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報導,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林清玄,中國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在夢的遠方》《在雲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蘿蜜》《用歲月在蓮上寫詩》等。
其《和時間賽跑》被選為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的一篇課文,也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期第十一單元第2課,《百合花開》還選入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12課。並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桃花心木》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3課。
林清玄著作頗多,他曾說自己不知道今生會寫幾本書,但是「我知道我會寫到離開世間的最後一刻。在一個貧困而單調的年代,我生長在偏遠又平凡的農村,陪伴我長大的,只有很少數的文學作品和書包。文學的情懷,使我養成了純粹的心靈,像司馬相如一樣,無視庸俗與豪奢,無忌流言與蜚語,勇於追求,一往無悔;文學的情懷,使我能立志,志在千裡,壯心不已,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嚮往森林、海洋、雲彩、天空與遠方。文學創作是我生命的寶藏,使我敢與眾不同,常保感動的心,我很慶幸自己是個作家,以愛為犁,以美為耙,以智慧為種子,以思想為養料,耕耘了一片又一片的田地。」
林清玄名作摘讀——
生命的化妝
林清玄
我認識一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的。
對於這生活在與我完全不同領域的人,使我增添了幾分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裡,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問她:「你研究化妝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樣的問題,這位年華已逐漸老去的化妝師露出一個深深的微笑,她說:「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凸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或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
沒想到,化妝的最高境界竟是無妝,竟是自然,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妝師看我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多麼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妝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呀!」我感嘆地說。
「不對的,」化妝師說。
「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醜不到那裡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化妝師接著做了這樣的結論:「你們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這樣,你懂化妝了嗎?」
我為了這位女性化妝師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為我最初對化妝師的觀點感到慚愧。
告別了化妝師,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悟: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那麼,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裡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
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
林清玄
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有時是一首歌,有時候是一場電影。有時是一樹櫻花,有時是一段旅程。有時是用一生等待一個人。等待我們的,有時是刻骨銘心的相逢,有時是心花碎裂的別離。
有人問我:「為什麼草木無心,也能自然生長、開花、結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麼無憂地過日子?」我反問道:「你非草木,怎麼知道草木是無心的呢?你說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裡呢?假若草木真的無心,人如果達到無心的境界,當然可以無憂地過日子。」
「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間多了一顆心,剛強難化的心與柔軟溫和的心並無別異。具有柔軟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將心比心,也能與草木至誠相見。
在禪裡,把快樂的慶祝稱之為「笑裡藏刀」——就是在笑的時候,心裡也藏著敏銳的機鋒。而把悲傷的慶祝稱之為「逆來順受」——就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能發自內心地感激,用好的態度來承受。
用同樣一把小提琴,可以演奏出無比憂傷的小夜曲,也可以演奏出非凡舞蹈的歡樂頌,它所達到的是一樣偉大、優雅、動人的境界。人的身心只是一個樂器,演奏什麼音樂完全要靠自己。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
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對我們來說,只有當我們知道快樂與悲傷是生命必然的兩端時,我們才有好的態度來面對生命的整體。
如果生命裡只有喜樂,生命就不會有深度,生命也會呈單面的發展,像海面的波浪。如果生命裡只有悲傷,生命會有深度,但生命將會完全沒有發展,像靜止的湖泊。
唯有生命裡有喜樂有悲傷,生命才是多層面的、有活力的、有深度又有發展的。
「日日是好日」 的意義是「不憂昨日,不期明日」,是有好的心態來看待或喜或悲的今天,是有好的步伐,穿越每日的平路或荊棘,那種純真、無染、堅實的腳步,不會被迷亂與動搖。
在喜樂的日子,風過而竹不留聲;在無聊的日子,不風流處也風流;在苦惱的日子,滅卻心頭火自涼;在平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樓臺;隨處做主,立處皆真,因為日日是好日呀!
遇到生命的快樂,我要慶祝它!遇到生命的悲傷,我也要慶祝它!慶祝生命是我的態度,不管是遇到什麼!快樂固然是熱鬧、溫暖,悲傷則是更深刻的寧靜、優美,而值得深思。
我常覺得,所謂「風水好」,就是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的所在。 所謂「有福報」,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樹繁華的所在。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
來源:藝綻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