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非常時期裡,許多人都格外關心廣州耀華的外籍教師還好嗎?他們都回到中國了嗎?他們目前的狀態如何?他們這段時間經歷了什麼?
我們很欣慰地告訴大家,其實在三月份我國加強對外籍人士入境管控之前,我們的外籍教師就已經基本全體到位了。
即使或多或少都遭到過親友的勸阻,也惴惴不安過入境之後隔離的條件和花費,他們還是義無返顧地回到了廣州。啟程之前甚至還熱切地詢問:咱們的口罩夠不夠,需要我從海外採購一些嗎……
這同樣也是一群令人敬佩的「逆行者」:善良,寬厚,正直,奉獻。而廣州耀華能聚集起這群國際友人也不是偶然。
今天,聊聊怎樣的外教才是好外教?廣州耀華是如何招聘好外教的?
01
「教師,最重要的是人格」
由於語言壁壘的關係,家長們往往不是那麼容易能看得出來一位西方老師的教學水平,只能從孩子的反應來判斷。但孩子對課堂最直觀的記憶一般是「我玩兒得很開心」、「我覺得這個老師很有意思」,家長心裡肯定就會疑惑:那麼孩子到底學的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要從耀華機構的理念說起。
中西方教育本身就各有千秋,比如中式注重的是嚴謹、系統,西式則更鼓勵創新、探究。耀華機構希望將兩種優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成長為具有華夏底蘊的世界公民。這個融合的過程必將是持之以恆、潛移默化的,因為國際教育不是「中方教師用中文教授中國知識」和「外籍教師用外語教授外國知識」這二者的簡單加成。教育不僅發生於課堂、更發生於課堂以外。
東方的傳統向來尊崇長者、智者。越是博學,就越符合人們心目中「好老師」的資格。這種文化模因發展到今時今日,難免有些逐漸演變成「唯學歷、唯文憑至上」。但正如某部剖析中式教育的紀錄片裡提到:為了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得先有一桶水,這種邏輯看似有理,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教師不是個賣礦泉水的人,教師應該是個盜火者。
當我們問及廣州耀華的西方老師,你認為怎樣的外教才是好外教,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這些關鍵詞:開放,包容,溝通。
▲文化周上外教帶領學生選取不同國家作為主題,通過食物、飾品等等元素展現主題國家的風貌
「我最看重的一點是建立和學生的信任關係」,教齡不滿五年的年輕老師Jessica自信地說道,「即使一個孩子在學術上不是最拔尖的,他也可能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籃球手。在課上如果我問他周末的籃球賽怎麼樣了,他就會感到自己被重視,也會更願意表達。我會確保自己看見每個孩子的特別之處並且記住,這樣在課堂上我就能根據他們不同的特質來激發他們。我自己也在學中文,他們會很開心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和我產生這種聯繫。」
「耀華最吸引我的就是中西方合作的理念了,」教齡超過20年的創校老師Lee Ellen老師興奮地介紹,「東方和西方是如此不同,它們將在哪些情境下相遇?你將如何教會一個孩子既尊重自己的文化同時又了解另一種文化?這是吸引我投身的事業:和中國的同事們一起,合作為孩子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我非常信奉這樣的全人教育。比起讓他們考個高分,我更希望能將孩子平順地送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以及往後的每一個人生階段,讓他們最終成長為願意為社會奉獻自我的公民,為這個世界留下一些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Ms. Lee Ellen與2019屆畢業生及家長合影
廣州耀華的西方副校長Tonnie先生陪伴校區成長近六年,他也提到了一點在甄選人才時最為看重的要素:「不管中教還是外教,教師最重要的是人格。當你拿到一個相關的碩士文憑或者博士文憑,確實已經有資格成為一個老師了,但讓你成為一個真正的老師的是你的人格。學生以後不一定會記得你教給他們的知識,但是一定會記得你留給他們的影響。作為外教,你的尊重,你的謙卑,你和中方同事相處合作所展現出的姿態,是會被學生記住、當做行為榜樣的。」
▲Mr. Tonnie的閱讀課
—
02
「學術專業性是從日復一日的教學中體現出來」
大部分廣州耀華的課堂都由一位中方老師和一位西方老師共同完成,但也有部分面向高年級學生的科目由西方老師單獨授課,比如全球視野、戲劇、經濟學等等,這能讓學生們更進一步地適應全英的學術環境,為日後的留學生活奠定基礎。
