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外地打拼的人,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到底應該在哪裡買房?
到底在哪裡買房?無非是在工作所在地還是回家置業進行選擇?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無所謂對錯,只是個人的偏好而已。
但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和準則呢?當然有。到底在哪裡購房應該考慮的六大原則:
第一大原則:哪裡更適宜居住?
適宜居住應該是在哪裡購房的第一大原則,因為畢竟買房是為了住的,既不是用來炒的,也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
哪裡適宜居住有兩個標準:自然環境適合居住和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自然環境適合居住是一個硬條件,實際上相當容易選擇,衡量「宜居」的六大標準: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能力、生活方便度、公共安全度。但簡單地說,適宜居住的條件是環境優美、生態健康、生活舒適便捷、公共設施齊全。
工作生活便利就有兩個條件了:一個是工作便利,那當然選擇在工作所在地買房;二是生活便利,這取決於你希望在哪裡生活?所以還要看後面的原則。
第二大原則:未來生活去哪裡?
未來在哪裡發展?是回老家生活還是工作所在地繼續生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原則性選擇。也是決定在哪裡購房的最重要要素。
這裡又取決於兩個條件:
一是你現在在哪裡生活?這個問題很好選擇,即你現在的工作地肯定是你生活的所在地。那麼,你現在生活的便利程度?你喜歡的生活環境?就是你決定是不是要買房的重要標準前提。
二是你未來或者退休以後在哪裡生活?這個問題可能是影響很多人返鄉置業的重要原因?所謂葉落歸根是其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但返鄉真的是你退休以後適合宜居的城市嗎?你仍然能夠回得去未來的故鄉嗎?也許理想和現實之間比一個銀河系的距離更遠,葉落之後可能並不能歸根,也許會隨風漂流。
有一句話叫:去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故鄉。可能就是指這些人。
第三大原則:哪裡的發展空間大?
故鄉和遠方,哪裡的個人發展空間更大?哪裡的個人發展的環境更有利?這是決定在哪裡買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故鄉和遠方,實際上就是老家和工作所在地,一個牽著情感,一個繫著未來,哪裡發展空間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目了然。
正因為工作所在地個人的發展空間大,所以你才拋棄了故鄉來到了遠方,正因為個人的發展機遇更多,你才仍然在這裡工作和發展。
個人發展畢竟牽涉到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你的成長,所以,很多遊子難以返鄉的根本原因也在於難以捨棄這裡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
第四大原則:在哪裡購房能夠投資增值?
買房一個是住,這是主要目的;另一個目的自然就是投資增值。畢竟住房投資是人生中最重要、金額最大甚至運用一生積蓄投資的大事。
這裡的投資增值說的是兩點:第一是你要買得起;第二是買到手以後有一定的增值潛力。
誰都希望能夠買得起、還能保值增值的住房,但是有些人卻可能買不起投資增值的住房。
一些老家在三四五線城市,而工作打拼在一二線城市的人,之所以在老家的三四五線老家城市購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二線城市的住房價格要比三四線城市的住房價格高出很多,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能選擇返鄉置業。
另一個因素又讓人糾結起來,從投資增值的角度看,一二線城市住房投資增值能力肯定會遠遠高於三四五線城市,這一點是肯定的。
選擇在一二線城市買房和三四五線城市買房投資增值,主要取決於你有沒有投資能力在一二線城市購買住房。
第五原則:哪裡有利於孩子教育和成長?
哪裡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哪裡教育資源更豐富?這一點不用多說。
從孩子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條件看,大城市的教育水平比三四五線城市好的不是一點兩點,大城市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數量眾多、教育力量比較好,對孩子的教育極為有利的。
從高等教育的數量可以看出,主要的大學教育資源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根據數據統計,擁有高校數量最多城市分別是,北京市有93所大學,武漢有83所大學,廣州排名第3有82所大學。濟南只有43所,一些三線城市的大學更少。
更重要的是,大城市的孩子視野、知識接受程度和知識視野遠遠不是小城市孩子能夠比擬的。
所以,從孩子的教育未來考慮,購房和投資一二線城市肯定比投資買房三四五線城市要有優勢。
第六大原則:綜合配套設施、人文環境哪裡更好?
無論哪個城市,購房畢竟是用來住的,所以居住的是綜合配套和環境。其中一個城市的綜合人文配套環境至關重要,也就是城市所具有的一定社會系統內外文化變量的函數,文化變量包括共同體的態度、觀念、信仰系統、認知環境等。
人文環境時包括人口環境、文化環境和人文景觀環境。
人口環境主要是人員的素質,文化環境主要是社會的基本觀念、偏好和行為的風俗習慣;人文景觀環境主要是現代經濟、技術、文化、藝術、科學活動場所形成的景觀、地區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觀。
你家鄉的城市和你工作的城市哪個綜合人文環境更好呢?這就是選擇購買住房的答案。
上面的六個根本要素是決定你是返鄉置業還是在工作所在地購買的根本原則,如何分析判斷取決於你對這些問題的認知和結論。(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