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玩具就一定是好的?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玩具,是孩子最好的夥伴,但在五花八門的各種玩具中,很多家長都挑花了眼,最後遵循了「簡單粗暴」的原則:「貴的就是好的。」那麼這些打著「益智」旗號的玩具,真的越貴越好嗎?
學前教育專家:這樣的「高檔」玩具純屬浪費錢
幸孕姐之前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學前教育談論關於3-6歲兒童教育的問題,其中就特別點名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玩什麼樣的玩具,尤其是市面上很多價格高昂的「益智」玩具,其實就是不一定真的對孩子好。
例如下面幾種玩具,看似高檔益智,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可能無形傷害了孩子健康,父母還是少給娃買
1、聲光玩具
這也是典型的標榜「讓孩子一邊學習一邊玩」的益智玩具,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學習,但實際上效果卻並非如此完美,因為這些玩具可能會因為聲音和閃光反而給娃帶來不良影響:
北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玩具研究中得到證實:在寶寶牙牙學語階段,如果長期依賴聲光玩具,會減少其學說話的機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
小兒行為發展專家Susan Johnson等專家發現:聲光玩具的強光和高分貝刺激的是腦部原始部分,無法促進其專注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多父母把孩子丟給聲光玩具後,就以為「萬事大吉」,殊不知這種缺乏完整學習過程的方式不僅影響寶寶思維,還會減少親子陪伴時間,缺乏父母的情感引導。
2、仿真玩具
仿真娃娃、模擬廚房、仿真魚、仿真槍等,在兒童玩具市場佔很大的比例,很多人認為讓孩子玩這些模擬真實場景的玩具可以幫助他適應和理解,但實際上這類型玩具,不僅因為其單一枯燥的玩法,無法刺激孩子的想像力,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比如仿真槍就容易對孩子產生不良引導,還可能出現暴力的傾向。
而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恐怖谷效應」,意為當人造人型物體與人類越來越相似時,會有一個觸發點讓人對其產生極大的厭惡和懼怕感,因為當玩具娃娃太過逼真時,有可能會誘發「恐怖谷效應」,讓孩子厭惡娃娃,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3、按鈕控制玩具
這是近幾年流行的高檔玩具,外形精美,有各種各樣的按鈕,按一下就能實現各種玩法,看著像小電腦,但實際上撥開這些噱頭,內裡就是一個按鍵出聲的「戲法」,能夠引起孩子一時的興趣,但過後就不願意再碰了。
並且這種玩具並不能促進孩子的語言和學習能力,更別提益智了,家長花大價錢買給娃,其實也就是浪費錢。
玩具確實可以幫助孩子鍛鍊大腦,促進智力,但並不是只是簡單地打個旗號宣揚就可以實現,而且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智發展,自然也需要不同的玩具陪伴,這些都需要家長下工夫鑽研。
不同月齡的孩子選擇玩具大全,收藏!
1、12-14月齡
這個階段的寶寶正是鍛鍊肢體協調能力的時候,可以幫助他搭建中號體積的積木,還有將球類物體拿出-塞進-拿出的過程,都能夠使其在培養專注能力的同時鍛鍊手部精細動作。
此外,寶寶還可以玩擁抱類的玩具,例如洋娃娃或毛絨玩具,幫助促進手部大運動的發育。
2、14-16月齡
寶寶的思維和認識能力覺醒,可以選擇一些安全無毒的蠟筆水彩筆進行塗鴉,發揮其想像力;家長應該帶著寶寶翻看一些紙質繪本,鍛鍊其認知能力。
3、16-19月齡
寶寶的興趣趨於複雜化,可以開始玩一些比較需要益智類的玩具,例如搭積木,可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對空間的感知能力。
4、19-24月齡
球類玩具會成為寶寶新寵,寶媽還可以和寶寶一起摺紙,鍛鍊認知和動手能力,此外過家家這類模仿遊戲也很適合孩子。
5、24-36月齡
積木已經可以搭出造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完成一些簡單的粘土造型,塗鴉也可能進展到模仿實物圖形。
6、4-6歲
4歲的時候可以玩球類運動,和爸爸媽媽複述昨天講的故事情節;5歲的時候可以進行填色遊戲,進行戶外足球等運動;6歲可以讓他和小朋友玩角色扮演或者假裝遊戲,做手工等。
總的來說,1-6歲的小朋友是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家長在選擇合適的玩具之後,也要多幫助孩子外出活動,鍛鍊身體,這樣才能保證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