外教們在所負責的領域內各有各的博學,這在學生們心目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很多老師都像那種行走的百科全書,感覺沒有他們不會的東西」,11年級學生Bobo這樣說,「Gary老師也是。他是教經濟的,上課很少用PPT,就是可能課前提前個5分鐘把兩整面白板寫滿,上面全部都是知識點,然後他就直接開始用白板講課,你問任何問題,他都會很仔細地告訴你,把很難懂的東西講得簡單好理解,挺厲害的。」
▲Mr. Gary在他的經濟學課堂上
不過,再博學的老師也不能代勞學生所必需的思考和分析。
「老師們學術上特別嚴謹,很正直」,即將畢業的創校生Jordon回憶,「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們的班剛開始學全球視野,不是很懂,就有同學去問Karl老師:我怎麼查不到這個資料,你能不能告訴我去哪個網站能查到?然後Karl老師就很嚴肅地跟這個同學說:你不應該來找我要網站,你應該找我要方法;我會告訴你方法,但是我不會告訴你答案。他是特別鼓勵大家去自己探索的那種老師。」
西方校長Aaron介紹說:「我們的學術專業性是從日復一日的教學中體現出來的。從招聘的時候我們就會判斷和篩選老師的專業背景和畢業院校,但是更重要的是,來到學校之後,管理層會進行非常頻繁的課堂觀察來檢驗教學質量。「
這種課堂觀察有時是非正式的隨訪,比如跟著一個孩子上半天的學,聽聽看中間的這幾節課效果如何。有時是正式的調研,需要課前和老師確認清晰的教學目標,課上判斷目標完成得怎麼樣,課後再進行反芻。
「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他們的起點在哪裡,老師用怎樣的方法在這節課內提升了他們什麼知識或技能」,Aaron校長說,「我們希望看到師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獨立性,而不是只有老師在輸出信息。」
▲文化周上中外教帶領學生選取不同省份作為主題,通過服裝、舞蹈等等元素展現主題省份的風貌
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無論中西方老師都在學生心目中留有這樣的印象。那麼來自不同文化的老師到底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還真有一點。
「有些西方老師剛來的時候會覺得,為什麼中國老師和學生玩得這麼好,因為在國外,學生更多隻向老師諮詢學術上面的建議」,Jordon說,「但是可能慢慢地就出現一種文化上的融合,西方老師也越來越關心學生的生活,比如一起參與課外活動,不是只限於學術上的交流了。」
—
03
「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孩子丟下」
廣州耀華的外教招聘流程相當漫長,甚至可以說全年都是招聘季,因為找到那個對的人不容易。
一般來說,每個學年開始之後,學校就會開始規劃下一個學年教師教學的安排情況。比如說,通過過往的學術跟蹤,發現中學部的孩子們語言能力已經非常強了,那麼就需要增加一名外教來進行全英文的數學教學。又比如,學生有所增加,班級也擴大了,為了維持合理的師生配比,也會產生新的職位機會。所有招聘計劃最初和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
提交簡歷前來應聘的老師首先要通過心理測評和職業測評,然後得提交一段預錄好的視頻,展開闡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如果管理層和人事部門認為以上步驟的資料都很理想——學歷和專業過硬,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尤其是二語教育經驗——那麼,就會和應聘老師約定第一輪面試。
這輪面試中主要會使用 STAR 法則——SITUATION(背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RESULT(結果)。使用這種面試法能夠有效進行大量情境分析,深入挖掘真實的行為細節。應聘者會聽到很多細緻的問題。比如,你設計了一個課堂目標,但是這孩子在課堂上沒有執行,也沒有完全達到這個目標,請問這時你會怎麼辦?又比如,能否詳細介紹一個你參與過的雙語教學的課堂項目是如何執行的?
然後通常就會進行第二輪的「說課」或「試講」。
「說課」,是指應聘者會拿到一篇課文或是需要備課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進行闡述:教學目標是什麼?課堂內容將如何安排?會使用哪些方法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會有哪些方式來評估學生?
