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湖南江華 連時光都想在這裡留白

2020-12-20 閩南網

  湖南江華,是世界瑤族人的老家,今年夏季伊始,瑤都便舉辦起了「神州瑤都的帳篷音樂節」,在長腰鼓的舞蹈與音樂裡,深深地體味瑤族同胞們「快樂老家」的精神。

地理

  江華,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正南端,南嶺北麓,瀟水源頭,湘、粵、桂三省結合部的金三角。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0%,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被譽為「神州瑤都」。

秦巖溶洞是天設的「音樂廳」

  雖是夏日,戶外的陽光已經把人烤炙得有些暈眩,但是一靠近巖洞洞口,襲面而來的清涼瞬間可將暑氣捲走。眼前的溶洞名叫「秦巖」,是江華的著名景點之一,相傳秦時人們避亂於此故而得名,壁上「秦巖」二字是東漢末年蔡邕所書。

  一直以來,有點誤解了「巖洞」,以為都是「看景意會」而且還需要「七分想像」,一般都是觀奇石暗流,雖然入目是萬分驚豔,看多了卻也不免覺得雷同。但是,江華此行卻大不一樣,是來聽一場溶洞音樂會的,這多少也算得上江華人的獨具匠心了。

  順著巖洞長長的石階往下走,遠遠地便能望見洞內各色迷離的燈光,巨大的光柱打在巖壁上,晃動變化,照出各式各樣的嶙峋怪石,帶來一種隱秘的刺激和興奮感。雖然還是下午,可是洞裡卻如同午夜,伸手不見五指;這樣卻反倒凸顯出舞臺效果之好,所有光亮都集中於一處,成為視線的焦點,溶洞真是天然的大舞臺。

  等眼睛習慣了黑暗,巖洞的輪廓便顯現出來,雖是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忍不住驚嘆一聲,外面看來普普通通的小山峰竟然「胸中有溝壑」。首先看到的就是個可以容納千萬人共同狂歡的「廣場」,平坦廣闊,抬頭向上望去就是巨大的穹頂,鍾乳倒垂,頗有幾分風雲變幻的氣概。往裡走是條蜿蜒小道,燈光照射下各式石柱石筍也挺有風味,盡頭是另一個洞口,出去還能泛舟河畔。

  不得不佩服,想到在溶洞裡舉行音樂會的人真是聰明之極,全天然的石壁可比大劇院裡費盡心思設計出的凹凸牆面強多了,從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我就折服了,聲音的質感瀰漫在溶洞裡,如同可以觸摸的一樣,磁性的聲音從身邊穿過,撞擊在石壁上又退回來,最終凝成恢弘悠遠的樂聲。

大地為臺,星空做頂,這戲碼足夠大氣

  在暮光西斜的時候,我就賴在湖邊不願離開了,看各色帳篷在湖面的倒影,看瑤民搬運粗大的樹枝堆成柴堆,也看樂隊三五成群地坐著,偶爾撥著琴弦試試音。這一刻的畫面美好而寧靜,不是華麗的油畫,而是真實平和的生活,簡單瑣碎卻因此更加動人。

  隨著夜色四合,帳篷音樂會的搖滾如約而至。舞臺上的樂隊已經一連唱了三曲了,臺下的叫好聲是最好的挽留。鏡頭偶爾掃向觀眾,於是一張張帶著狂熱和激情的臉出現在大屏幕上,惹來現場觀眾一聲高過一聲的尖叫,隨著氣氛高漲,熱情的人們鬥起舞來,大地為臺,星空做頂,這一個戲碼倒是足夠大氣了。

  不遠處是燃燒的篝火,火焰已經躥得有兩三米高了,火舌也如跳動的音符,在五線譜上躍動,在漆黑的原野中耀眼如同星辰,它們的跳躍仿佛有一種無所畏懼的決絕和勇氣,好像也願意與臺上的搖滾歌手們一起比試高低。在湖邊坐著,抬頭是天上的星月,低頭是湖裡的星月,耳畔是沸騰的鼓點吉他和裂帛一般的歌聲,側目是燃燒不見盡頭的篝火,若是時光可以留白,這樣的時刻倒是留白的最佳選材。

