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2020-12-13 太吾畫社

社團文化在大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起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橋梁和通道。通過社團文化,大學生逐漸掌握融入社會所必要的知識、技能與生活方式,從而在自身心理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形成動態的平衡與協調。換言之,社團文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從大學生社會化的層面展開的,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社團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實踐的廣闊平臺,而社會實踐活動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與手段,在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掌握民情、適應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品格、養成意志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從社團文化的構成要素層面來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主要是社團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深層價值觀念作用的結果。

如前所述,社團的價值觀念是社團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指導社團實踐活動的信念、信條與基本原則,是社團各成員的精神寄託與思想共識。通常說來,社團價值觀念作用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既需要通過社團負責人與管理者的公開倡導,需要通過社團標誌等物質載體的積極彰顯,又需要通過社團實踐活動的自然傳承與潛在暗示。其中,這種潛在的暗示是使大學生迅速接受並認同社團價值觀念,且以此為依據做出行為反應的育人方式。

譬如,大學生參與到青年志願者協會和大學生義工站等志願服務類社團活動中,便會在不斷了解社會與民眾需求的實踐活動中持續地受到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社團文化浸染和暗示,從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其社會責任感也會隨之不斷增強。

社團活動的組織和參與對大學生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大影響力

相關焦點

  • 【期刊精讀】王佔仁: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既要重視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更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當前與長遠,義與利的重要關係。社會責任感培養指明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導向,創新創業教育拓展了社會責任感的實踐路徑。二者相互助力,相互支撐,互為補充,互為依靠,共同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牢固確立實踐育人理念並認真踐行,事關高等學校「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將其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並貫穿於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這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 如何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依賴於每個社會個體的共同努力。將中國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彰顯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對應,能夠使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融合。【關鍵詞】中國夢  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對於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勞動教育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2018年9月,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對人才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如何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羅森塔爾效應」助力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當孩子具有很強的責任感時,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對會更強,做事情的自覺性也會更高。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責任感可以使一個人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多數人的利益。一個人人格發展平衡、和諧的正常狀態,我們稱之為人格健全。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就是要促進人的個性特徵的全面發展以達到人格發展的正常狀態的過程。在孩子心理發展中,責任心的形成十分重要,它是孩子人格、社會性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 如何培養女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策略?
    女大學生在認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識,更要積極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力和操作能力等,特別是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專多能」的人才,這對女大學畢業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社會環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 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
    大學生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其健全人格的培養更具現實意義。和諧人格能促進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培養,可以幫助大學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標,端正人生態度,並為其行動提供充足的動力,避免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正確看待金錢、利益與個人價值的關係。
  • 多地學生跳樓警示:培養社會責任感是當務之急
    以上易老的這段話揭示了我們的基礎教育,對分數和技能都給予了過多關注和提升,很多家長老師只希望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而忽略了孩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要知道,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 西南大學積極探索大學生社團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西南大學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社團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精神的有利抓手,強化社會實踐的品牌化、基地化、信息化和規範化「四化」建設,積極探索大學生社團社會實踐長效機制,促使學生社團在更高層次、更寬廣的領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 大學生創新能力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於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自主創新精神的培育。  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創新能力是指個人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或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
  • 大學生社團通常是由擁有共同的愛好興趣和理想的大學生組成
    顯然,較強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而且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當前的大學生多是90後獨生子女出身,在進入大學之前的生活空間相對狹窄與封閉,而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和適應,將會不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 親子課堂|如何成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當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時,家長們是不是也在考慮如何讓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特別整理了張洪偉老師《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美國名校希望看到的學生基本素質》的課程講稿,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優秀的世界公民吧!
  • 以「三嚴三實」的價值取向引領大學生創新精神培育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認真對待創新發展這一時代命題,全面提升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加快培養引領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創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不但是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的重要指引,也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引領作用。
  • 加強大學生幸福能力培養
    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係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 大學都有啥社團 大學生參加社團的意義
    還未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從電視和高年級的人那兒了解到大學有各種社團可以參加,所以,對於即將要上大學的同學來說,對於大學的社團也是充滿著期待,那麼大學一般都有哪些社團呢?  參加這類社團的好處是:1、培養社會責任感,尋找心靈的寄託;2、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2、學習型社團,如書法社、英語社、考研組織、考證組織等等,參加這類組織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學習知識。  3、體育運動型社團,例如羽毛球社、籃球社、桌球等社團,參加這類社團大都是體育愛好者,大家可以互相切磋技術,還能鍛鍊身體。
  • 調查指近年來地下基督教在大學生群體中發展迅猛
    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的急劇轉型,導致一定程度的社會「失範」,引起部分人的信仰危機,從而為宗教傳播提供了某種「空間」。文化價值多元化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西方文化也在更廣泛、更深入地進行交流碰撞,包括基督教文化在內的西方價值觀念開始影響大學生。
  • 大學生公益社團遭遇困惑 幫助別人需先「助己」
    李炯老師說,「大學生志願者活動還局限於小眾化的範圍,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首先應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開始,培養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由於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浮躁、功利心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尤其重要。」  在中國計量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李丹青老師和眾多學生的建議下,該校於2002年開設了校級精品課程「大學生學習生活指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 大學生感恩教育與責任意識的培養
    感恩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推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十分必要且可行,這對於豐富感恩教育的內涵和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感恩教育,大學生具備感恩的意識和外在行為之後,他們會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對外在賦予他們的關愛不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能夠體諒父母的艱辛,學會理解他人,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引導學生對自然心存感恩,有利於培養其良好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自然的責任。對社會心存感恩,大學生們會明晰自己與社會聯繫密切,使之能夠自覺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 《大學生社團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書摘
    《大學生社團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在系統總結國內外關於大學生社團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基礎上,對山東省大學生社團進行了調查分析。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社團整體發展形勢基本呈良好態勢,在實踐育人與文化育人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其工作中也存在著很多影響建設發展及其作用發揮的困難和問題。針對這一現狀,作者結合系統理論,對大學生社團分類進行了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
  • 國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
    在歐美一些大學,非常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過學生自治和參與學校管理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通過社會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許多學校並不設置德育課程,而是強調隱性課程的道德教育作用,這種作用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雖然是緩慢的,但其效果是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