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世紀四十年代
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女演員
英格麗·褒曼出演過
許多風靡全球的電影
《六福客棧》便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其他影片
此片中的褒曼洗盡鉛華
以真摯樸實的表演
致敬一位偉大的女士
重現一段有關愛與希望的歷史
這段歷史,發生在山西陽城
電影《六福客棧》宣傳海報
六福客棧的歷史
故事起源於1930年,時年28歲的英國女士格拉蒂絲艾偉德自費來華傳教,幾經周折來到陽城。在陽城,艾偉德很快融入了這裡的生活,她講方言,穿旗袍,還和朋友買下一座老房子,創辦了六福客棧。客棧被來來往往的騾馬夫認同,遠近聞名。除了做生意,她還取得縣長的信任,作為陽城唯一擁有「一雙大腳」的女性,被當時的縣政府委以「禁纏足督導專員」,以執著的愛心幫助政府讓婦女改變纏足陋習。
格拉蒂斯·艾偉德在六福客棧
但是,這些都不是艾偉德最重要的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的暴行讓整個國家哀鴻遍野,艾偉德目睹了底層人民的苦難,她開始用經營客棧的收入收治傷兵、資助難民、收養孤兒,艾偉德女士和苦難中國的情感聯繫也越來越緊密,她加入了中國國籍;放棄了教會的「中立」立場,在接受《時代周刊》記者採訪時,公開譴責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野蠻行徑。除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外,她還把所知的日軍情報秘密傳遞給中國軍隊。
《六福客棧》電影片段
1938年日軍佔領陽城。已收養了100多名孤兒的艾偉德感到一種巨大的威脅。性格倔強的她決定將可憐的孩子們送往陝西的孤兒院,以躲避戰爭威脅,保全所救助的孩子們。1940年春,她帶著100多名孤兒和縣政府送給她的幾袋小米離開陽城,從陽城到西安大約有480公裡的山路,所有的孩子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4歲。一段異乎尋常的艱難徵程擺在眼前。
艾偉德沒有畏懼,出太行、翻王屋、渡黃河,為避開日軍,他們不敢走大路,只能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歷時27天徒步,終於將孤兒們一個不少的交給了宋美齡創辦的扶風縣孤兒院,成就了一段常人難以想像的壯舉。到達扶風後,艾偉德將孩子們集合起來點名:100多名孩子,一個都不少!她突然昏了過去。
《六福客棧》電影片段
1941年,她返回英國後寫了一本自傳《我的心在中國》,記錄她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後來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根據格拉蒂絲艾偉德的一生故事寫了一部傳記體小說《小婦人》,感召了歐美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著名的飛虎隊。
六福客棧的演繹
1958年,電影《六福客棧》在美國上映,轟動了西方世界,遺憾的是,劇組本想來到陽城實景拍攝,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只能根據艾偉德書中的描述,在英國搭景完成,而影片的美術設計上還停留在東方主義的符號化想像下,停留在19世紀西方對中國社會的誤解和片面印象,無法準確反映中國實際面貌,導致影片背景失實。作為影片原型的艾偉德,終生未談婚論嫁,而以異域愛情為主線敘述的表達方式,也削弱了人道主義題材的嚴肅性,沒有將艾偉德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現。
但在去年,我縣決定引資重拍,並邀請國家廣電總局新視點電視節目製作中心來陽考察,邀請國家一級導演、中央電視臺肖霖生導演執導。這樣一部具有中國特色、能夠走向世界的,宣傳陽城故事的影片,值得我們期待!
六福客棧的重現
今天,東關村「行後巷6號」的老宅院,門壁上仍能看到「舊耶穌堂院」幾個字。
當年,艾偉德每天通過狹窄的「行後巷」,在六福客棧與教堂之間奔波。教堂北樓二層的西北角屋就是她居住的地方。這間僅有10平方米的小屋,仍保存完好。
今年,陽城提出打造六福客棧知名品牌,打開陽城與世界對話的窗口。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東關六福明清一條街進行整體回復重建。通過文化經貿交流,把六福客棧打造成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文化交流的新高地。
六福客棧復原效果圖
在全國有許許多多的客棧,但與格拉蒂絲·艾偉德,與那段偉大壯舉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六福客棧。艾偉德不應該被遺忘,她所做的一切,不僅是拯救了一百多個中國孤兒,更是為當時受苦受難的中國人,在心底構築起愛與希望!這段歷史也將被永遠銘記。
(獲澤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