老「鼓王」嫻熟的鼓點讓人忘了風華

  鼓王和兒子在方桌上擊鼓起舞,兩人身形交錯,跳躍旋轉,方寸之內別有文章。

  經過一晝夜的搖滾狂歡之後,仿佛是避世良久的人群,希望能走進江華的人間煙火裡面。

  走在江華的鄉間小道上,沿途看見不少在田野裡插秧的村民,嫩綠的秧苗在風中輕微地搖晃著,帶著幾分淘氣,格外惹人喜愛,多看幾眼那擋不住的綠意生機都映到心眼裡去了。遠觀則是層層疊疊的梯田模樣,水光粼粼,草色青青,美得好似畫卷,讓人有幾分想把它卷了起來藏進袖子裡帶走的衝動。逛上一圈,最抓眼球的還是瑤族的長鼓。長鼓是瑤鄉的標誌,江華到處都能遇見巨大的長鼓雕塑以及各式的長鼓紀念品,各種儀式中長鼓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曲目,聽聞山裡有個長鼓王,於是欣然前往拜訪。

  進入村寨,七拐八拐終於到了鼓王家,泥糊的牆面,木製的框架,大門兩側有些褪色的春聯卷了邊,在風裡「譁譁」地響著,顯然是傳了幾代的老屋了。穿著瑤家傳統服裝的鼓王和兒子一起抬出了巨大的八仙桌。

  擺設停當,鼓王父子就上了桌,本來挺大的方桌站了兩個成年男子立即顯得狹小起來,不過卻絲毫不影響兩人的發揮,身形交錯,跳躍旋轉,方寸之內別有文章,真是不敢相信動作輕巧的兩人中竟有一個是兒孫滿堂的老者。一曲舞完,觀賞者沒有一個不使勁鼓掌的,年邁的鼓王在兒子的扶持下落了地,笑容裡是滿滿的驕傲自豪。屋子儘管老舊,卻在長鼓的舞蹈與鼓點裡面,難掩風華,真如蓬蓽生輝。

寶鏡村:每一處張揚都是低調

  在寶鏡村每一處雕塑都無言地講述著一方處世哲學。

  告別鼓王一家之後,徑直來到了江華大圩鎮的寶鏡村,古村始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村內房屋鱗次櫛比,重樓疊室,雕梁畫棟,整齊端莊,俗稱「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據說,這是一座雕刻藝術的「民間博物館」。

  步入村內,立即就被青石牆壁迷住,一塊塊淡青色的磚石排列出整齊的圖案,大概是山石鑿出的緣故,石質堅硬細膩,手感有微涼。偶爾有小棵的雜草頑強地插足於石縫之間,幽綠的葉子倒垂下來,頗具韻味。屋子的簷角都是高蹺而起,由整齊的黑瓦壘成,映襯著藍天,明明是尖銳的,卻讓人覺得舒服平和。愛極了這樣的南方建築,好像每一處張揚都是低調的,溶解在青石黑瓦的寡淡裡,無言地講述著一方的處世哲學。

  木製的小門遠看是不起眼的,正如這屋子把精華都收斂了一般,走到近處便挪不開步子了,這一處展翅的蝙蝠,那一處騰雲欲去的仙子,看得人目不暇接。

攻略

  江華的小吃琳琅滿目。

  交通:江華是三省交會地,距離廣東清遠的連州僅177公裡,從廣州出發的話,也可選擇先到連州,再轉入湖南江華。江華汽車站有直達廣州、番禺等地的班車,票價分別為120元、130元,也有直達廣東省內的中山、珠海、汕頭、東莞、深圳等地的班車。目前查詢到的時刻表為,上午8:40、9:40從江華發車,距離廣州有485公裡。

  自駕:廣州出發的話,走清遠連州方向,走清連一級由連州進入湖南江華;或走肇慶方向,懷集到廣西賀州,然後沿207國道北上到江華。

推薦

  住宿:維多利亞大酒店:準三星級酒店,位於江華縣蔭清路繁華地段,集客房、餐飲、娛樂、休閒商務為一體,交通便利,距離汽車站僅3分鐘車程;愛塞麗雅國際大酒店:江華首家按四星級標準建造的豪華商務酒店,位於縣城中心花園旁,下了樓就可以在花園中散步乘涼,附近有商業配套。

