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去世 曾說:我知道我會寫到離開世間的最後一刻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據海外網報導,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林清玄,中國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在夢的遠方》《在雲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蘿蜜》《用歲月在蓮上寫詩》等。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桃花心木》

其《和時間賽跑》被選為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的一篇課文,也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期第十一單元第2課,《百合花開》還選入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12課。並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桃花心木》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3課。

林清玄著作頗多,他曾說自己不知道今生會寫幾本書,但是「我知道我會寫到離開世間的最後一刻在一個貧困而單調的年代,我生長在偏遠又平凡的農村,陪伴我長大的,只有很少數的文學作品和書包。文學的情懷,使我養成了純粹的心靈,像司馬相如一樣,無視庸俗與豪奢,無忌流言與蜚語,勇於追求,一往無悔;文學的情懷,使我能立志,志在千裡,壯心不已,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嚮往森林、海洋、雲彩、天空與遠方。文學創作是我生命的寶藏,使我敢與眾不同,常保感動的心,我很慶幸自己是個作家,以愛為犁,以美為耙,以智慧為種子,以思想為養料,耕耘了一片又一片的田地。」

林清玄名作摘讀——

生命的化妝

林清玄

我認識一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的。

對於這生活在與我完全不同領域的人,使我增添了幾分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裡,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問她:「你研究化妝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樣的問題,這位年華已逐漸老去的化妝師露出一個深深的微笑,她說:「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凸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或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

沒想到,化妝的最高境界竟是無妝,竟是自然,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妝師看我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多麼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妝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呀!」我感嘆地說。

「不對的,」化妝師說。

「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醜不到那裡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化妝師接著做了這樣的結論:「你們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這樣,你懂化妝了嗎?」

我為了這位女性化妝師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為我最初對化妝師的觀點感到慚愧。

告別了化妝師,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悟: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那麼,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裡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

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

林清玄

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有時是一首歌,有時候是一場電影。有時是一樹櫻花,有時是一段旅程。有時是用一生等待一個人。等待我們的,有時是刻骨銘心的相逢,有時是心花碎裂的別離。

有人問我:「為什麼草木無心,也能自然生長、開花、結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麼無憂地過日子?」我反問道:「你非草木,怎麼知道草木是無心的呢?你說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裡呢?假若草木真的無心,人如果達到無心的境界,當然可以無憂地過日子。」

「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間多了一顆心,剛強難化的心與柔軟溫和的心並無別異。具有柔軟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將心比心,也能與草木至誠相見。

在禪裡,把快樂的慶祝稱之為「笑裡藏刀」——就是在笑的時候,心裡也藏著敏銳的機鋒。而把悲傷的慶祝稱之為「逆來順受」——就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能發自內心地感激,用好的態度來承受。

用同樣一把小提琴,可以演奏出無比憂傷的小夜曲,也可以演奏出非凡舞蹈的歡樂頌,它所達到的是一樣偉大、優雅、動人的境界。人的身心只是一個樂器,演奏什麼音樂完全要靠自己。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

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對我們來說,只有當我們知道快樂與悲傷是生命必然的兩端時,我們才有好的態度來面對生命的整體。

如果生命裡只有喜樂,生命就不會有深度,生命也會呈單面的發展,像海面的波浪。如果生命裡只有悲傷,生命會有深度,但生命將會完全沒有發展,像靜止的湖泊。

唯有生命裡有喜樂有悲傷,生命才是多層面的、有活力的、有深度又有發展的。

「日日是好日」 的意義是「不憂昨日,不期明日」,是有好的心態來看待或喜或悲的今天,是有好的步伐,穿越每日的平路或荊棘,那種純真、無染、堅實的腳步,不會被迷亂與動搖。

在喜樂的日子,風過而竹不留聲;在無聊的日子,不風流處也風流;在苦惱的日子,滅卻心頭火自涼;在平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樓臺;隨處做主,立處皆真,因為日日是好日呀!

