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文化在大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起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橋梁和通道。通過社團文化,大學生逐漸掌握融入社會所必要的知識、技能與生活方式,從而在自身心理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形成動態的平衡與協調。換言之,社團文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從大學生社會化的層面展開的,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社團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實踐的廣闊平臺,而社會實踐活動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與手段,在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掌握民情、適應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品格、養成意志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從社團文化的構成要素層面來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主要是社團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深層價值觀念作用的結果。
如前所述,社團的價值觀念是社團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指導社團實踐活動的信念、信條與基本原則,是社團各成員的精神寄託與思想共識。通常說來,社團價值觀念作用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既需要通過社團負責人與管理者的公開倡導,需要通過社團標誌等物質載體的積極彰顯,又需要通過社團實踐活動的自然傳承與潛在暗示。其中,這種潛在的暗示是使大學生迅速接受並認同社團價值觀念,且以此為依據做出行為反應的育人方式。
譬如,大學生參與到青年志願者協會和大學生義工站等志願服務類社團活動中,便會在不斷了解社會與民眾需求的實踐活動中持續地受到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社團文化浸染和暗示,從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其社會責任感也會隨之不斷增強。
社團活動的組織和參與對大學生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