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傳統教育過時了嗎?從德雲社眾人看中式教育成果

2020-09-10 娜娜懂育兒



之前聊過德國、日本的教育。不少讀者留言,有的羨慕別人的教育,有的批評我們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弊端,有的苦於明知道現在的教育方式不恰當,卻又迫於社會壓力無法做出改變。首先要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指點。接下來筆者想說,其實咱們中國的傳統教育有很多精華和可用之處,而且並不過時,依然很適合現在的孩子。您不信啊?咱今天來看看德雲班主郭德綱是怎麼教育這群徒弟的。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又道是嚴師出高徒。德雲社這個民間藝術組織在今天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老百姓喜歡他們,不僅僅是喜歡他們相聲說得好,為大家帶來歡笑。更喜歡的是,這裡培養出來的一批年輕人熱愛傳統藝術,尊師重道,說話辦事知禮儀講規矩,用老話講那叫懂事兒、有教養。往人前那麼一站,身上帶著一股子傳統氣質,但絕對不是迂腐陳舊,不招人煩。甚至因為這群年輕人,社會上又有了這樣一個粉絲團體:德雲女孩。德雲女孩專粉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還因此喜歡上了傳統文化,自己也喜歡玩扇子,學貫口,有的德雲女孩對一些國學道理、俗語故事更是如數家珍。可見這德雲社年輕相聲演員的氣質和風採是廣受大家認可的。


德雲社受到認可和歡迎,離不開班主郭德綱的教育和帶領。郭德綱對徒弟和兒子的採用的是傳統的中式教育,很多方面都遵循「老理兒」。下面就說說他有什麼教育高招。


1. 講規矩。說起郭德綱的嚴格大家也許都有耳聞。德雲社作為民間相聲組織,對於傳統文化的堅守自不必說。而郭德綱更是把這份堅守用在了徒弟們的思想和日常上。德雲社規矩多,最基本的兩條:不許夜不歸宿,演出地點再遠,晚上得回宿舍。在外地演出的時候,演員們必須住在一起,不能單獨留宿外面。德雲社這些年輕小夥子這麼多年沒什麼緋聞也是由於這條規矩嚴格。第二條是長幼有序,師弟要尊重師哥,徒弟要尊重師傅和長輩。再年輕的,只要師傅叫人家一聲弟弟,你必須得叫師叔。張鶴倫曾經在飯局上跟一位前輩說了一句:「廢話」,回頭一周的演出被老郭停掉了。可見師門的嚴格。


中國是禮儀之邦,知禮儀明事理、勤勉、樸素,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講規矩、知長幼體現了華夏兒女的思想高度和道德底線,更體現了大國風範。很多孩子在家裡作威作福,以自我為中心,將來到了社會上是會吃虧的。


2. 開卷有益。要說起對功課的嚴格,德雲社可是出了名的。三四歲就來家裡跟著師父學基本功的兒徒不少。除了基本功,郭德綱自己精通京劇、書法,這種好學影響了徒弟。德雲社不少演員喜歡讀書,喜歡傳統文化,雖然他們自嘲只有小學文化,其實私底下懂得知識並不少。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當年輟學選擇鑽研相聲的時候,老郭就教育兒子,可以不上學但不能不讀書。如今大林談吐有模有樣,師父于謙說他是個很有思想的年輕人。在很多綜藝上的表現也不難看出大林的情商和文化水平都不低,和演藝圈很多人不一樣。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放到現在可以理解為任何成就都要靠堅持不懈的虛心學習才能達到。即使是孩子選擇了搞體育、藝術,或者做工人、搞農業,任何行業都想要做好那都是不容易的。我們可以不逼孩子去走高考的獨木橋,但是要讓孩子們知道,學習是通向所有目標的必經之路。


3. 心照不宣。德雲社有過一些負面新聞,當初幾個徒弟的退社風波也是弄得很難看。在最近的一檔綜藝節目裡,郭德綱兒徒「燒餅」又重提了那段往事。當初燒餅跟著師兄曹雲金離開了德雲社,父母知道後,從老家趕來狠狠地批評了他,還帶著他去給老郭道歉。這段過往讓燒餅一直很難忘記,他形容那是一段「家庭變故」。事情過後燒餅一直為自己的年少無知懊悔,見了師傅總覺得彆扭。可是在某一場演出之後,郭德綱看似不經意的提了一句:「過去了」,提起這件事燒餅數度落淚,他說師傅的語氣雲淡風輕,但是自己心裡的一塊大石落了地。


