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哲學上說,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女大學生必須從自身做起,從改善自己狀況,提高自身能力開始,真金從來都不怕火煉,只有煉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謀發展,丟掉依賴心理。
女大學生在認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識,更要積極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力和操作能力等,特別是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專多能」的人才,這對女大學畢業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社會環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要提高自己對挫折承受能力,面對求職挫折要理智應付,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認知水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樹立一種成就感。
端正就業動機,做好長遠職業規劃。「女大學生的就業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就業觀念多元化歸根結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價值取向多元化在女大學生就業意識中的體現。」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著其就業觀念,而價值取向又是由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所以,女大學生就業動機不端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思想來源即人生觀、價值觀的不純。要使她們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就要確保其就業思想來源的科學性,即對其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女大學生應清楚地認識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及其關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人生價值問題上作出正確的判斷,在選擇職業時能夠充分考慮社會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高校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指導。高校是女大學生進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前階,起著橋梁性的作用,它對女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作為德育工作和就業指導的主要承擔者,是女大學生就業觀形成的主要教育者,所以,要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觀進行全程、全方位的就業觀教育和指導。
高校對女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她們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她們新的就業意識。新的就業意識主要有:競爭意識、自主創業意識、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的意識、先就業再就業的職業流動觀念等等。因此,高校要把就業觀教育納入到德育工作中,作為一項新的內容對女大學生進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讓女大學生了解國情,認清就業形勢,增強其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幫助她們正確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激發她們的奉獻熱情,把個人理想同國家人民利益和社會需要統一起來,轉變擇業觀念,拓展擇業空間,使她們形成「『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新型就業觀和成才觀」
此外,就業是一個過程,就業觀的形成也是一個過程。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隨時都會發生一些新的事情和問題。所以,要確保女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形成和持久,這就要高校進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導,並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服務,做好跟進指導工作。而且,在就業過程中,女大學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產生許多的困惑,這就要求高校及時對她們進有行針對性的教育,幫她們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對她們進行開導和指引,讓她們從思想上走出來。
社會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社會就業環境是個人就業觀形成的一個外部影響因素,但它卻潛在地操縱著女大學生的就業觀。
在玉林師範學院的調查顯示,有78%的女大學生對就業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競爭非常擔心和比較擔心。全社會應該呼籲為女大學生創造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有關部門儘快完善就業機制,抑制人情因素。招聘人員時,選拔要公開、公正、公平,加強監管制度的建設,嚴守錄用規定,防止暗箱操作,杜絕不正之風。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受社會輿論影響較大。在玉林師範學院的調查顯示,有75%的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社會輿論「非常大的影響和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家鄉的親戚朋友,他們的觀念往往比較陳舊,以為大學生就是精英,畢業以後就一定會有好工作,有高收入。女大學生如果畢業後沒能找到體面的工作,親戚朋友就會說三道四,親戚朋友這些輿論必然給女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社會應加強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幫助人們轉變對當今大學生的看法,進而減輕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社會期望。
家庭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家庭是大學生心靈的港灣,父母與子女間應多交流,增進理解和信任,配合高校做好思想工作,增強女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家長要轉變觀念,充分了解目前就業態勢,還有子女的自身能力情況,對自己子女的就業期望值不要過高。與此同時,家庭要轉變傳統的就業理念,拋棄傳統對「女性」角色的定位,培養女孩子獨立、主動的意識,營造一個相對民主、獨立,充滿活力、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其形成積極主動、自立自強的就業觀。在求職受到挫折時,女大學生最需要家人關心和撫慰,才能重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