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個黃金周結束了,憋了半年的湛江人總算「後浪」了一下,只是有點小小遺憾:剛好趕上禁漁,海鮮有點少。
「難道不禁漁你就能吃到好海鮮?」筆者一位做海鮮生意的朋友調侃我。早在去年11月(開漁僅3個月),筆者家宴去市場備菜,發現市面就沒什麼像樣的野生海魚了,多的是浙江白鯧,進口馬鮫,養殖黑鯛、金鯧,就剩下一堆小雜魚是本地野生。
席間這位朋友也曾說:湛江沒魚了。
當時筆者不以為意,最近一番了解之下,發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1
本土海鮮撐不了一天?
湛江沒魚了,是老漁民的感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
湛江的魚少到什麼程度?
筆者有個做了幾十年海鮮生意的大姐說,2019年8月開漁後,她一直在等湛江回港漁船帶回的馬友魚,準備做一批鹹魚——她是整個湛江最具口碑和影響力的鹹魚供應商之一。一直等到中秋節,她才拿到幾百斤貨。然而這已經是她今年拿到的唯一一批馬友魚,整個湛江都斷貨了。
她搖著頭對我說:「我感覺湛江海鮮到了最慘的時候」。
2019年8月15日,南海開漁。湛江人在朋友圈鋪天蓋地曬海鮮。但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大家曬的絕大部分是什麼品種?
對蝦,花蟹,蝦蛄,魷魚,還有一點雜魚。
這就是湛江附近的雷州灣、瓊州灣和北部灣近海漁場能產出的主力海鮮,年復一年就這幾個單一的品種。
去年筆者和一位長者吃飯,他曾說:湛江吃不到好海鮮了,除非你有很熟的飯店,偶爾進了好貨通知你。
他說的好海鮮,是一些相對高檔的野生海鮮,包括規格較大的野生蝦、蟹、蝦蛄,一些特定品種的大規格螺、貝,以及達到一定規格的高端海魚。
汕頭朋友曾經對湛江海鮮市場讚不絕口,後來我發現那是因為汕頭的海鮮市場真的很慘,當地捕撈業已經崩潰。
但湛江的海鮮市場也好不了多少。
湛江各大市場在開漁的第一個月還能拿到一點來自江洪、草潭、企水、烏石、硇洲的野生海魚,但很快就賣光。隨後主要靠外地海鮮搭救了:近處的閘坡、博賀、僑港和海南,遠處的浙江和南洋(東南亞)。
一些業內老人說:
最近十年,湛江市場上的本地野生海鮮減少了六成以上。
本地的餐飲企業和乾貨廠家早已習慣從外地乃至國外拿貨。
湛江市場現在還有多少本土野生海鮮?有的業內大佬說,有兩成都不錯啦!也有的樂觀認為還有三成左右。
不過大家都同意:「湛江如果靠自己那點貨,一天就沒魚賣了。」
2
海裡的魚群去哪了?
中國海鮮美食之都湛江沒有魚了,難以置信。筆者也到處問:湛江的魚去哪兒了呢?
其實不只是湛江沒魚。中國有四大近海漁場,現在具備漁業價值的只剩下了舟山漁場和北部灣漁場了,此外就要靠遠洋捕撈。國內研究南海漁業資源最權威的專家,是廣東海洋大學的盧夥勝教授,他的團隊多年通過GPS追蹤器,與南海和北部灣的幾百條漁船合作評估漁獲情況,結果顯示:
2008年至今,南海近海和北部灣的漁業資源已經減少了48%!
這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南海禁漁的第二個十年(2009-2019),漁業資源退化的速度依然驚人。
主要表現有:
數量減少
10年內減少了接近一半,趨勢仍未緩解。
多樣性退化
許多常見品種日漸稀少,主要漁業品種剩下長毛對蝦、梭子蟹、魷魚等。
小型化和性早熟
長期的食物匱乏導致一些魚類出現了性早熟、小型化的跡象。今年9月漁民在外羅海域捕到的黃花魚群【點擊跳轉】,個頭小得令人心酸,「真的只能做雜魚湯了」。
整個南海和北部灣的漁業資源都深陷危機,其原因是:近海汙染+滅絕式捕撈。
近海汙染的最大因素是水產養殖,而非一些人常說的工業排汙。養殖汙染到什麼程度?整個南珠產業全軍覆沒後,現在連養蝦的人都不斷減少,只有海上網箱養魚還能做。這種情況和珠海、中山已經差不多了——那裡都是養殖海鮮的天下了。
滅絕式捕撈則讓禁漁看起來杯水車薪。用漁民的話講:休漁小半年,打漁十五天。
南海和北部灣各種電網、拖網、絕戶網屢禁不止,而且我們禁漁,北部灣周邊鄰國可不禁漁。於是在開漁後,筆者站在北部灣僑港附近的一艘船上放眼望去,整個北部灣擠滿了漁船,漁火一直連到天邊,猶如一座海上大都市!
一位老漁民對筆者說:「一條魚蛋都弄死了」。
3
船隊為什麼不來湛江?
