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7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隨著紐約市在疫情下分階段重啟,同時要保持足夠的防疫安全措施,民眾和當地企業都依賴市府的指導和規劃;紐約市議員陳倩雯10日就市府各機構翻譯服務質量不一的問題,致信市長白思豪,對市府語言服務的不足表示擔憂,並提出加強服務的建議。
陳倩雯表示,紐約市有大量的移民人口,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及時準確地提供安全重啟的引導非常重要;市健康與心理衛生局以及市小商業服務局等的多語言服務,對協助民眾度過危機至為重要。
2017年頒布的紐約第30號地方法中明確表示,市政機構必須提供包括文件翻譯、口譯的多語種服務,漢語是十種指定的語言之一。
但陳倩雯表示,很明顯法律與執行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機構翻譯服務的不足,加劇了這種差距。
她指出,紐約市各機構對於語言服務並沒有盡心盡力,經常使用不同質量的服務來翻譯文件、網站和重要會議;一些機構僅用十種語言中的少數幾種語言發布傳單,有些機構則僅用英語版本,例如6月初,新冠聚集制定準則僅以英文版發出,而該準則是一項人人需了解的重要資源。
陳倩雯表示,由於近四分之一的紐約人英語水平有限,多國語言推廣工作不力,造成這些小區的福祉進一步受到影響,她建議市府各機構應聘用全職翻譯人員,避免使用網絡自動翻譯,可大幅減少因誤解或不通順所造成的障礙。(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