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2020-12-20 人民論壇網

【摘要】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理想與信念。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依賴於每個社會個體的共同努力。將中國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彰顯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對應,能夠使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融合。

【關鍵詞】中國夢  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對於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弘揚中國夢的重要表現。將中國夢融入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不僅關乎國家與社會的長遠發展,更關乎大學生個體的持續發展。

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現實意義

所謂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中國古典文化而言,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與社會理想。用今天的話語來看,就是要培養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國家的意識。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內涵是不斷變化的。中國夢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融入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於中國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現實結合。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增強每個社會個體的社會責任感。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社會矛盾日漸凸顯,比如,社會經濟發展伴隨著社會結構固化,加大了貧富差距;信息化發展帶來的多元化價值觀,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官方主流話語的權威性。因此,要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就必須構建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對應的社會結構體系,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力,而這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學是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有助於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二,有助於中國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深層互動。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作為追求民族獨立的先鋒,其在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中展現出來的理想信念與精神品質,激勵了無數青年學子。因此,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的理想、信念、責任、使命等,都是當代大學生踐行中國夢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夢深層內涵所包含的各項元素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呼應的,將兩者進行融合,可以更好地推進兩者之間的深層次互動,能夠為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指明方向。

第三,有助於中國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全面對應。在中國夢的指引下,每個大學生都可以按照其要求實現自己的成才夢。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依賴於每個社會個體的共同努力,將中國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彰顯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對應,能夠將實現自我價值與服務人民對應。大學生個體的成才夢實際上是對中國夢的細化,將個體價值融入到社會價值中,可以使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融合。

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主體框架

第一,以中國道路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明確方向。中國夢是在中國人民長期追求民族獨立與解放中形成的,過去的民族苦難、仁人志士的探索、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程等,都是中國夢形成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中國道路為基礎,銘記歷史,正確認知現實國情,明確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基本方向。首先,要積極開展近代史教育,明確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通過歷史教育加深大學生對新舊時代的感性認知,使其珍惜今天的和平環境,發奮學習。其次,要積極開展國情教育,使大學生在中國夢的實踐過程中形成責任意識。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國情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知我國的現實國情,明確自身的歷史責任,提升個體使命感與自覺意識。

第二,以中國精神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提供動力支持。中國夢的核心是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的實質就是愛國主義、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等品質,這些品質也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動力與基礎。首先,加強大學生的成就感、幸福感與獲得感教育。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強化中國精神的影響力,提升大學生個體的社會價值訴求。其次,堅定當代大學生的「圓夢」信念教育。用中國精神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現,以創新、改革為依託,提升大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信念與理想。

第三,以感恩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公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就是要通過感恩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公德意識,進而提升其社會責任意識。首先,教育學生感恩父母,明確大學生個體在家庭中的地位與責任。其次,教育學生感恩社會與他人,避免當代大學生形成極端個人主義。通過感恩教育,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處理與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培育大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思維,激發其奉獻精神。最後,教育學生感恩祖國與民族,這是感恩教育的最終升華。培育大學生奉獻祖國與人民的意識,是提升其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意識的根本。

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具體路徑

第一,構築環境。環境對人的影響與薰陶是極為重要的,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必須要構築好有助於中國夢融入的環境體系。首先,要構築良好的社會環境。應充分展示中國夢實踐中的先進人物及其事跡,發揮榜樣的先鋒模範作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其次,要構建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介,大力宣傳主流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同時,還要淨化網絡環境,減少網絡負面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再次,要構築良好的學校環境。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以教師的正面言行與人格魅力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注重教學、管理及服務學生的細節,通過制度保障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後,要構築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基礎,儘管大學生是成年人,但家長對其的影響依然巨大。因此,家長要發揮好垂範作用,用良好的品質、習慣與言行來引導大學生,幫助其健全人格。

第二,搭建平臺。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並不能採取說教與灌輸的方式,需要為其構建一個良好的融入平臺體系,包括課堂平臺與實踐平臺。首先,要利用好課堂教學平臺,使課堂成為宣傳中國夢的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的教師應按照本學科的特質,緊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能力,將中國夢的內涵、發展等貫穿到課堂教學之中,推進學生專業與中國夢的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與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其社會責任感,成為國家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其次,要注重利用好社會實踐平臺,使其成為踐行中國夢的主要渠道。要構建好實踐體系,將中國夢、校園文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逐步培養大學生對他人、社會及國家的責任感。

第三,創新方法。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是一個由低向高、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需要加強引導,通過創新各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按照社會責任感的發展規律,推進中國夢的融入。首先,要提升教學活動的互動性。無論是在專業課還是在通識課程教學中,都要強化師生互動,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中國夢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並使其內化於心,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精神基礎。其次,要在學生管理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在管理及服務學生的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的包辦做法,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與參與,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最後,要創新溝通方式。教師應採用鼓勵、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良好的情感體驗與平等的氣氛中正確認知自己的權利與責任。

