沒什麼區別。在該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質環境和採礦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白志君的介紹下,揭開了化石地磚的神秘。只見他在地磚上倒了一些清水,灰色的地磚立刻呈現出許多大大小小的白色圓圈。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進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犀牛、鱷魚化石現身三門峽澠池
    來源:大河報與現存世界上的犀牛、鱷魚不太一樣,具體的差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勘查小組人員在現場做勘查工作現場出土的某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2017年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三門峽市政府聯合在上河曙猿遺址豎立遺址保護碑。同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南澠池工作站在南村鄉掛牌成立,此舉標誌著上河曙猿遺址的保護、利用與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哎呀!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遠安化石群地質公園入圍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
    遠安化石群地質公園入圍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發布時間:2018年02月08日 08:58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珞、通訊員胡誌喜、丁留偉)2月7日從省國土廳獲悉,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2月2日起在國土資源部網站公示7個工作日,湖北遠安化石群地質公園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