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期的寶寶身上經常會出現溼疹和痱子,它們症狀類似,但治療方法去截然不同。這兩種病都是寶寶身上長紅色丘疹,如果不知道怎麼辨別區分的話,就不知道使用什麼方法治療,一旦用錯方法,後果也是很嚴重的。所以,現在就教一下嬰兒溼疹和痱子的區別,希望新手爸媽們能掌握。
第一,兩者發病原理不同
嬰兒溼疹屬於皮膚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由於皮膚乾燥,導致角質的抵抗能力下降,加上過敏原、細菌等刺激導致皮膚出現的炎症反應。溼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溼疹三種,如治療不當可從急性發展為慢性。
痱子在臨床上又稱為汗疹,它與汗液有關,因為汗液不能及時從體表蒸發,導致汗液在汗管或汗孔滯留,加上有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皮損出現。
第二,發病部位和季節各有差異
溼疹容易出現在皮膚乾燥且容易被摩擦到的部位,比如頭面部、膝蓋和手肘,而軀幹四肢的皮損較少出現。痱子與汗孔堵塞有關,所以多出現在脖頸、腋下、肘窩、腹股溝、屁股等容易悶熱出汗的部位。
另外,溼疹經常在冬季和春季發作,夏季的發病率相對低一些。因為冬春季節天氣乾燥寒冷,嬰幼兒的皮膚屏障功能薄弱,加上免疫系統發育可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現皮膚水分丟失,從而誘發溼疹。而痱子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季,這個季節天氣悶熱,身體出汗較多,汗液不易排出和蒸發。
第三,臨床表現有差別
溼疹患者因為食物過敏、氣候改變、使用某些洗浴品等原因,導致身體出現丘疹或水皰。一般以滲出性溼疹多見,皮損形態多樣,呈對稱分布,患處皮膚紅腫明顯,可能出現滲出、糜爛、鱗屑和結痂。溼疹患兒的親屬往往有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史。
長了痱子之後,多在頭、面部、頸部、胸部、肘窩等處出現針頭樣大小的紅色水皰或膿皰,多密集成片出現,周圍較少有紅暈,皮損常常很癢,患者可因搔抓出現水泡破潰、滲液。
上面介紹了溼疹和痱子的辨別方法,通過發病原理、症狀部位、發病季節即可判斷。區分完病情之後,下一步就要知道如何對溼疹或痱子患兒進行正確的治療和護理。
溼疹患兒家長應注意冬春季節室內溫度不宜過高,保持房間內溼度適宜,避免過度乾燥。同時寶寶的衣服厚度要根據溫度及時調整。如果要給孩子塗抹潤膚品,一定要確保溫和、中性無刺激、不含激素,以防止引起過敏症狀。如果溼疹反覆發作,建議家長帶寶寶去醫院做過敏原檢測,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可更好地預防溼疹復發。
孩子長痱子之後,家長一定要經常給孩子用溫水洗澡,洗完後將身體擦乾,並塗抹痱子粉。平時孩子出汗後一定要用柔軟的毛巾擦乾汗液,及時更換的衣物。如果寶寶患處丘疹出現化膿感染,應儘早就醫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家長們一定要充分了解溼疹和痱子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區分鑑別,然後選擇正確護理方法。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準媽媽或正處於育兒期的媽媽記得收藏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