遇到生命的快樂,我要慶祝它!遇到生命的悲傷,我也要慶祝它!慶祝生命是我的態度,不管是遇到什麼!快樂固然是熱鬧、溫暖,悲傷則是更深刻的寧靜、優美,而值得深思。

我常覺得,所謂「風水好」,就是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的所在。 所謂「有福報」,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樹繁華的所在。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

來源:藝綻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曾白天殺豬晚上寫作;昨天...
    綜合中國新聞網等   剛剛,臺灣傳來消息: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其家屬向媒體披露,林清玄是在臺灣的家中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青書單|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幸好,人生有別離
    1月23日,中國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在1月22日上午,林清玄還發了微博,「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文字間,有他一如既往的禪意。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 曾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
    中新網1月23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1月23日,臺灣著名血液專家陳耀昌在社交網站上發文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歲。家屬也通過林清玄生前的友人,向「中央社」記者證實此事,且表示林清玄是在臺灣的家中安詳去世。
  • 臺灣作家林清玄:我曾在屠宰場殺豬 晚上寫作
    昨日,臺灣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林清玄做客2013北京國際圖書節「名家大講堂」,與讀者一起分享他與文學之間剪不斷的親密關係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問題。說起自己與文學的淵源,林清玄說:「大概在小學五年級之前,中國大部分重要的古典名著我都讀過,有的讀了好幾遍。」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作品曾入選小學課本,你讀過他的書沒?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結果報戶口的時候,那位戶籍警正在讀一本武俠小說,對「林清奇」這個名字頗覺不以為然,便拿著書給林清玄的父親看:「書中恰有一高人號『清玄道長』,盍為令郎取名『清玄』?」至此,一代文宗林清玄大名遂定。林清玄曾笑言,「如果我名字真的叫林清怪,估計現在沒有人會買我的書。」
  • 臺灣作家林清玄:我曾在屠宰場殺豬 晚上會寫作
    說起自己與文學的淵源,林清玄說:「大概在小學五年級之前,中國大部分重要的古典名著我都讀過,有的讀了好幾遍。」正因為自小就受到這種文化的薰陶,林清玄的作品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蘇東坡和紀伯倫也給了林清玄很大的影響。「蘇東坡的作品很簡單,都來自生活。而且無論怎麼漂泊,怎麼經受苦難,他都能寫出很美的詩。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 終年65歲
    臺灣作家林清玄(圖源:臺媒)海外網1月23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林清玄醫生陳耀昌23日在社交平臺發布內容也證實了這一消息。他說:「林清玄過世了......」,並附上2017年林清玄夫婦拜訪臺灣「好心肝基金會」的文字和配圖。
  • 林清玄逝世:只當你去月下喝酒,歸來仍是少年
    林清玄比我們更清楚,人是會死的。外祖母去世的時候,他就明白,人敵不過時間,死亡終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他搬出了一套理論,他說,跑過了時間,就贏得了自己。但是他這段鄉下的經歷,卻讓林清玄提前學會了默默適應這個世界。林清玄說他從不失眠;也不知道吃不下飯是什麼感受;遇到再難的事情,也能一笑而過。生活上的苦痛,讓他越發單純。
  • 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的作品你讀過幾本?
    林清玄是他的本名,另有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林清玄曾在臺灣任職多家媒體記者、主編,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30歲前已獲遍臺灣各類文學大獎,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如今他的出版文學作品已逾百部,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 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 林清玄最值得讀的書是哪一本?
    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是不是真的?據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享年65歲。他身上有諸多為人熟知的標籤,其中大多數與文字有關——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創下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數度被摘錄進入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 臺媒: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你的語文課本裡有他的文章嗎?