在家庭裡,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一個錯誤反覆提及。其實孩子也許已經很後悔了,也知道錯了。一提再提讓他們內心很煎熬,久而久之會產生免疫力。很多家長說孩子怎麼越來越皮實,油鹽不進,其實就是內心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不想再因為同一件事一次次的受傷害。有時候,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反而會讓他們真正的反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咱們中國人講究心照不宣,很多事情不必通過語言去表達,一些鼓勵的行為也非常有力量。


4. 慧眼識珠。還是接上面按個故事,燒餅淚流滿面地講述那段過往。鏡頭後的老郭既動容又欣慰。他問旁邊的人:「你還記得燒餅是哪場演出開始有點樣子的嗎?」沒錯,老郭記得在哪個地方,哪個舞臺,哪個段子之後燒餅算是「出來」了。都說郭德綱有一根「金手指」,指點了誰,誰就能火。這個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是郭德綱說,他對每一個徒弟其實都指點過,只不過有的聽進去了。比如他早已開破徒弟秦霄賢的困惑,點播他說,如果有人罵你你感到難過,說明你內心深處是認同人家的觀點的。這說明郭德綱是真的在關注徒弟的。


我們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說起孩子缺點來那是頭頭是道,恨不能兩天兩夜不停嘴。可我們有認真觀察過他們的優點嗎?有關注過犯錯背後的原因嗎?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潛力。


有人說中國傳統教育過於陳舊,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理念。其實,是我們對傳統思想的理解太過死板了。中國的孩子身上自然要有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氣韻。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思想,我們取其精華,靈活運用,才是對中國式教育的最佳詮釋。

