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15歲的孩子小茹,因為父母離異,是奶奶帶大的,但是,這個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只要你說她不對,她就臭著一張臉,只要你再和她講道理,她就開始哭,「我還小」。從不認錯,從不反思,錯的永遠是別人,說她就哭給你看,這就是玻璃心。
什麼是玻璃心
玻璃心,簡單地說,就是受不得半點委屈和否定,對別人的評價特別敏感,只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覺得自己很受傷,各種流淚,一副很脆弱的樣子。
比如15歲的小茹。平常不自覺,總是玩手機,大把時間浪費掉,上課不專心,因此成績很差,母親希望她能認真學習,所以和她說了很多話,結果,小茹擺著一張臭臉,過後跑到舅媽面前掉眼淚,說母親就是想安排她的人生,說不到幾句就開始哇哇大哭,「我還小」。
另一次則是她自己在家長期各種懶惰,父親很生氣,有時候就沒讓她出去玩,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生母面前搬弄是非,說父親一家對她不好,導致父親和生母兩家人誤會加深,後來被發現了,和她講道理,還沒兩句,直接就掉眼淚,鑽被子,說「不要你們了,你們好麻煩。」
人的玻璃心,一般出於兩種心理:
第一種,弱者心理
弱者心理,一般有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弱者,什麼都做不好,需要被別人體諒,被別人關心,需要被別人保護,做事缺乏自信,一遇到事情就尋求幫忙。這一類人少有嘗試的想法,因為TA本身已經將自己定義為弱者了,自我貶低,所以,對於別人的評價是十分在意的,經常會過分覺察對方的情緒,只要對方有點點不滿意的小表情,TA都會覺得「我又做不好了」、「都怪我」、「我怎麼那麼笨」,陷入一種自我責斥的怪圈。
另一種則是缺乏責任心,什麼事都需要別人替自己擔著,一點委屈都受不得。這類人往往自我中心,不知道感恩,總認為別人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的。一遇到什麼挫折,犯了什麼錯誤,就將錯誤的原因歸咎於外界或他人,讓他人替自己背鍋,替自己承擔責任,而且喜歡抱怨和醜化自己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會正視自己的問題。
第二種,受害者心理
有著受害者心理的人,內心強烈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但,只要發現自己沒有得到關注,就會自怨自艾,覺得外界沒有眼光。他們最常見的思維模式是,「我以為……」、「你應該……」。對於這類人而言,他們從來只是從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主觀判斷出發,去思考問題,並且認為別人就應該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如果沒有事事讓著自己,那就是別人錯了。
比如,一件事情沒有成功,那是別人在擠兌自己,是別人不給自己機會,是別人不幫助自己,是別人不提醒自己,或者,是事情太難,是條件不夠好……是各種原因,總之,就是和自己的缺點無關,自己只是個受各種外界不利因素影響的受害者。所以,一旦遇到什麼挫折,他們往往就會表現出一副很受傷的樣子,「都是別人的錯,害了我」。
玻璃心是怎麼形成的
小茹的生母當年是被奶奶逼走的,而後奶奶不停地在她面前說生母和外婆外公的壞話,讓她對生母一家產生芥蒂。同時,奶奶又各種溺愛,小茹如果犯錯了,小茹的爸爸想要教訓孩子,奶奶就各種救場,「孩子還小」。在這種不需要認錯、有人可仰仗的環境中長大,小茹漸漸養成了遇事專挑對自己有利的說、錯的全是別人的思維模式。即使明明是自己犯下的錯誤,她也能將自己摘得一乾二淨,把責任全推給外界或他人,而一旦被發現,就一副哭哭啼啼的樣子,任何時候都將自己描述得很無辜。
一個人容易形成玻璃心,首先和小時候被保護得太好有很大的關係。這種保護有點像成年人捨不得傷害自己,將孩子視為自己童年未曾被滿足的願望,對孩子各種過度保護。只要孩子遇到點挫折,就緊張得不得了,或是將責任歸咎於外界和他人,或是替孩子善後,生怕孩子受到一丁點傷害,而不是考慮讓孩子學會怎麼面對挫折傷害。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孩子形成了一種自我中心的意識,認為所有的人都要繞著自己轉,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一旦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要麼表現出一副楚楚可憐的受害者模樣,要麼產生得不到就毀掉的思想,可以說是玻璃心的兩個極端。
另一種情況則是,從小成長在一種經常被忽略的環境裡,無論怎麼做,自己的需求總會被養育者選擇性地忽視。於是,漸漸形成了一種「我不夠好」、「我不配」的思維,過度貶低自己的價值,為了讓自己的需要能得到滿足,而做出各種努力去討好養育者。成年以後,將這種思維和行為內化,形成了討好外界、討好其他人的性格和習慣,即,人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有著討好型人格的個體,往往對他人的情緒、態度等等過度的關注,過分的敏感,經常有意無意地放大他人的反應和需要。而後自己想辦法去滿足他人,以換取他人的肯定和滿足,更準確地說,是內心深處養育者的肯定與滿足。但討好型人格往往又不敢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既但心被拒絕,又覺得自己幫了他人,他人就該幫自己,因而經常因為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感到受傷。他們往往頂著「老好人」的稱呼,無底線、無原則地滿足他人,同時做著讓自己受傷的事情。
