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因其味甘,故此得名。主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等地。春秋採挖,切片曬乾。可生用或蜜炙用。
一、功效應用
甘草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緩和藥性。其特點能緩急止痛,解百毒,又善調和諸藥,合熱藥可緩其熱,合寒藥可緩其寒,能使補而不驟,瀉而不速。因其使用頻率極高,且善於調和諸藥,故被譽為「藥中國老」;也被稱為眾藥中之要藥。
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等證的治療,以及緩解其它藥物毒性、烈性之用。
現代藥理認為,甘草具有廣泛的抗炎、抗變態反應、抗驚厥、抗腫瘤、鎮痛、利尿等作用,還有代激素樣作用,可用於「激素依賴」型多種疾病的治療。是一味值得現代深入研究與挖掘的中藥。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氣,金瘡腫,解毒。」
《本草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
《藥類法象》:「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
《長沙藥解》:「備衝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
《本草備要》:「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入涼劑則瀉邪熱。入峻劑則緩正氣,入潤劑則養陰血。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故有國老之稱。」
《醫學衷中參西錄》:「甘草性微溫,其味至甘,得土氣最全。萬物由土而生,復歸土而化,故能解一切毒性。甘者主和,故有調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緩,故雖補脾胃而實非峻補。炙用則補力較大,是以方書謂脹滿證忌之。若軋末生服,轉能通利二便,消脹除滿。若治瘡瘍亦宜生用,或用生煮煎服亦可。」
二、配伍應用
1.《傷寒論》用法。仲景最擅長應用甘草,六經主病各方,皆有應用。所用甘草者,全書(包括《金匱》)可見127方證,可謂用之甚廣,甘草在中醫中之地位,由此也可見一斑。
如治太陽傷寒證,常配伍麻黃、桂枝、杏仁等,即麻黃湯。
若治太陽中風證,常配伍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等,即被後世醫家尊稱「眾方之祖」的桂枝湯。
若治邪入少陽證,常配伍柴胡、人參、半夏、生薑等,即小柴胡湯。
若治外寒內飲證,常配伍桂枝、麻黃、細辛、半夏等,即小青龍湯。
若治陽明經熱證,常配伍石膏、知母、粳米等,即白虎湯。
若治太陰裡虛瀉洩證,常配伍人參、白朮、乾薑等,即理中湯。
若治少陰四逆證,常配伍乾薑、附子等,即四逆湯。
若治少陰水寒木枯、肝脾不和證,常配伍枳實、柴胡、芍藥等,即四逆散。
若治厥陰手足厥冷、內有久寒證,常配伍當歸、芍藥、桂枝、細辛等,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除六經主證外,還有治少陽傷寒、脈結代、心悸動的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治傷寒中風、腹中雷鳴下利的甘草瀉心湯;治傷寒汗後、煩躁吐逆、手足厥冷的甘草乾薑湯;治風溼骨節疼煩的甘草附子湯;治裡水證的越婢加術湯;治虛勞裡急諸不足的黃芪建中湯等。六經主方,不一而足。
甘草之功用,可謂仲景用之最廣,挖掘最深,故學中藥者,當重點學習《傷寒論》。仲景所用甘草,以炙甘草居多,取其甘溫緩補之意。
《本經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當病情也。」
汪昂言:「甘草之功用,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
2.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證。甘草有補脾益氣之功。治脾胃虛弱,氣虛諸證,常配伍人參、茯苓、白朮等補氣健脾藥,即四君子湯。後世以四君子湯為底方,更是加減化裁出諸多名方,如再配伍半夏、陳皮,即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再配伍砂仁、木香,即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即八珍湯等。
3.用於咳嗽氣喘。甘草能潤肺,故又善止咳平喘。治風寒犯肺之喘咳,常配伍麻黃、杏仁,即三拗湯。三拗湯再加生石膏,即麻杏石甘湯,可治肺有鬱熱之喘咳。
4.用於癰疽瘡毒、食物或藥物中毒。甘草有良好的解毒功效。治咽痛喉痺,肺癰,常配伍桔梗,即桔梗湯。
若治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常配伍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
生甘草稍還能治莖中痛,淋濁諸證。治心經火熱,口舌生瘡,及心熱移於小腸而見小便赤澀疼痛者,常配伍生地、木通、竹葉等,即導赤散。
若治食物中毒、藥物中毒或農藥中毒,可單用甘草煎湯服,或與綠豆同用。
若配伍大豆,則可解百毒。
凡用大劑量附子、烏頭類有毒中藥方中,最常配伍甘草,取其甘緩補虛與解毒之功。李可應用附子,常以兩倍劑量炙甘草與之配伍,經驗豐富,可供參考。
《本草圖經》:「甘草能解百毒,為眾藥之要。孫思邈論云:有人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稱大豆解百藥毒,嘗試不效,乃加甘草為甘豆湯,其驗更速。」
張錫純言:「古方治肺癰初起,有單用粉甘草四兩,煮湯飲之者,恆有效驗。愚師其意,對於肺結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帶腥臭者,恆用生粉甘草為細末,每服錢半,用金銀花三錢煎湯送下,日服三次,屢屢獲效。」
李可言:「傷寒四逆湯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兩倍,足證仲景當時充分認識到附子的毒性與解毒措施,甘草既能附子的劇毒,蜜炙之後,又具扶正作用。」
5.用於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甘草有緩急止痛之功。治中焦虛寒,腹中拘急疼痛而喜溫喜按者,常配伍桂枝、芍藥、飴糖等,即小建中湯。
若治四肢拘攣作痛或腳攣急不伸,常配伍大劑芍藥,共奏緩急止痛之功,即芍藥甘草湯(又名去仗湯)。
6.用於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甘草甘緩補益,最具土德,有緩和百藥之功。與附子、乾薑同用,能緩和附子、乾薑之熱,以防傷陰;與石膏、知母同用,能緩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傷胃;與大黃、芒硝同用,能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使瀉而不速;與黨參、白朮、熟地等補藥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慢而持久;與半夏、乾薑、黃連、黃芩等藥同用,又能起協調作用。實乃藥中之和事佬,可調節諸藥寒熱,燮理群方陰陽。
《用藥法象》:「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本草求真》:「甘草能緩其中氣不足,調合諸藥不爭。故入和劑則補益,入涼劑則瀉熱,入汗劑則解肌,入峻劑則緩正氣,入潤劑則養血並能解諸藥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