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與天才的距離,只差一套潛能開發方案!」記者在山西多地採訪發現,一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班,陸續在暑假來臨前後恢復營業。培訓方聲稱,其課程基於量子力學理論,能讓孩子「蒙眼識字、過目不忘」。因此,儘管收費動輒上萬,這類培訓班仍受到眾多家長追捧。(17日《新華每日電訊》)
這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聲稱「蒙眼識字」、收取高額費用的培訓亂象多年前就存在。2017年,新華社記者調查了一個名為「腦立方」的培訓機構,揭穿其「蒙眼能辨色」「七天成詩人」等謊言,如測試「蒙眼辨色」時,三個受訓過的孩子嘗試8次答錯7次。該機構因發布虛假廣告,被上海有關部門處罰。
今年1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通報部分校外培訓機構違規開展培訓查處情況,其中就包括兩家打著「全腦開發」招牌的機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已有多起查處先例的情況下,山西多地、河北保定、四川成都、海南海口等地仍有「全腦開發」培訓機構忽悠家長,仍受到眾多家長追捧,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從家長角度反思,至今仍有不少家長沒有從此前揭穿謊言、專家觀點、查處等報導中吸取教訓。有人說這是家長對孩子教育焦慮的折射,培訓機構看中這種焦慮才出手,這話有一定道理。同時,這也暴露出不少家長缺乏理性、科學的意識,如果追捧「全腦開發」前先上網查查相關新聞信息,不至於為無知來買單。
不過,一味地指責家長也不客觀,因為家長的素養也不一樣,我們不能苛求所有家長都有高素質,這在當前很不現實。顯然,在部分家長不了解「全腦開發」培訓真相的情況下,只有科普和法治才能避免家長上當受騙。坦率地說,「全腦開發」培訓在山西等地死灰復燃,原因之一在於相關地方針對性科普和治理缺位。
如果有關方面根據此前媒體報導,在學校教育、城市科普等活動中,把「全腦開發」真相作為科普內容之一,這類培訓機構自然沒有市場。雖說這些年來我國科普活動豐富多彩,對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全腦開發」在內的一些偽科學現象仍然盛行來看,科普工作針對性、覆蓋面等方面還有短板。
從治理角度看,目前還存在監管盲區。地方教育部門對「全腦開發」培訓是否應該由自己監管,存在不同看法。而市場監管部門,只能監管其是否存在虛假宣傳,很難對培訓內容的科學性進行鑑定。這說明監管體系存在漏洞。但這種漏洞其實不難彌補,若教育、市場、科技等部門聯合行動,「全腦開發」並不難管。
也就是說「全腦開發」培訓死灰復燃、仍受追捧,既需要三重反思,也需要三種「補缺」——作為家長,需要提升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還要了解教育常識摒棄「神童情結」。從科普角度來說,各地科普工作要增加靈活性、針對性並擴大覆蓋面。作為地方監管部門,遇到監管盲區不能找理由推責,應該想辦法補漏。
實際上,上世紀60年代出現「全腦開發」概念以來,在國際上遭遇醫療界廣泛批評,大多視其為偽科學,甚至是「旁門左道」。國內物理學家和醫學專家也不認同「蒙眼識字」等說法,有專家指出「腦開發尚無科學理論證實」。一種在國內國外遭遇專家批評的偽科學,竟被培訓機構多次拿來忽悠家長,真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