湛江「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絕非浪得虛名。從19世紀開始,湛江就是南中國赫赫有名的漁業交易中心。20世紀90年代,南海大量遠洋和近海漁船來湛江的漁業碼頭卸貨。
幾百上千斤一條的紅魚、魔鬼魚、龍躉,一條船的貨通宵幹兩天都卸不完。
來自香港、廣州、水東港和北方的客商雲集於此,海富酒店前的街面上,人和錢都如潮水湧動,一千件貨瞬間賣光都很平常。
一些做魚的老闆每每講起那個年代都會眉飛色舞,但最後又歸於黯然。
湛江捕撈業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雷州半島三面環海:雷州灣、瓊州灣、北部灣,富饒的近海漁業資源讓湛江人可以「當天捕、當天吃」,養出了湛江人對海鮮品質的極度挑剔;也養成了湛江漁民對近海的依賴、對遠洋的排斥。
湛江的遠洋捕撈人才在20世紀90年代末逐漸凋零,湛江人就這樣放棄了遠洋。可惜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近海漁業資源也迅速衰退。
隨著湛江產業轉型,越來越多漁民上岸或轉向養殖業,漁業碼頭也越來越少,到最後只剩下遠離市區的烏石、硇洲、江洪等幾個碼頭,卸貨後的運輸成本太高。
而陽江閘坡不但毗鄰市區,且旅遊業和水產深加工業都很發達。對停靠閘坡的漁船來說,高檔海鮮能賣得起價,沙丁魚這樣的低檔海鮮也能賣得出去(做魚餅魚蛋和飼料)。
漸漸地,連僅有的幾條湛江遠洋漁船都開始把魚往閘坡、博賀賣——它們取代湛江,成為粵西和北部灣新的漁業交易中心。
現在的湛江,一個月才有幾條拖網船回港,「現在只有打颱風,才能看到湛江那幾條大船回來咯。」
失去了自己的船隊,湛江各大海鮮市場有形無神,不復當年風採。
4
「湛江鮮」為何走不出湛江?
筆者曾帶很多北方朋友來湛江吃海鮮,他們一口下去往往會瞪大眼睛:湛江的海鮮是甜的!
比如湛江人最愛本土的魚仔湯,以來自近海的野生雜魚搭配烹製,黃尾、黃腳立、泥猛、蝦仔、花甲……湯中的獨特甜味,能讓外地食客瞬間被震懾。
「湛江鮮」的甜味代表的是中國海鮮中的一個獨特味覺體系。
湛江獨特的水文和地理環境,使得其近海海鮮胺化物少、胺基酸高,與深海海鮮的韌、鹹、腥不同,它們吃起來明顯更肥美、細嫩、清甜。《風味人間2》裡面解釋了這種甜味的來由:豐富的游離胺基酸。
但湛江人近10年來主要吃的是「小海鮮」,它們產於近海和灘涂,包括各種雜魚、蝦蟹、螺貝、星蟲(沙蟲和泥丁)。湛江有很多做「海仔」的漁民,以小船近海捕撈,當天回港出售,因為供應鏈短、上市快,風味很好。
不過這些海鮮供應量小且不穩定,檔次也上不去,無法滿足餐飲業的需求,所以湛江餐飲企業才需要日常去外地進貨,近年來也不斷補充進口海鮮(鱈魚、三文魚、帝王蟹、波龍)。
經常有外地朋友問筆者:
湛江海鮮這麼好吃,為什麼外地人只知道一個「湛江燒蠔」?
原因很多,其中「野生海鮮供應鏈崩潰」無疑是最致命的。
5
湛江不能只有一碗雜魚湯
湛江人最愛的海鮮菜式無疑是雜魚湯(魚仔湯)。這是湛江風味的代表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
湛江坐擁1400多公里海岸線,茫茫大海不應該只剩一碗雜魚湯。
事實上湛江的海岸線仍然是整個中國生態最健康、最多元、最具生態價值的一段岸線。
近期筆者和一群從事紀錄片拍攝的朋友聊天,他們曾參加過《舌尖上的中國》、《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大片拍攝。但在考察過湛江的海岸之後,他們都震撼了:想不到中國大陸還有如此野性難馴的原生態海岸。
沒錯。這裡有中國最大的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佔全國紅樹林總面積33%)、中國唯一的大陸架珊瑚岸礁(徐聞國家級珊瑚礁保護區)、國際候鳥遷徙通道的「服務區」。
這裡的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至今處於原始狀態,有中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白蝶貝種群,被譽為「中國熱帶珍稀動物最後的避難所」。
南海和北部灣的滅絕式捕撈暫時看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但湛江的近海和岸線依然生機蓬勃。近年來,廣東海洋大學受自然資源部委託,持續在北部灣展開增殖放流,大量的長毛對蝦、小象拔蚌因此得以繁衍,也給了湛江人更多希望。
如果能進一步強化保護,著力恢復其生態資源,在下一個十年(2020-2030),湛江人不但能繼續喝到魚仔湯,還會不斷得到驚喜的饋贈。比如一度少見的紅樹林魚類「烏魚」,是湛江人喜歡的滋補佳品,現在隨著紅樹林生態的恢復,開始逐年增多。
曾經的傳統養殖業在汙染了江浙、珠三角岸線之後,也橫掃了湛江的許多海岸。但今天,它們已逐漸衰落並向海南、東南亞轉移。
這似乎是國內所有海濱城市必須要走的一段彎路。但湛江依然擁有中國大陸最好的海洋生態資源,海洋生態仍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我們相信,消失的魚群會有回來的那一天。