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委許衛彬
原創合陽文聯合陽文聯昨天
編者按:文脈綿延,薪火相傳。新時代、新起點、新徵程,合陽中學秉承「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校訓,已成為一方傳播文化、培養英才的沃土,合中獨特的氣質與神韻,同嚴謹的校風、嚴肅的學風、高水準的教育質量,共同編織成一幅壯美的畫卷。
值此庚子高考之際,隆重編發並重溫該校最輝煌時刻——百年校慶部分校友優秀文鈔,預祝莘莘學子夢想樂事成,蟾宮喜折桂,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母親!
合陽中學是我的母校。儘管我在這裡只讀了一年書,便因種種原因離開了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回到鄉下當了一名農民,但這裡給我留下的卻是刻骨銘心的記憶。我捨不得離開這裡,以致在1962年後季開學那天,我一個人跑到村外的西溝裡,找了一個偏僻荒涼的角落,不吃不喝地悶坐了一天。
老話說十年寒窗,從初小到高中一年級,我整整讀了十年書。在合陽中學裡,我為自己的讀書生涯劃上了句號。從此之後,我不再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青澀學子,而要走上社會,去經歷人世間的風風雨雨,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擔了。從母校合陽中學到廣闊天地,是我人生徵途的重要節點,而這個節點是在合陽中學實現的,我感恩母校這所合陽的最高學府。
我感恩母校,是母校合陽中學為我這個久居鄉下的農村娃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使我明白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這個道理。高大的具有羅馬建築風格的老校門巍然聳立,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向人們訴說著這所陝西省第一所縣立中學悠久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館文物幹部、著名書法家王德榮先生從文物舊藏中發現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題寫的「郃陽中學校」手跡,同為合中學子的我們都無比激動,請來亦是合中學子的李雙乾先生拍了照片。後來,王德榮先生就當年屈巖如校長請于右任先生題寫校名一事的經過撰寫了文章,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合陽中學創建的艱難歷程。
我感恩母校合陽中學,在這裡,我得以領略諸位名師的風採。帶我們64甲班代數的是喬樹楠老師,他以精湛的講授與曹學堅老師一起被尊為「喬代數,曹幾何」,同為數學組的領軍人物。喬老師以嚴謹的推理,清晰的邏輯帶領我們在數學的海洋裡遨遊,使我這個本來就喜歡代數的學生興趣更濃。帶平面幾何的王景文老師在三尺講臺上的那份瀟灑令人嘆服,至今記憶猶新。班主任宋石磊老師帶我們政治課,他知識淵博,幽默風趣,把本來有些枯燥的政治課講得多彩多姿,讓學生如痴如醉。記得1961年秋季開學不久,就是魯迅先生誕辰八十周年,學校在大禮堂裡組織報告會,由梁庭芝老師主講。梁老師顯然作了精心的準備,旁徵博引,條理清晰,加上聲如洪鐘,在沒有擴音設備的當年,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我沒有福氣,當梁老師為我們班帶二年級語文時,我卻退學了。
1976年我進了文化館,經常去合中向梁老師請教,順便帶過去一些新書,梁老師也喜歡為我們的《金水》小報寫些詩歌短文之類,師生來往頗為頻繁。梁老師對人說,「我沒教過耀增,但耀增對我執弟子禮甚恭。」我說,是梁老師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正直無私的性格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梁老師是我永遠的老師。梁老師去世後,我送恩師的靈柩直到墓地,而且執鍁填土,獻上一名後學深深的敬意。還有楊生華老師,肖培文老師,肖省心老師等,雖然我無緣受業於其門下,但他們春蠶般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都為我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標杆,我永遠懷念他們。
感恩母校合陽中學讓我對古莘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母校是在原先的太清觀遺址上修建的。民諺雲,「先有太清觀,後有合陽縣」,可見其歷史的久遠。目前所能見到的時間最早的明嘉靖本《合陽縣誌》上載有披雲子寫太清觀的一首詩:「太清壯麗壓天涯,舊是玄元鼻祖家。紫氣有時橫碧落,青牛何處臥寒沙。壁殘畫老星辰古,簷拂虯松歲月賒。回首千齡幾興廢,虛皇壇落晚雲遮。」披雲子即那位曾經主持重建山西芮城永樂宮的著名道人宋德方,萊州掖城(今山東萊州市)人。他在元代中統年間曾居陝右,當時是主持太清觀,還是路過,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考察,但他這首詩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幅當時太清觀的真實圖景。在這壯麗壓天涯,紫氣橫碧落的太清觀裡,「壁殘畫老」的建築顯出道觀的滄桑,而虯枝拂簷的古松則是這座千齡道觀的歷史見證。清代著名布衣詩人康太乙(乃心)的孫子康之佗寫有一組《太清觀八景》詩,說明那時的太清觀昔日的壯麗依然存在,其第一首《古檜遊龍》歌頌的就是宋德方詩中的「古松」:「大地靈柯不可測,騰雲吐霧古為神。觀中仙樹知多作鱗。」到我們上學的時候,太清觀的遺物就剩下了檜樹。
當時東南院裡還有一棵,同樣地樹幹筆直,只是不如現存的這株高大,在「文革」那場中華民族的浩劫中被伐,用途我們且不去說它。無論是上學的時候,還是後來我進了文化館,常常喜歡在檜樹下轉悠,望著那如龍角般的虯枝,似雲朵樣的樹瘤,心想這棵仙樹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沒有人為它澆水施肥,它卻頑強地生長著,沒有絲毫的怨氣,顯示出一種正直不屈的品格,烏雲壓而不彎,冰雪凌而不凋,鐵幹銅枝,直插雲天。每到檜樹下,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是啊,作人亦理當如此。我們曾在檜樹下留下一幅又一幅照片,定格一段又一段歲月,也是讓古檜作證,合中學子立志培養自己古檜一樣的品格,要有古檜一樣的風骨。我們和古檜同頂一片藍天,同樣從一塊黃土地上汲取營養,古檜賦予我們的是一種精神。從古太清觀走出的合中學子應該不辜負母校的培養,以德立身,努力前行,為家鄉更加美好的明天竭盡綿薄。
感恩虯枝凌空,宛若遊龍的千年古檜。
感恩我們的母校合陽中學。
【作者簡介】史耀增,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中國俗文化研究會會員;曾任陝西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渭南地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合陽縣政協二至六屆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