在一些家裡,由於重男輕女,或養育者自身過度的自卑、人格障礙等原因,會對孩子做出一些打壓行為,採用所謂的打擊式教育,從來沒有肯定過孩子,也不曾鼓勵過孩子,有的甚至有著極其強烈的控制欲,要求孩子一言一行全照自己的意思,將孩子養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形成弱者心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於是從此不敢接受挑戰,只要遇到錯,玻璃心就碎了一地,就各種自怨自艾,各種自暴自棄,滿滿的負能量,有的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相較前面幾種而言,被稱為綠茶和綠箭的個體,他們的玻璃心則更像是一種表演,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作的不擇手段。於他們而言,示弱就像是演戲一樣簡單。他們所利用的,是女性的同情心,和一些男性的保護欲,以及希望被崇拜的心理。而這些行為,大多是他們從小在自己父母身上習得的。換而言之,綠茶一般有一個綠茶母親,綠箭一般有一個綠箭父親,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他們內心,是深深的自卑,過度缺乏的自我認同,還有無底洞般的欲望。
怎麼改變自己的玻璃心反應
一個問題想要徹底解決,就一定要找到根源;同樣,一種心理想要改變,最好要找到原因。所以,如果想要改變自己遇事就心碎的玻璃心反應,首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是小時候被人繞著轉習慣了,無法接受失去和拒絕;是經常被忽視,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卻不敢開口;是渴望得到認可,卻不知道從何下手;是從小被打壓,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希望;還是從小養育者就是這種作風。
無論是哪一種,歸根到底都是對自己的不接納和對他人的過高期望。所以,要改變玻璃心反應,就要:
1.提高自我認同感
所謂提高自我認同,就是要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麼」,「我能做什麼」……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懂得每個人在世界上生存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對社會有著不同的作用。即使是一隻螞蟻,也能製造自己的價值。
敏感不是什麼矯情,敏感有敏感的優勢,能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個體所需要的,只是去適應自己的敏感,不用太在乎他人的評價,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自己,做好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不管周圍的環境如何。
2.發掘自己的優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沒有誰是一身缺點的,即使是個雙腿殘疾人,他也可能有著常人沒有的毅力;而一個口不能言的啞巴,可能有著很高的智力。所以,無論不管一開始的出生如何,之前的遭遇如何,認真回想,總能看到自己閃光的一面。
3.正視自己的缺點
一個人,有優點就會有缺點,沒有誰是完美無瑕的。不用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或者被人發現。如果有人指出你的不是,不妨說聲「謝謝」,將這種指責視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改善,讓自己更大強大。
4.學會承擔著責任,而不是承擔他人的情緒
玻璃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成長背景造成的認知錯誤。
一件挫折性事件,個體應該關注事件本身,產生挫折的原因,分析能否挽救,以及如何挽救。但,玻璃心的個體則是關注別人的情緒和感受,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關注自己是否會受到責罰,本末倒置,無限放大他人的要求,最終難受的是自己。
因而,遇到失敗,首先要看清自己在這件事上做了什麼,他人做了什麼,什麼是自己該承擔的,什麼是自己該注意的,學會承擔自己,才能不斷成長。
5.做筆記是個很好的辦法
可以試著將自己感到玻璃心的事情寫入記事本或者日記,等心情平復了,再認真看這個記錄,此時,內心就不會那麼敏感了,你還可以對著這個記錄分析一番,看看自己是否有必要玻璃心,值不值得。
雞蛋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從外部打破是一盤菜。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