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很多寶爸寶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推薦我給孩子多學習英語,一歲多就推薦報各種英語班。早一點學英語有沒有好處?一定有,提前進入英語的語言環境,孩子就能像學習母語一樣學英語,將來學習一定不會很吃力。
只有學霸才具備雙母語能力?
通過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每個孩子都能具備雙母語能力。
學齡前輕鬆快樂學習就好,小學開啟雞血模式也不遲?
新語言學習的起跑點要選在大腦神經元爆發的起點!孩子越早學習,越能自然形成第二母語,孩子晚學習,則只會形成第二語言。
有了以上這些理論的支撐,很多寶爸寶媽開始「跟風」讓孩子學習英語,在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制定各種英語學習計劃,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學得越多,越有成就感。
現在小學三年級課本中已經開始有英語的學習,有的地區甚至改成在學校從一年級起就開始學習英語,孩子在學校英語學習的任務和難度越來越加深,這和我國走向國際化程度有關,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學習英語。但近幾年來,在我國很多教育者也逐漸意識到漢語的重要性。
學習英語和漢語哪個更重要,成了我們該思考的話題。
去年,一位考入清華大學的高考狀元向大家傳授學習經驗的時候,提到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剛剛開始張口說話奶奶就開始教唐詩,從小就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知識,長大後有深厚的文學素養。
我的兒子學習漢語早於學習英語,在孩子一歲之前經常聽玩具中學習唐詩的內容,一歲三個月的時候,我開始給他朗誦最簡單的唐詩,因為當時剛開始學會張口說話,所以一開始只能夠說出每一句詩的最後一個字。兒子在一歲七個月的時候,開始能夠背誦完整的古詩,接著,從唐詩到《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每一篇都要學習一二,漸漸地孩子能背誦的越來越多。學習漢語更多的是率先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從小對孩子性格培養很有利。
近年來,高考的改革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在高考分數制上有所體現,漢語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於英語。
央視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中華詩詞大會》的開播,讓很多父母意識到漢語越來越能展示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就像董卿一樣,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人如淡菊,談吐優雅。更多人開始明白,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該從娃娃抓起。這個節目中,有一位四歲的小男孩背誦580首古詩當時可謂紅遍全網,這個孩子就是王恆屹,不僅能背誦,還能靈活運用詩詞,在開始運用詩詞開口說話的時候,這位四歲的孩子就能口吐芬芳,令人敬佩不已。
兩歲多的時候,我才給孩子接觸到英語。筆者認為,這個時候開始進入英語環境一點都不晚,而且,在有一定漢語基礎的時候,孩子學習英語反而會更得心應手。
本文僅給寶爸寶媽們提一些建議,至於孩子先學習英語還是漢語,因人而異,畢竟,每個家庭文化存在差異,孩子的喜歡和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喜歡孩子將來詩意綿綿出口成章,還是喜歡孩子有著國際化的時尚,都應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的期望。而我,更喜歡培養一個談吐文雅的孩子,不忘初心不忘本,甚至在心情低落的時候,也能用滿腹經綸排遣鬱悶,談吐間多少有些詩情。
教育孩子,不要急於求回報,播種和收穫不在一個季節,中間隔著一段時間,我們叫它為:堅持。
#十二月打卡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