(作者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馬列教研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朱磊:《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年第5期。

②王豪傑:《「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研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期刊精讀】王佔仁: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通過正確引領一代青年的創新創業行為,為個體創業行為注入社會責任感,使創新創業的價值取向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相適應。
  • 將「四個回歸」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將「四個回歸」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2019年06月06日 09: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程智開 字號 內容摘要:將「四個回歸」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 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社團文化在大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起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橋梁和通道。通過社團文化,大學生逐漸掌握融入社會所必要的知識、技能與生活方式,從而在自身心理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形成動態的平衡與協調。換言之,社團文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從大學生社會化的層面展開的,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社團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實踐的廣闊平臺,而社會實踐活動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與手段,在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掌握民情、適應社會、奉獻社會
  • 「中國夢」引領下的中國特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實現中國夢就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中擔負著立德樹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各項重要職責。要實現教育夢想,高校必須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
    >2013年06月25日 07:05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黃彥程 編輯:黃靜文 黃彥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青年的夢
  • 別讓社會責任感在人的教育發展中缺位
    別讓社會責任感在人的教育發展中缺位 發表時間:2016-08-11   來源:《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條修正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條修正切中了教育實踐中的核心問題,進一步豐富和明確了教育方針,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在國家提出當代大學生培養要「有社會責任感」的要求時,如何實現德才兼備的培養目標是當前的重要議題。
  • 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對擁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湖南高校而言,深入研究和系統梳理紅色文化的歷史積澱與時代內涵,探索一條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是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 多地學生跳樓警示:培養社會責任感是當務之急
    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孩子社會責任感的嚴重缺失。易中天談中國教育: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這真是一個奇蹟!
  • 教育強國,早日實現中國夢
    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教育肩負的重要使命。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在上海教育界引起熱烈反響。
  • 高校如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創新素質,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職業規劃」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現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明確要求,大力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就業人才隊伍,既是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不斷進取繁榮昌盛的核心因素,更是我國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所在。
  • 「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激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這要求我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人才培養各方面,融入大學教育教學各環節,內化為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的創新解構,外化為大學生的行動自覺和行為習慣。「融入」產生融入力,融入力也是一種生產力。一方面,融入的過程彰顯著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法,浸潤著核心價值觀方向上引領、路徑上指導、目標上激勵的作用;另一方面,融入的結果猶如化合反應,從而使得核心價值觀自然而融洽地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 「網際網路+教育」,大鵬教育反詐課程深化社會責任感
    信息爆炸下的當今社會,對於信息的分辨能力尤為重要,但隱秘於巨大流量中的暗潮總是在伺機而動,很多人總是一不小心踏入網絡詐騙的陷阱當中,諸如各種不合理的校園貸、網購陷阱、釣魚網站竊取信息等等。大鵬教育於2015年成立,是中國興趣類教學知名品牌,學員用戶累計可達千萬級,在行業耕耘中,大鵬教育為行業正名做出了諸多努力,而反詐普法教育成為了破局的重點。
  • 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四大著力點
    夢想精神呼喚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最好的「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是與「中國夢」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的回信中講到了「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
  • 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人際關係;共情;大學生 作者簡介:   2 研究1  2.1 研究目的  探討人際關係與社會責任感的關係,以及共情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  該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不僅通過中介橋梁共情而且還通過直接路徑影響社會責任感。這表明,人際關係越好,其社會責任感水平也就相應的越高。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感的水平明顯地受到人際關係影響,不僅驗證了該研究的假設,也與已有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但是,該研究採用的是相關研究法,其結果仍然局限於相關關係,無法準確獲得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 英語六級作文預測及範文:社會責任感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作文>正文英語六級作文預測及範文:社會責任感 2019-05-09 23:39 來源:
  • 馬龍區2020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
    掌上曲靖訊 為引領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8月5日,馬龍區2020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正式啟動。大學生志願者30餘人參加啟動儀式。明確了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和方向。受新冠疫情影響及參與活動時間不一致,將大學生為鄉鎮街道、城區青年志願服務隊、崗位實習三組進行分散實踐。隨後,大學生依次籤訂了安全責任書,明確各組組長。
  • 雙創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當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向著「中國夢」邁進時,大學作為教育載體,如何更好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中國特色為統領,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探索之路仍將上下求索。
  • 如何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羅森塔爾效應」助力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它是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別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親身體驗以及卓有成效的教育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責任感對孩子的重要性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的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
  • 中國教育報:「大創」扶貧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四有理念,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積極踐行時代使命,在創新創業中增長知識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書寫無愧於時代的青春之歌和華彩人生。」總書記對我們寄予厚望,這一殷殷囑託,將不忘初心、敢於擔當、勇於開拓的精神無比清晰地印刻在了我們心中。    「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結束回到昆明後,我們成立的昆明痴香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開始計劃9月份開展「紅色體驗下助力精準扶貧」活動。
  •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將其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並貫穿於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這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