至於「試講」,顧名思義,如果應聘老師人在中國,廣州耀華會把他/她請到校區,給學生們實實在在地上一節課,邀請校長、學科主任、該科目老師都去旁聽,課後還會問學生們的體驗。
▲19-20學年新教師培訓工作坊的Lesson Study環節
無論是 STAR 法則、「說課」還是「試講」,都是為了能準確地觀察到應聘者真實的教學水平。
假如以上環節都表現出彩,人事部門便會啟動背景調查。但凡在這個環節有一點點讓人顧慮的因素,應聘者都不會拿到最終的錄取。
「曾經有一個老師,面試的過程當中都很好,我們也覺得他很有經驗,但是在做背景調查的時候發現,他收到過一次家長投訴,而且當時就情緒激動起來,把自己一整個班級的學生扔在那,自己離開了,這種我們是肯定不能接受的,」人事部門主管 Zoe 解釋道,「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孩子丟下。」
—
04
學校怎麼對老師,老師就會怎麼對學生
當外籍老師拿到廣州耀華的聘書、也取得了在中國執教的各種資格文件之後,培訓就立刻啟動了。外教老師會有一個「mentor」和另一個「buddy」,他們會為新同事介紹來到中國後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校區環境、課程設置、學生風貌等等工作相關信息,還有水電煤氣費怎麼交之類的生活瑣事。
▲學校組織外教了解廣州的風土人情
西方副校長 Tonnie 先生回憶起當年他加入的時候,人還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就已經深深地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被歡迎的:「人事的同事們會熱心地幫我們聯絡醫療記錄、聯絡大使館,詳細地介紹我們學校的環境和周邊的交通,接我們到公寓裡,確保我們的網絡是一連就通的,桌子上和冰箱裡都已經準備好了吃的。」
「細節是我們價值的體現」,中方校長尚爾娜女士說道,「如果哪個老師有一點點問題拋在微信群裡,立馬學科負責人、主任、校長都會去解答,這其實給一個即將去海外工作的老師很大的穩定感。穩定感是很重要的,因為優秀的老師都很多,但你後續不給他提供一個這樣的穩定的環境,他的優秀就發揮不出來了。我們要讓這些好的外教老師建立黏性,讓他們在中國有家的感覺。」
這種家的感覺不僅體現在前期的歡迎與熱情,還有持續的專業培訓和成長路徑。
耀華一直在使用合作備課和合作磨課的方式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中西方教師會在一起深入討論課堂的細節,比如這個問題是用反問句去問還是用疑問句去問?分組的時候是這兩個孩子在一組還是那兩個孩子在一組?這個點是放在前面說還是放在後面說?
▲教師培訓,中外籍教師合作完成項目介紹
這些切磋琢磨的過程,不僅真實地提升了教師們的專業能力,也讓整個團隊更加深入地融合在一起。
一個外籍老師如果有長久留在耀華的計劃,所有的崗位都是開放的,從學科負責人、項目負責人、主任,到副校長、校長,有很大的職業成長空間。中西方老師獲得的是平等的機會和話語權,因為從整個領導架構上來看,耀華的中西方合作從來不是「中方管中方、西方管西方」,而是不分中西。一個外籍員工時時刻刻都在和中方員工打交道,就是這樣慢慢糅成「一家人」的。
▲耀中耀華機構每年組織的教師研討會,各個校區的老師共聚一堂互相切磋教學心得體會
「以前在別的機構裡工作時,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但是來了耀華之後,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人。你是有價值的,你是能創造價值的。」創校外教老師Tania這樣說。
▲Ms. Tania(左四)與Ms. Lee Ellen(左二)作為創校教師代表站在廣州耀華5周年活動的舞臺上
「在耀華感動的時刻很多,這次新冠疫情更是。大家都很關心我,一直給我發信息,問我會不會怕、有沒有缺什麼、需不需要誰來陪我一下……」在耀華任教兩年的Jessica老師說,「所有這些都是從上而下的。管理層對我們真的很好,時時刻刻都表現出關心和支持,所以讓我覺得我也應該更加關心和支持我的孩子們。學校怎麼對老師,老師就會怎麼對學生。」
▲新冠疫情期間Y1A班的班主任Janet老師為了給孩子們更好地講解,特意申請回學校取回小白板用於網課板書
「我們的全人教育其實就是一種關心和支持」,另一位創校外教老師Lee Ellen這樣說,「要讓學生們知道,我們隨時都會在這裡,準備著幫助他們成長為他們想成為的那種人。」
假如人們問,廣州耀華的這群外教為什麼在疫情的危險時刻不約而同選擇「逆行」,也許這就是答案:
教育者首先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們身邊,而他們無一例外地,都首先選擇成為一個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