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過雞,不過不是建養殖場養的,而是自家養的吃的,數量比較少,每年大約養上十隻,在房子旁邊建了個雞籠,每天早上把它們從雞籠裡放出來,先撒一把玉米給它們吃,等它們吃完了再把它們趕到野外,到了傍晚的時候,它們會陸續的回來在院子裡溜達,等著你餵它們,吃完餵的玉米之後,我再把它們關在雞籠裡過夜,第二天早上再把它們放出來,每天如此。
每年一開春,天氣漸暖的時候,雞就會陸續的開始下蛋,不過這時候下的少,有時是兩天一個,有時是幾天一個,隨著氣溫的升高,雞下蛋也勤了起來,特別是到了夏季,是雞的產蛋高峰,每隻雞每天可以保證下一個蛋。
夏季不僅是雞的產蛋高峰期,也是雞的繁殖期,在這一時期,有的老母雞有強烈的繁殖欲望,表現異常,上竄下跳的想要抱窩孵雞蛋,這時候你就得在雞窩裡給它準備好一窩雞,約摸上十個就可以了。
雞蛋準備好之後,母雞就會自動的去孵雞蛋,在此期間它很少吃喝,即便出去找吃的,時間也很短,不等窩裡的雞蛋變涼,它就會自主返回繼續孵雞蛋,很稱職也很辛苦,21天過後,小雞會破殼而出,它就可以當雞媽媽了,會帶著一群自己孵出來的小雞到處找吃的。
夏季過後秋季來臨,氣溫會逐漸下降,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冷,雞的活動能力也會下降,蛋也下得不勤了,由一天一個逐漸的到幾天一個,直至冬季來臨歇窩完全不下蛋了。
影響雞下蛋的因素主要是氣候變化,在春、夏兩季,氣溫高、光照足,野外的食物來源豐富,雞的能量、營養都補充得上,因此,生長快,過剩的營養會轉化為雞蛋,所以產蛋率高。
到了秋、冬兩季,氣溫低、光照時間短,野外能獲取的食物又少,雞還要消耗體內的熱量來抵禦嚴寒,實在是沒有多餘的能量來下蛋,就是想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在秋、冬兩季,雞的產蛋率低。
春、夏兩季,雞的產蛋率高,秋、冬兩季產蛋率低,是自然的規律。除了大型養殖場,在秋、冬兩季,會下成本採取措施,來提高雞的產蛋率外,像是農戶,基本不會採取啥措施,下不下蛋都能接受,說實在的雞不下蛋你著急也沒用,不如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