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熊孩子」一詞在網絡上頻頻出現,一時間熊孩子似乎也多了起來。不久前,湖南長沙一位小男孩就登上了熱搜,他跟媽媽一起去超市,把超市裡的桃子全用手指戳了一個洞。最後,媽媽只能把戳洞的桃子全部買回家,令人哭笑不得。網友們調侃道:回去有你好果子吃。
看了不少網友的評論,大家的觀點趨於一致,這樣的熊孩子應該好好教育,不可否認,孩子的行為確實不對,是應該教育,但是我們是否深入地思考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難道僅僅是調皮搗蛋,故意做壞事嗎?
我們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能只看表面,如果和孩子深入溝通,我們才會發現孩子靈魂深處的可愛,或許他戳桃子是把他當成了幼兒園的美術作品,或者想表揚一下桃子,給每個桃子的額頭打一個紅點。
我的這些想法腦洞雖然有點大,但孩子真的會異想天開。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沒做過一件熊事嗎?我小時候做過一件非常熊的事,聽媽媽說那時我不到3歲,我和姑姑一起剝豆粒,我有些流鼻涕,無意中發現把豆粒放在鼻子下方,用力一吸,就可以把豆子吸進鼻子裡,結果我把豆粒吸入鼻子裡,出不來了,家人急急忙忙把我送進醫院,弄了好久,才把豆粒弄出來,把媽媽嚇壞了。
現在回憶起這件事,我和媽媽可以談笑風生,可當初媽媽也一定被我這個熊孩子嚇得魂飛魄散吧?現在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那兩個「熊」孩子也給我惹了不少事,老大一歲半時,將一把鑰匙捅進了電瓶車的充電口,頓時火光四射,孩子的手被燻得一片漆黑,還燙了兩個大水泡,嚇得我和老公魂飛魄散。
總之,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少做不了熊事,每件熊事背後不一定都是故意要惹事,給父母找麻煩,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狠狠地教訓孩子。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熊孩子,它是網絡語言,常用來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無法無天,並且暫時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一般泛指惹人討厭的孩子,也有暱稱之意,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牛頓因專心致志地做研究,誤把懷表當成雞蛋放進鍋裡,法布爾為了研究螞蟻,可以趴在地上觀察螞蟻一個下午,他們都可以稱之為熊孩子了?
對待熊孩子,我認為不能一概抹殺,若孩子是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罵人,說髒話;同學蹲地上繫鞋帶,上去踹別人一腳;偷偷地把同學作業本藏起來等等,若孩子明知故犯,且品質惡劣,這才能稱為熊孩子。
倘若孩子不是有意為之,比如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灑在了床上,或者出於好奇幹了「壞事」,比如,用肥皂和洗潔精混合吹泡泡,對於這些行為,我們不能動輒打罵,尤其是孩子出於好奇做了「壞事」,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孩子有了好奇心,才會主動去探索和思考,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五六個月的孩子,就開始嘗試用手指撕紙,聽到刺啦刺啦的聲響,他會開心的手舞足蹈,再大一些,孩子會把東西反覆丟在地上,撿起來,再丟下去,這是孩子在練習因果聯繫。
可是,不少父母不了解孩子這樣做是在學習,而是把他看成是搗蛋行為,呵斥孩子,導致孩子不敢去嘗試,好奇心也會在家長的管束下慢慢抹殺掉。
好奇心不需要刻意培養,只需要好好保護。首先,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會大大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其次,不要給孩子過多約束,孩子玩沙土怕弄髒衣服,孩子跑一跑怕摔跤,管束太多,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變得膽小,畏首畏尾,好奇心也會被掩埋。
英文中有一句諺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好奇心害死貓。讓孩子保持好奇心是好事,但同時也增加了危險的指數,因為孩子會因為好奇,做出很多危險的行為,曾看到過一則報導,有一個男孩特別喜歡化學,偷偷地在家裡做化學實驗,結果把房子點著了。
雖然好奇心是值得保護的,但同時也要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前提下,保持好奇心。我家老大上小學四年級,他非常喜歡物理、化學,很想知道家裡的電路是串聯還是並聯,想知道把白醋和小蘇打放在一起會怎樣。
對於孩子的好奇,如果我不滿足他,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背著我折騰,於是,我乾脆給他買了一套化學和物理實驗器材,讓他盡情地做實驗,對於那些危險的行為,比如點火,我會告訴他,必須在爸爸的看護下,才能做實驗。
總之,我們不能因為讓孩子聽話、守規矩,就抹殺掉孩子的好奇心,不讓他去動手,我們應該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護好孩子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地天馬行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思想活躍,愛思考,愛學習的孩子,家長就不用擔心孩子厭學的問題了,會讓我們省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