相關焦點

  • 湖南江華:又是橙黃橘綠 金山銀山甜醉千年瑤山
    12月1日,湖南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社灣村紅山萬畝柑橘產業園採摘現場,富隆公司副總林家俊邊指揮工人裝車邊與記者交流。跌宕起伏的群山,放眼望去是滿眼的綠,當熟的臍橙和尚帶青尾的沃柑,或沉甸在枝頭泛出黃澄澄的誘人金色,或掩藏於青翠綠葉間探頭探腦好似在垂問何時瓜熟蒂落。
  • 江華人民廣播電臺——FM95.8瑤都之聲正式開播
    紅網時刻永州6月11日訊(通訊員 江華廣電)6月11日,江華人民廣播電臺——FM95.8瑤都之聲正式開播,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總編輯、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華立,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湖南廣播影視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羅偉雄,永州市委常委
  • 江華:縣長直播「帶貨」 江華苦茶香飄四溢
    紅網時刻4月17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王輝 黃春華)「江華苦茶,瑤山好茶」。4月17日,一場精彩絢麗的直播活動在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鎮的牛牯嶺萬畝生態茶場舉行,江華縣委副書記、縣長龍飛鳳化身「直播達人」,通過芒果扶貧雲超市平臺向廣大網友和觀眾介紹當地特色茶葉品種——「江華苦茶」。在短短90分鐘的直播中,吸引了超過56萬人在線觀看。本次直播活動由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聯袂湖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湖南電臺新聞綜合頻道共同打造。
  • 江華大石橋中心小學:開學了,這裡的校園靜悄悄
    湖南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梁天勝)「作業本費6.12元,搭中餐夥食費用200元,學生保險費100元已收到,明天叫孩子帶齊學習用品、吃中餐的調羹直接到校讀書就可以了。」8月31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唐俊燕老師告訴學生家長。
  • 【十九大時光·湖南旅遊工作巡禮】十大康養基地 「慢」享養生之福
    【十九大時光·湖南旅遊工作巡禮】之「湖南十大旅遊新產品」系列 華聲在線10月19日訊(記者 王雪晴 沈禮 整理)清晨,漫步在空氣清新的森林棧道,看樹葉上新點的露珠,在大自然的浸潤下做一場瑜伽或打一套暖身的拳法;傍晚,吃一頓健康無汙染的晚餐,再泡泡溫泉,放鬆身心。
  • 江華:菊芋基地笑聲朗
    永州日報訊(通訊員 黃志東 劉曉曠)一丘丘土地散發出泥土的芬芳,一群群民工在基地忙碌,一袋袋菊芋打包待運……3月18日,陽光明媚,江華瑤族自治縣大路鋪、沱江等鄉鎮的菊芋基地,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採收景象。
  • 江華圍繞「小馬達」打造製造業新高地
    今日永州訊(江華特約記者 李江輝 蔣林鋒)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將「三高四新」戰略明確為湖南未來發展戰略,江華圍繞電機電器產業精準招商,引進上下遊配套企業,不斷完善產業鏈,打造電機製造業新高地。在江華高新區內的江華長錦成產業園區,六棟廠房已經封頂,其中兩棟已經開始投產。2018年底,湖南長錦成電器有限公司從廣東東莞轉移到江華,在江華高新區投資3.5億元,打造江華長錦成產業園,主要生產家用電機、電機配件、電機零件等,公司配套產品的上下遊生產企業也一同從東莞搬到了江華。
  • 江華少女:大義回報社會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餘蓉 通訊員 唐世日 何曉玉「她捐獻遺體的勇氣值得點讚,她父母的精神也值得點讚……」連日來,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顧院村、江華二中的朋友圈,陳薇薇的同學、老師、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對陳薇薇的離世表示哀悼。
  • 湖南江華:分時段錯峰分批開學
    」8月31日,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中小學校開學報名,這是記者在江華三中看到學校開學的情境。「1801班5位同學在8點—9點報到入學……按照分時段錯峰分批入學,以避免人群扎堆。」該校副校長李國芳打開學校微信公眾號說,8月29日,學校已經將報名須知分時段分批錯峰開學的信息推文發送出來,並由班主任推到班級群,讓每一位孩子知道自己報名的具體時間。
  • 江華瀟賀古道:千年古道見證民族融合
    紅網時刻1月7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王輝)瀟賀古道是2000多年前的「國道」,地處湘桂粵三省交界邊陲,是歷史上溝通內地與嶺南諸道中最重要的一條通道。這裡是秦皇漢武徵伐嶺南的軍事要道,也是瑤族千年遷徙的南嶺民族走廊。在江華縣內多個鄉村,還能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古道印跡。
  • 方法不一樣 村莊大變樣——江華瑤族自治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見聞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羅毅 黃柳英 通訊員 蔣思學「你要是在村裡找出一戶人家門口不通水泥路,發現一個垃圾亂扔亂放的,都算我輸。」12月9日,記者驅車來到江華瑤族自治縣,還未進村,江華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首秀鑾先跟記者打了一個賭。
