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喜歡一首歌是因為喜歡裡面某句歌詞,可以找到情感共鳴。但是當歌曲中的情節真的上演,現實卻比想像來的悽涼。劉若英的《後來》這樣唱道: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我們只有一年的同學情緣,更確切的應該是半年。我們在的那所高中每一學年都要重新分班,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相識。高一,高二我們都是隔壁班,雖然只有一個後門的距離,但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偶爾在走廊遇見,也只是你不認識我,我不知道你的狀態。
高三上半年的期末考試,那大概是我們說的第一句話。你問我為什麼這麼愛笑,從那以後,我們很快熟悉起來。快到高考了,同學都在教室爭分奪秒,走廊似乎成了我們的天下,打鬧,聊天,笑聲迴蕩在整個樓道。上課的時候你總以自己的位置反光為藉口,帶著凳子坐在我的旁邊,一切沒有理由,卻顯得那麼自然,或許就這樣單純又無釐頭的朋友才應該是我們關係一直保持的最正確的方式。
因為有你,枯燥乏味的高三成為最快樂的回憶。只有一年的同學情誼,隨著高考的結束一併落下帷幕,從此,我們去了不一樣的城市,原以為我們會和所有分離的朋友一樣,只是偶爾聯繫一下,但後來的一段故事卻讓我們永遠失聯。
他是第一次在學校住宿,有些不適應,大概出於朋友的緣故或者女孩與生俱來的天性,我成了他最合適傾訴的對象。每天都會發消息或者打電話,漸漸的舍友開始懷疑我們的關係,她們憑藉自己的猜測,每次打電話都會在旁邊起鬨,不過那時候我們真的只是朋友。之後,她們的猜測就變成了被印證的事實。可能異性真的不存在單純的朋友關係,也許過於熟悉的關係漸漸就被當做了愛情,不管如何,沒有原因的,或者並不需要給出一個明確的理由,我喜歡你,就這樣簡單,我們變成了情侶。
因為是異地戀,只有依靠手機聯繫。微信,QQ,電話成為我們傳遞愛與思念的工具。最初,通話記錄裡只有和爸爸媽媽的電話往來,出去時也不會太在意手機有沒有在身邊。不知道算不算喜歡,有了他之後,從不會再大大咧咧的把手機放在一邊,通話記錄裡他的名字幾乎佔據了全部。
剛開始,時時刻刻都會收到他的消息,提示燈一整天都在不停的閃爍,上課也會偷偷的發一些搞怪的表情包,進去宿舍的第一秒一定會接到他的電話,雖然不知道說的什麼,但是有說不完的話。
那一天在機房上課,突然收到了他的信息:傻瓜,你知道我有多感謝上天安排我們相遇。也許你不知道,在高中的時候每次出來教室都會看到隔壁班一個女孩在走廊倚欄遠望,她的臉上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有時跟朋友一起聊天,她天真無邪的笑容比陽光還要燦爛。現在這個女孩屬於我,我希望她可以一直開心下去,我會為了我們的未來拼盡全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你。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那是最貴重的一份禮物,打開盒子看到裡面精緻的手錶和一張小紙條:寶貝,知道你不想我花錢給你買禮物,但是這一次你一定不要拒絕。前幾天你問為什麼感覺最近我好忙,一直沒有告訴你答案,其實是在課餘的時間做了一份兼職。想送你一件禮物,可是你一直都拒絕,這一份禮物不是用爸媽給我的錢,它的價值只是我對你的愛。
雖然不是從小養尊處優,但這也是他第一次用勞動換取想要送給自己喜歡的人的禮物。或許愛上一個人真的就是願意為她用心,願意為她嘗試以前不曾做過的事情,願意竭盡全力只要她開心。
所有的熱情終將歸於平淡,又臨近考試,聯繫越來越少,終於還是分手了。雖然一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在一起,後來也不知道為什麼而分手,偶爾想起還是有些難過,曾經的快樂和感動只留下了記憶。
你教會了我如何去愛,自己卻轉身離開,消失在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