    林清玄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地區十大暢銷書作家,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地區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是國際華文世界,作品被廣泛閱讀的作家。2013年,林清玄曾參加過央視《開講啦》節目。
  • 我懂得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叫林清玄
    蘇軾講:「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同一場艱難的旅途,風雨走過,怎會沒有煩惱。作家林清玄說:「從煩惱到菩提的開關,就是柔軟心。」柔軟,並不是柔弱。雖然從小,林清玄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是清貧的生活並沒有阻礙林清玄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自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17歲,林清玄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後,從此筆耕不輟。他的文章充滿了敏銳的觀察、深刻的哲理,他的文章似乎有一股魔力,可以將讀者從現實的紛擾中解救出來。難怪有讀者這樣評價他:「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在林老師的茶香裡悟道太多。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歲,25年出版作品逾百部,多部作品...
    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在報社幹了10年,而立之年專心「覺悟」14歲的時候,林清玄要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那段時間,林清玄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印度的《奧義書》裡面有一段話讓他的人生產生變化:「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時間來覺悟,不覺悟的話,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林清玄說,「覺悟」這兩個字當時給他極大的震撼,他到處查書要了解「覺悟」究竟是什麼,最後發現佛家講得最多,「覺」就是省覺學習,「悟」就是看見我的心。「覺悟」就是學習看見我的心。從那個時候開始,林清玄開始讀佛經。
  • 林清玄去世,作品霸屏課本和考卷!閱讀,是最好的紀念……
    「我從小就覺得我將來會是個作家。」訪談中,他曾說道。 然而,當時他所居住的環境裡,根本沒有人知道作家是做什麼的,更沒人能理解和支持他的夢想。但這個孩子樂觀且堅定地帶著他對夢想的憧憬——他要成為一名作家,寫最好的文字,超越當下,超越自己,暗自喜悅,野蠻生長。
  • 臺灣作家林清玄逝世:往散文與佛法深處去
    1月23日,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終年65歲。林清玄是臺灣高雄人,曾用筆名包括秦情、林漓、林大悲、天心永樂等,生於1953年,畢業於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工商時報》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
  • 林清玄:「覺悟」就是「學習看見我的心」
    十七歲那年,我決定離開家鄉。臨行前,媽媽送了我一樣東西,一個玻璃的瓶子,裡面裝著黑黑的東西。母親說:「你別小看,這裡面裝了三樣重要的東西,一樣是拜祖先的香爐裡的香灰,一樣是農田裡的土,還有一樣是井裡的水。閩南人的祖先在離開家鄉的時候都會帶著這個,說是帶著這個去到別處就不會水土不服;而且,有了它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你的家鄉。」這個瓶子至今還擺在我的桌上,它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家鄉。
  • 林清玄:我高考落榜兩次,只為當作家
    午後,窩在家裡溫故了紀錄片《高考》,然後伏在案頭回憶我的高考。書桌上有一本林清玄《從容的底氣》。隨手翻閱,讀到一篇《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一年》。林清玄為了實現作家夢,高考落榜兩次。父親問他:「為什麼要當作家?」林清玄回答說:「我要為沉默的大眾發聲,要促進人跟人之間的溝通。」
  • 林清玄寫給孩子的最後一封信
    「人間無我,見字如面」,林先生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留下來的文字依舊是溫熱的、有力量的。 我說:「對呀!我挑了一些花苞特別大的蓮花!」 老人笑了,說:「錯了!錯了!你應該挑那些盛開的蓮花!」 「為什麼呢?」 「現在是早晨,早晨是蓮花開放最好的時機,如果早上沒開,很可能下午和晚上都不會開了!」
  • 暢銷書作家林清玄逝世,你應該在語文課本裡見過他的散文
    自此,林清玄開啟了持續高產的寫作、出版生涯。他曾多次告訴媒體,自己從小立志寫作,小學每天訓練寫 500 字,中學後每天 1000 字,大學的時候 2000 字,「出社會後」每天 3000 字。持續高產的實現也與林清玄的十年媒體職業生涯有關。
  • 好書大家讀|大作家林清玄說,賣水果的小攤販是自己的「貴人」
    但在著名作家林清玄看來,只要我們知人善任,充分信任別人,買水果遇到的小攤販也可以是「命中貴人」。今天我們一起聆聽河北教育出版社編輯王麗朗讀的《貴人思想》,作者林清玄,選自《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裡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特別策劃推出的「好書大家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