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還在肚子的時候,我曾經幻想過把ta培養成為一個天才,出類拔萃那種……帶著無數的幻想,做著美夢!
娃剛出來那會,也覺得他是一個品性善良的好孩子,依然對他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初為人母,為了更好的科學育兒,有娃之後,買了一堆又一堆的育兒類書籍。徹夜難眠,書到用時方恨少,總是想為啥娃沒生的時候不好好看書,不好好進行胎教,讓娃贏在起跑線上呢?
等到娃會走,會跑,會說話的時候,當娃不聽話的時候,會頂嘴的時候,會搗亂的時候,要買玩具,不買就滾地的時候,各位親愛的爸比媽咪們,大家都會怎麼做呢?我想這樣的場景應該在每個家庭都上演過。每位家長都會怎麼去應對呢?
場景一:親子遊泳館內
遊泳課程結束後,家長想回家了,但是一歲多的小姑娘還想在館內玩玩具。於是家長就說,你不走我們就走了,你自己留在這裡玩吧!孩子放聲大哭!拉鋸戰了好一陣,最後家長拉著哭哭滴滴的小朋友離開了!一歲多的孩子,講道理似乎講不通,但是根孩子說,不走就留下她自己,這樣的方式更近乎恐嚇孩子吧!製造孩子的恐懼來達到家長的目的。這樣的手段在生活中我也試過,但是,後來覺得這樣對孩子很不好,很容易讓他處於恐懼當中。曾經我的孩子也不願意離開遊泳館回家,我也這樣處理過這種情況,他大哭一場,撒潑滾地,作為家長肯定是心疼的,但是這種的暴力溝通是不可取的,孩子很沒有安全感。借鑑《遊戲力》一書裡的內容,我嘗試了另一種方式處理,邀請他沿途欣賞花草。或是跟他說待會我們回家吃飯休息後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等等。轉移他的注意力,但是我會跟他強調,第二天會繼續來玩。
場景二 依然是親子遊泳館
一個五六歲左右的男生,被爸爸拎著到門口,爸爸嘴裡嚷嚷說,我馬上帶你去醫院檢查,馬上帶你去打針。小朋友帶著哭腔說,不要去醫院,爸爸說:你不是說肚子痛嗎?一來上課就說肚子疼,我馬上帶你去打針。在爸爸的不滿聲音和孩子的哭聲當中,離開了遊泳館……我很理解孩子的那種心裡感覺,不喜歡枯燥的泳姿課程,但是又無法改變家長的想法,所以他只能想出裝病這招來逃避課程。因為我小時候也這樣幹過。我們曾經也是孩子,我們也曾經不懂事,為什麼當我們長大之後,卻無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了呢?為什麼我們凡事像要求成人一樣去要求孩子了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半蹲下來跟孩子平視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去正確的引導孩子走上正軌呢?為什麼我們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鼓勵孩子勇敢面對一切困難。為什麼我們都愛用暴力的溝通方式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呢?利用孩子的恐懼來推動孩子的行動,這樣真的好嗎?
想到了那個擁有百萬粉絲的寶媽,把六歲的孩子獨自留在家裡,雖然這樣天賦異稟的人才極少,但是又有多少的家長沒有利用過孩子內心的不安和恐懼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自從孩子慢慢懂事以來,我每天都會因為一兩次自己的暴力溝通而深感愧疚。有時候明明不是孩子的錯,為什麼我就是忍不住大聲說話嚇到孩子了呢?
場景三 我家
前天晚上吃晚飯的時候,我喊了好幾聲寶寶吃飯了,他不聽,依然在玩他的平衡車,於是我就生氣了,大聲叫他給我到凳子坐好吃飯,他馬上把車扔下跑到餐桌坐好,臉上還有害怕的表情。當我看到他的表情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不希望他被我嚇到了,我不希望他害怕我,我還是希望可以好好跟他講道理,因為我不希望他將來會認為大聲吼就可以解決問題。後來我跟他解釋,因為飯點到了,寶貝必須要好好吃飯才有力氣繼續玩,他似懂非懂的回答我,知道了。他肯定轉身就忘記了我剛剛大聲吼他了,但是,作為他的媽媽,我卻忘不了自己對他大聲說話了!
曾經有朋友對我說過,感覺現在很多的父母就是兩個大孩子帶著一個小孩子,自己的心智都不成熟,那裡有耐性帶好一個小孩子!很多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之前學校沒有開設過如何做好一個爸爸/媽媽這個課程,所以當上天派了一個孩子來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手足無措,我們毫無經驗,即使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書籍,但是,孩子各有特點,他們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特點,適用別人孩子的,不見得適用自己的娃!
為了更好的跟娃溝通,我也閱讀了不少的書籍,其中《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雖然是寫給成人溝通看的,但是同樣也適合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 孩子才會說》這本書也是非常適合家長閱讀,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心裡與孩子溝通。要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首先父母的情商要在線。但願每一位父母每天都不用對孩子感覺到愧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