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稱結巴,目前階段,國內外語言學界和醫學界認為,口吃是言語功能短暫失調的一種現象。那麼口吃能夠治好嗎?有沒有什麼矯正的方法嗎?回答是肯定的。
大部分的口吃患者的發音器官是正常的,生理上無任何疾病和缺陷,而且口吃患者有說話的能力,但說話時常伴有緊張的情緒,既然不是生理缺陷就可以通過正確的矯正方法去調節,養成習慣並且保持穩定狀態。
心病還需心藥醫:
過去許多人試圖用藥物、手術、氣功和針灸等療法來治療口吃,因口吃病不是發音器官的病變,這些療法當然無效。雖有個別患者吃了幾劑藥打了幾次針灸,由於心理暗示的作用,一時覺得有些好轉,但很快又恢復原狀,原因是這些療法沒有觸及口吃病的根本,決不能期望根治。十九世紀中葉,不少學者重演了舌部的手術療法,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1841年一年間,在法國施行了近200例,到了年終作試驗的人們發出了警告,果斷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可是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相信和追求這種錯誤的方法,那麼,這些療法作為輔助療法配合一下好不好呢?沒有意義,或許反而有害。因為不僅這些療法本身沒有意義,配合了這些療法以後,病人就會把希望寄托在這些療法上,本來就具有固執癖的患者對接受張景暉療法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也衝淡了言語訓練的積極性。
把發音法應用到生活中:
我們知道,口吃它是一種心理上複雜因素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那么正確的發音訓練是很重要,每個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擁有正確的發音方法,在生活中掌握髮音法進行說話的鍛鍊,進行對人關係的磨練,重新調整對周圍人們的態度.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而且用也是更好的學習,只練習朗讀而不在生活中掌握和運用發音法,是毫無意義的浪費時間。有的患者非常認真地練習朗讀,每天花費很多時間長期地堅持練,可就是不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樣練習有什麼意義呢?即使練習很長時間也決不會把口吃練好的。
進入生活鍛鍊的階段,朗讀和自言自語練習也不可中斷,要一直堅持到全愈為止,因為它是發音法的基本功練習,它能給發音法說話打好基礎。自言自語要隨時隨地練,朗讀每天要保持一小時左右。晚上臨睡前練習最為適宜,發音法的烙印可以較長時間地在大腦裡「貯蓄」起來,最好練習至入睡,早晨練習也很適宜。把發音法應用到生活中去之前,先練幾天對話練習,即使在生活中已應用發音法,每天仍要堅持一些時間的對話練習,因為對話練習是積累發音法說話習慣的最好的一種方法,把發音法應用到社會環境中去的一種過渡性練習。找一個人練習對話,這個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要好的同學、朋友,練習對象宜逐漸擴大,在他們的檢查和督促下練習發音法說話。開始時給出一些簡單的回答,逐漸提高到一般性漫談,若能找到一個患有口吃病的就更好了,練習時要嚴格要求自己和對方,如發現任何一方沒有掌握好發音法,要求對方重說一遍,這樣互相幫助,互相鼓勵著練習,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允許口吃:
心理因素不僅使口吃的機制複雜化,而且使口吃現象加重起來,另外一個促使言語功能障礙的因素是錯誤的鬥爭形式--說話努力性,把怕口吃,不要口吃的心理活動反應到行動上來,自以為努力一下就可以擺脫髮音困難,就象多用一些力就能拿起重物那樣,實際上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它只能導致口吃現象的加重。口吃患者自發做出的「努力」反而增緩了口吃,這是每個口吃患者所經歷過的,越努力,越感到口吃的強大,這就是口吃的規律,正確的方法是,鬆弛下來,承認口吃的存在。
不論是成人或幼兒,在感情激昂或發言意欲過急的情況下都可能出現一些口吃,這本是正常生理現象,一般人對之會不加注意,注意了也毫不介意,即使被人提醒也認為這是家常便飯而並不大驚小怪。口吃病患者就不是這樣,當察覺自己有了口吃,或者被人提醒,或者受到父母、老實的指責是時候、譏諷時,就好像「大禍臨頭」,對它「高度」注意,於是就注意地去尋找自己的口吃,當他又一次的口吃被自己找到以後,就斷定自己原來真是個口吃患病,從而也就產生了恐懼和苦惱,念念不忘,總想進一步努力地去防止它,這就是口吃病發病的動機。「知道了」就產生思想上的膠著,硬給自己戴上一頂口吃的「帽子」從此就擠進口吃患者的隊伍裡不能自拔。本來的暫時性的一過性的口吃,神經質地把它當作真的病,又因為過分注意,過高評價等錯誤心理,逐漸地把它像捏糖人似地捏成了「病」。
對待口吃的態是患不患口吃病的決定性因素。口吃病的根治難期待。要改變這種對口吃的錯誤態度,首要的是對口吃的重新開始,如若仍然固執地把正常人不值一顧口吃當作第一大事,其他錯誤態度的改變都是不可能正常人有時也會察覺到自己有口吃,可是他們從沒有「不要口吃」的願望和努力,沒有對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若惱,更沒有對它執著起來,一句放,正常人允許口吃。
矯正口吃的方法不是單一的,固定的,但一定是有有跡可循的,需要正確的方法鍛鍊的,以上關於口吃訓練的的方法多跟心理因素有關,成人口吃需要從心理和言語兩方面雙管齊下才能更好的矯正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