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又是一年高考結束。
每年的6 7 8三個月,都是高考改革「大論戰」的時期,各路「豪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語文教育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嘴炮達人們未必真懂。
何以見得?就拿時下炒得沸沸揚揚的「國學教育」來說,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力,讓他學習一兩千年前的,嚴重缺乏知識廣度與深度的,中下階層知識分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弟子規》、《訓蒙文》一類),真叫「毀人不倦」。
如果您已經義憤填膺,要為「國學教育」鳴不平,我就問您兩個問題: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剪紙、古琴、皮影戲等,牛不牛?棒不棒?那您為什麼不讓自家孩子學?」
2. 「教育孩子是為了讓他更好的地面向未來,您知道他面對的是怎樣的未來嗎?」
看到這裡,若您還不理解我在說什麼,那我向您道歉,耽誤您老人家看我文章這幾分鐘真是罪過,咱不爭,我輸了,成嗎?恕不遠送!
正如文章的題目,我所關注的是語文教育的真正作用,至於高考試卷改革,我無權置喙,也沒這個閒功夫管這類「衍生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好鋪開了說,篇幅太長。為了節省各位看官的時間,咱們不妨四兩撥千斤,我來挑一個能踩到點子上的「乾貨」問題,聊一聊吧。
不少微博大V為了秀智商,喜歡從邏輯學的角度來批評語文教育,比如貶低「舉例論證」「類比論證」「引用名言論證」的作用。的確,很多學生甚至是老師在運用這三種論證方法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錯誤。
「舉例論證」出錯主要集中在歸納法層面的以偏概全;「類比論證」出錯主要集中在生搬硬套式的外推謬誤;「引用名言論證」出錯主要集中在對三段論演繹法的駕馭不夠純熟。這些都是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錯誤,不能歸罪於三種論證方法。(你看,這些大V自己也犯了邏輯錯誤,雖說是為了宣傳吸粉,但吃相太難看!)
僅僅指出問題所在並不能將問題解決,除了滿足少部分人的廉價自尊心之外,沒有什麼幫助。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新型的,能夠結合邏輯學的語文教育方式,它不僅要能提升學生的文字駕馭能力,而且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解釋清楚,就不再過多論述了。
詳情請點擊
張三丰教你寫高考作文
張三丰教你寫高考作文-續
【教學乾貨】
無論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還是答題能力的訓練,都有一個大方向:概念的抽象整合。
舉個例子來說明:
1
高考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簡答題,除特殊題型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人物分析題和文本分析題;
2
在人物分析題中,無論是2018年的「趙一曼」,2017年的「受困的科研工作者」,還是2016年的「王有福」等等,所有的人物分析題都有一套相同的分析思路――三元分析(在我的課程裡有詳解,這裡就不囉嗦了);
3
有了第2條中的領悟,學生就能夠將同一類題型中的各個概念整合到一起,找到他們的共同規律(或者叫底層邏輯),其抽象思維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4
經過正確的教導,學生同樣能夠整合出文本分析題的底層邏輯。至此,學生已經能夠徹底理解「同一類題型中的不同題目,是有共同規律的」;
5
經過進階邏輯思維強化訓練,學生會發現不只人物分析題的底層規律是「三元分析」,而且文本分析題的底層規律也是「三元分析」,他們開始洞察到更深層次的本質:「不只同一類題型中的不同題目,甚至不同類的題型之間,也是有共同規律的」;
6
如果遇到有天賦的學生,好戲才剛剛開始。我們可以進一步向上整合邏輯,讓他領悟到:「不只不同類的題型之間有共同的規律,甚至不同的學科之間,比如語文和數學,照樣是有共同規律的」;
7
如果你自信邏輯思維夠強,我可以告訴你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語文和數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同一門學科,因為它們都是在進行邏輯運算,只不過側重點不同。數學側重於數理,進行的是數理邏輯運算,語文側重於形式,進行的是形式邏輯運算。
舉個例子,數學關注的是「如果2隻青蛙加2個籃球等於『4』這個概念,那麼20隻青蛙加20個籃球,就應該等於『40』這個概念。」語文關注的則是「如果2隻青蛙加2個籃球等於『4』這個概念,那麼2張桌子和2根香蕉也應該等於『4』這個概念。(也就是說,無論外在形式怎樣改變,其內在規律不變)」
現在你明白我為什麼說某些微博大V肆意貶低三大論證的行為很扯淡了吧?因為三大論證既符合形式邏輯的內在要求,又是訓練形式邏輯的重要手段,不能因為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就否定它們的價值!
相信看到這裡時,有的人已經有所領悟,而還有的人卻仍是一頭霧水。如果您屬於後者,別急著否定自己,因為這並不代表您的能力不行,至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之後我會專門寫文章進行分析,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