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不斷衝擊著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也經常聽到有人在說,現在的中國傳統節日氣氛越來越弱了,反而那些洋節日大行其道。其實大家不用著急,中國人過洋節日只是圖個新鮮,最終還是會回到中國傳統節日上來。況且國內很多地方仍堅持著老傳統,比如清明節會祭祖、掃墓、做清明果等。
清明節有許多不同的叫法,有祭祖節、踏青節、三月節等,它兼具人文風俗和自然節氣的兩大內涵。清明節不僅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也是掃墓祭祀緬懷先祖時候,更是中華民族流傳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本文所有照片拍攝於浙江。)
在傳統節日中國人總會吃點什麼,比如春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它都帶有一定美好的寓意,所以清明果就是清明節人們必吃的食品。清明果又叫清明糰子、艾餈、清明饃饃、清明粑(江西的叫法)等。
據史料記載,清明果這種食物最早出現在東晉時期,當時很多北方人遷徙到江浙閩一帶生活,由天適應不了南方潮溼的天氣,許多人出現了拉肚子等水土不服的現象。為了緩解症狀,當時的人用艾草或鼠鞠草和在米粉裡,做成糰子食用,這就是最早的清明果。
到了明代,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等地區開始流行清明節吃清明果的習俗,同時也成為了江南地區的特色小吃。我作為土生土長的浙江人,每年清明節必吃清明果,對清明果的製作過程也算是比較了解。在江浙一代清明果有青色和白色兩種。
一般來說白色的清明果用純糯米粉加粳米粉做成外皮,餡料以鹹口為主,杭州人喜歡用鹹菜、春筍丁、豆腐乾、肉丁等用豬油炒制而成。青色的清明果則需要在外皮內加入艾草或鼠鞠草,這種清明果做法相對就要複雜很多,不過很多人特別喜歡這個口味,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做青色的清明果,需要先到田間地頭採集野生的艾草或鼠鞠草,洗淨後將其放入鍋中,加入小蘇打,然後開大火煮,過去沒有小蘇打,就用石火熗。煮好後將水倒掉,將艾草揉成團,重複同樣的步驟,得到糊狀的艾草,再將其搗碎。最後將艾草糊揉進麵團中,就做成了清明果的皮。
青色清明果的餡料一般以甜口為主,裡面放有芝麻、豆沙、桂花糖等。包裹清時果也很有講將,有很多種不同的形狀,大多以圓形和元寶形為主,有些地區還有動物和植物的造型。做好的清明果就可以上鍋蒸了,不過蒸的時間和火候也是有特定的講究,沒控制好會容易出現太硬或是粘鍋的現象。
千百年來,清明果作為清明節重要食物,在中國人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吃得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傳統。每年清時節,在外漂泊的遊子都會回家掃墓祭祀,品嘗那熟悉的媽媽手藝、家鄉味道。今天是清明節,不知你是否有回家,有吃清明果? 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