  • 鄉鎮|江華水口鎮:建立同心網格 畫出最大同心圓
    新湖南客戶端10月28日訊(通訊員:盧林香)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是江華最大的移民安置點,全縣6個不同鄉鎮的15000餘人移民至此,85%的人口為瑤族,15%為壯族和漢族,移民安置點劃分為文明、幸福兩個移民社區負責日常管理和服務。
  • 江華:700多位瑤山貧困娃圓了大學夢
    湖南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世日 李江輝)「謝謝愛心人士幫助,已經到大學報到入學,非常順利。」9月15日,今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橋頭鋪社區歐陽用微信發來信息,對愛心人士表示感謝。  歐陽因家境貧寒,面對數額不菲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一籌莫展。
  • 江華:700多個瑤山貧困娃圓了大學夢
    9月15日,今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橋頭鋪社區歐陽某用微信發來信息,對愛心人士表示感謝。歐陽某因家境貧寒,面對數額不菲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一籌莫展。市、縣教育部門和他就讀的江華職業中專學校及所在的鄉鎮了解情況後,分別向他撥付了愛心資助金。
  • 關注|江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如火如荼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6日訊(通訊員 梁天勝 廖書珊)11月4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黨委書記鄧晨嵐帶領鎮政府機關全體黨員及新錄用公務員,赴江華故居、江華烈士陵園、道縣陳樹湘烈士陵園等地緬懷先烈,這是該縣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的一個鏡頭。
  • 到湖南江華,看瑤山優品,品瑤家美食
    盛世慶佳節,喜慶滿瑤都。11月26日,江華瑤族自治縣2020神州瑤都(中國.江華)瑤族盤王節暨農產品、旅遊商品美食展銷博覽會在瑤族古鎮開幕,吸引了眾從商家和遊客前來銷售優質產品,品嘗獨特的美食,推動消費經濟發展。
  • 芒種解讀|民族文化的價值賦能——江華苦茶
    江華苦茶曾是貢茶、省級名茶,而江華也被列為湖南省第一批茶葉出口產品生產基地。但近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江華苦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卻倍感力不從心。如何振興江華苦茶?2019年,從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來到江華掛職副縣長的陳江濤與江華縣農業農村局找到芒種品牌管理機構,希望打造凸顯江華特色文化的茶葉品牌。
  • 江華擴種菊芋5000畝 助力脫貧攻堅
    今日永州訊(江華特約記者 黃春華)江華瑤族自治縣通過引進發展高科技生物產業,引導農戶種植菊芋,為菊粉提取供應原料,計劃今年擴種面積5000畝,帶動更多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連續晴好天氣,讓江華瑤族自治縣大路鋪鎮仙石村的上百名村民忙碌起來,他們基本都是村裡的留守老人,在湖南農大專家的指導下,三人一組,挖坑、施肥、下種,種下菊芋。他們不但每天能拿到70元的工資,土地流轉租金每年也有每畝600元的收入。
  • 江華:2020年學生平安保險和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召開
    紅網時刻8月19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鍾芳玲)8月17日,2020年江華瑤族自治縣學生平安保險和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召開,副縣長黎氫出席會議並講話。會上,湖南育才江華分公司負責人就2019年度江華學生平安保險工作作了詳細匯報,四家承保公司、各部門聯席會議負責人、縣教育局等相關負責人在會上發言。黎氫要求,學生平安保險工作是涉及千家萬戶,關係到江華幼兒學生安全健康成長的好事,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搞好今年的學生平安保險工作,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讓江華學生平安保險工作深入每一位家長心中。
  • 江華:種菜種出好「錢」景
    2020.11.1911月16日,在江華瑤族自治縣大路鋪鎮牛角灣村的蔬菜基地,滿眼綠油油的多種蔬菜長勢喜人。李昌鑫看到江華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國家對農業的方面的政策也越來越好,決定發展蔬菜農業,實現自己的種菜創業夢想。李昌鑫於2015年5月成立鑫源農場,採取「飛地經濟」模式,先後在白芒營鎮隔河村、蜜蜂山村和大路鋪鎮牛角灣村、梁木橋村等地流轉土地2000多畝,種植了菜心、芥藍等特色時令蔬菜。蔬菜基地成立後,村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基地務工,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