相關焦點

  • 中式傳統教育過時了嗎,從德雲社眾人看中式教育成果
    接下來筆者想說,其實咱們中國的傳統教育有很多精華和可用之處,而且並不過時,依然很適合現在的孩子。您不信啊?咱今天來看看德雲班主郭德綱是怎麼教育這群徒弟的。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又道是嚴師出高徒。德雲社這個民間藝術組織在今天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老百姓喜歡他們,不僅僅是喜歡他們相聲說得好,為大家帶來歡笑。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5名來自中國的教師,採用最傳統的中國教育方式,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的「中國試驗班」裡進行一個月的教學,試驗班由50名博航特九年級的學生組成。最終將由第三方對「試驗班」和該學校九年級的其他學生進行統一考試。試驗項目進行的一個月中,BBC全程跟拍,最終製成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BBC在英國學校試驗中式教育,即便在英國教育界也引發爭議,英國名校聯盟主席近日稱,中英教育各有所長,BBC的方法並不可取,一些方式甚至「很荒唐」。在此背景下,也有了日前在中英兩國引起熱議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對這一紀錄片所展現的中英教育問題,克裡斯託夫• 金對新浪國際談了他的看法。英國為何向中國教師求助?克裡斯託夫·金:這是因為目前英國面臨著合格數學教師短缺的情況,持有數學學位的教師數量不夠。
  • BBC《中式學校》中的英國校長來華,這次他肯定了中式教育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還記得BBC中英教育紀錄片《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那個扮演「中式教育黑」角色的博航特中學校長嗎?他來上海了。4月17日,2016中英校長高峰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舉辦。
  • 中英教育PK,中式教育難說勝利
    而作為中式教育的參與者,我們也能夠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接受過的教育。現實中,中式教育等同於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基礎教育目的簡化為在考試中拿高分。對每個家庭來講,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學習效果最有效率的判定就是學習成績;對學校和學生來講,雖然大學在擴招,但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非常稀缺,人多,資源少,競爭力自然就大。
  • 【文化觀察】英國人怎麼看中式教育?
    自由散漫慣了的英國學生無法適應中式教育管理方式,用「粗魯」和「不講理」評價中國老師。接著,他們開始了不聽講、在課上喧譁的消極抵抗,甚至用熱水壺在課堂上泡茶喝,直到校方和家長出面幹涉,中國老師才慢慢掌握了主動權。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來了五位中國教師一個由50名13-14歲的青少年組成的班級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實驗4周後,與英國老師教學的班級來場中英教育模式的大PK近日,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有什麼區別
    議論仍存  批評人士仍對中式教育存疑  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紀錄片中,5位中國老師來到漢普郡的博亨特中學,開辦「中國學校」。  英國教育部推廣中式教學,並不意味著中式教學法在英國得到認可。仍有批評人士認為,這種激進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讓學生掌握計算公式和方法,卻沒有教給他們如何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利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理解。  事實上,即使是長期親身實踐中式教育的中國教師,態度上也較為謹慎。BBC紀錄片的主角之一、中國教師楊軍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式教學確實更傾向於死記硬背,動手能力差。
  • 【央視評論】英國「取經」中式教育 中國又完勝了?
    一年前,上海的「一課一練」進入英國課堂,一年後的今天,英國半數小學將採取「中式方法」教數學,英國的一系列組合拳讓國人著實感到自豪。長久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代名詞,這些變化是在印證中式教育的「逆襲」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國虛心做起了學生?
  • 中式教育大勝英式教育的代價 今日話題直播版
    一部以中式教育走入英國課堂實驗為內容的紀錄片走紅,這是一場以成績定勝負的中英教育PK,最終以中式教育完勝收場。此結果引發了中英兩國的廣泛關注和議論。丁陽:大家好,我是今日話題編輯丁陽,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下,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相比,何者更為優秀。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播到第二集,感覺中式教育已經被黑出了大西洋...
    (BBC覺得中式教育就一定是一個班50-60個人,其實現在很多城市很早就開始實施小班授課,一排三個學生的情況已經很少見,而且你們注意看圖上他們上課的課桌擺放方式。。。但是BBC就是固執的認為中式教育就一定是抱團接受填鴨式教育。。。)英國孩子上數學課,坐姿東倒西歪的,化妝的,吃東西的,說小話的,基本沒有幾個人在聽。。
  • 被九九乘法表「震驚」 英國引進中式教育
    當不少中國父母熱衷於給孩子購買國外繪本和英文教材時,中國教材卻首次成套進入了作為教育發達國家英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國教材「走紅」英倫,中國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正在成為全球基礎教育領域的新動向。 英國學校使用中國教材,其實是英國近年來系統引進中國數學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這背後,是中式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教育理念「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輸出。
  • 被九九乘法表「震驚」英國引進中式教育
    當不少中國父母熱衷於給孩子購買國外繪本和英文教材時,中國教材卻首次成套進入了作為教育發達國家英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國教材「走紅」英倫,中國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正在成為全球基礎教育領域的新動向。英國學校使用中國教材,其實是英國近年來系統引進中國數學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這背後,是中式課堂教學、教師培訓、教育理念「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輸出。
  • 你的腦洞不夠大,真是「中式教育」害的?
    我一愣,認真對她說,我覺得你用的詞比我填的好,但估計老師的答案和我一樣。第二天試捲髮下來,我看到joy上一個小小的紅X, 女兒說老師報的答案是job。 很多好友在下面評論,「關於天朝教育最負能量的故事」,「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 問題貌似在這兒。
  • 中式禮服過時了嗎?看完這幾套明星結婚的禮服,讓你愛上它
    ,最大的亮點在於下衣,雖然下衣用的是蕾絲,是一款比較流行的時尚元素,但為了不失傳統,又在上面選用了精緻的刺繡,透露著古典,簡直美翻了天中式禮服在古代很受歡迎,但隨著西方婚紗的插入,很多女孩在辦婚禮時基本上都以婚紗為主,覺得中式禮服有些俗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差別到底在什麼地方?
    隨著教育國際化浪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這樣的困惑:在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之間應該選擇哪一種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更適應未來?中式教育比較注重學習的結果,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中式教育由於是大班化的教學方式,比較注重學生群體的整體發展,對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創造力的培養方面關注度不高。中國的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國教育憑什麼徵服西方?
    2014年,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訪問上海一所中學。 圖/東方IC  去年,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討論。片中幾名中國老師被安排在一所英國中學中用中式教育方法授課,學校也根據中國學生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們安排了課程表。  紀錄片中的「試驗」如今成為現實。  英國教育部上周宣布,根據改革計劃,將在全英8000所小學推廣採用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負責改革的國務大臣尼克·吉布稱,這種數學教學方法應該成為英國學校的固定標準。
  • 中式教育的冷漠殘忍令人吃驚
    須知,學習理論並不是一件輕鬆差事,這麼嚴重有必要嗎? 更不要提,學生們回家還要完成許多作業,有的要參加學校或父母給找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休息玩耍的時間已經被壓縮到極限,真的壓力很大。 他們的壓力主要來自應試教育,來自中式的教育體制,來自社會,特別是社會陰暗面。
  • 中式傳統小吃培訓 首選安徽新東方
    中式傳統小吃的製作有很多的技巧,做的好容易但是做的好吃難,這讓很多想學習製作開店的朋友們無法順利進行,於是中式傳統小吃培訓機構就應運而生。小吃網易教育訊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小籠包這類中式傳統小吃,儼然已經成了中式小吃的代表,成了中外人士津津樂道的必吃小吃之一。
  • 燕趙晚報:中式教育勝利:借鑑比自喜重要
    原標題:中式教育勝利:借鑑比自喜重要   英國教育部12日宣布,全國約8000所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並為此向這些學校撥款5400萬美元,這項改革涉及全英國約一半小學。英國教育部發言人稱,「這筆撥款將保證這種教學方法被更廣泛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